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爸爸教的数学 > 第二十六章 施了魔法的数字

第二十六章 施了魔法的数字

    你知道还有同样的商品因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购买而价格不同吗?

    妞妞最喜欢数学课,数学老师也特别喜欢妞妞,因为她敢于提问,也善于解决问题。

    生物课是妞妞第二喜欢的。这几天妞妞按照老师的指点,用家里的几斤巨峰葡萄,洗净、连皮带籽挤捏、密封发酵,酿好了一瓶葡萄酒。心里高兴得不行。一定要请爷爷、爸爸还有大姨喝。

    爷爷喜欢喝点小酒,不过对妞妞生产的葡萄酒怎么都不敢张嘴喝。妞妞自己喝了一口,表情有些古怪。爸爸也壮起胆子,喝了一小口。确实有葡萄酒的清香,液体也清亮,就是味道怪怪的,有些酸涩,不过爸爸嘴上还得说好喝,却再也不敢倒一滴入口中。这是生物课的家庭试验,妞妞得了满分。

    其实一家人最喜欢喝的还是茶,不过是不一样的茶。爷爷奶奶喜欢喝花茶,爸爸喜欢普洱,妈妈喜欢猴魁、白茶,妞妞来者不拒,不过心里最喜欢的还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饮料。今天又是周末,眼看到春节了,该采办些过年的东西了,家里的茶和酒也该增添些。下午爸爸决定带妞妞去购物,同时也讲讲价格数字上的把戏。

    家附近的购物中心规模巨大,号称“亚洲第一”。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反正爸爸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Shoppingmall(购物中心)。

    超市里大红招贴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氛浓浓的。人来人往,个个都显得非常忙碌。人们大包小包采买年货,就像是不要钱似的。爸爸告诉妞妞今天要讲的趣味数学是骗人的数字,还叮嘱妞妞注意价格标签,看看能不能发现点规律。

    “怎么这些价格签上尾数大多是9和8呀?”妞妞拿着一包五号电池说。可不是嘛!爸爸过去看了看,五号电池打包13.9元,大号电池每个9.9元。

    再往下依旧看到许多类似这样的标价。比如,酸奶每桶1.99元、矿泉水0.99元、法式面包6.9元、蛋糕6.9元、苏打饼干6.9元,硬皮本15.9元,畅销书一本39.8元,等等。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爸爸推着购物车,妞妞紧紧跟在后面。

    “是不是为了显得少?这样买的人就会觉得便宜?”妞妞想了一会儿。

    “对!妞妞回答非常好。这就是解开骗人的数字把戏课的第一节。”看到孩子思考问题能力的成长爸爸真的很高兴。

    “10块钱和9块9毛9只差一分,可是给人的感觉却差很多。在元这个阶级上,一个是两位数,一个还是一位数。”

    爸爸又指了指一些价签,“你看凡是价格相近、竞争特别激烈的商品,采用这种价格形式的就多,反之就少。超市这样定价的多,百货商场里这样定价的少。小商品这样的多,大件商品少。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场合这个定价规律都管用。比如,购买大件商品时人们会仔细的长时间地比较和考虑,这点把戏就不太管用了。”

    爸爸又指了指超市里面的“特别推荐”和“我们的广告商品”的巨大宣传吊幅。“一般而言,这样的商品价格都比其他超市来的便宜。人们在购物时经常会认为一件或几件商品价格便宜,那么这家商店的价格就便宜,不管买什么都要到这家店。其实其中经常有骗人的把戏,只是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偷懒的动物,也会常常上当。”

    “是这样吗?我就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超市的价格就是比莲花和家乐福便宜。”妞妞不太相信爸爸的话。

    爸爸不再说话,带着妞妞往前走到手机区。手机区也有很多的购买者。爸爸指着一款手机对妞妞说:“上周我们看到了家乐福里这款手机的价格是1788元,还送礼品。你看看这里。”

    货架上款式完全一样的手机标价是2488元,妞妞拿住手机模型问售货员价格。

    “1988元!这是最优惠的价格了。”不管如何谈,售货员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降价了。

    两人交了钱,走出了熙熙攘攘的超市。

    超市旁边的百货商店外“满二百送五十”的巨大宣传幕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也是一个把戏。”爸爸指着宣传画说,“你觉得这样的购物享受的折扣大吗?”

    “当然大啰。”妞妞记得妈妈每次看到这样的打折信息,都会去买很多的东西,不过好像买回家的东西大多用处不大。

    “你算算折扣率是多少吧!”爸爸问。

    妞妞想了一会儿,说:“八折吧!相当于花两百元钱,拿走两百五十元的商品。”

    “对!妞妞动了脑筋了。很多人会不动脑筋的认为是七五折,出150,买了200元的商品;其实是八折,这就是把戏之一——把折扣误导夸大。”

    妞妞点点头。爸爸接着说:“不过商店并不会完全失去这二成的利益。你想想,如果你的购物量不是恰好200元,如果你只买了120元,或是320元,那么其中的120元就没有得到任何折扣。”

    “哦!”妞妞轻轻地叫了一声,恍然大悟的样子。“我们平时很少有刚好200元的时候。”

    “再有,你拿到的打折礼券当天是不能用的,这样你就肯定得再来一次。你来得多,买的东西自然就多,而且常常还会添钱来把礼品券用了。扩大了销售量,商家肯定很合算,对不对?”

    妞妞点点头。

    “加上百货店里还有很多种类的商品不接受礼品券,畅销货一般也不提供任何优惠,也就像服装、鞋帽、皮制品等利润比较高的东西,加上一些滞销商品接受礼券。人来商店一逛,自然会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礼品券只是在打折期有效,有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永远都不会使用它。我听做百货的朋友说,实际的利润影响不超过一成,也就是10%,相当于相关商品的九折,并不高。而要说到商店总的利润,不但不降,反而会大大增加呐!”

    “是吗?”妞妞很惊讶,“那商店为什么不天天这样呢?”

    “天天这样就不灵了。天天打折,就相当于不打折。你说对不对?”

    两人上了汽车,爸爸继续今天的趣味数学课。

    “你知道还有同样的商品因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购买而价格不同吗?”

    “知道哇。同样是一罐可乐,在超市和餐厅的价签就很不一样。”妞妞想起了去年在湖南老家放鞭炮的快乐。“鞭炮在湖南和在北京也完全不一样啊!呲花湖南一块钱十根,这里五毛一根。二踢脚湖南一块,这里三块。差远了!”

    妞妞迟疑了一下,“不过同样的东西、同一个地点,就因为人不同,价格就不同,好像没有吧?”

    爸爸把钱包里自己的餐厅打折卡拿出来给妞妞看了看,“这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我是这家餐厅的常客,所以我就可以用便宜一些的价格享受同样的服务。这算不算?”

    “当然,当然算!我们到KFC的网站上打印一张打折券,打电话到饭统网订餐,也是这样的例子啊。”妞妞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对,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或服务,赚取最大的利润。有钱的人是不愿意花时间做这些省小钱的事的,或许都不愿意到这样的餐厅来。不过很多年轻人有时间、有精力,就是没有足够的钱。所以商家为了吸引这一批顾客,就会采用这种变相降价的策略,吸引他们来消费。这样一来不就是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因为不一样的人就有不一样的价格了吗?”

    “我们上次去的茶餐厅在不忙的时段,他们还推出许多的半价菜呐!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例子。”妞妞补充爸爸的例子。

    “是啊,一般而言,成本越高,销售价格应该越高,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率,但也有例外。我就知道一种商品卖得贵的实际上成本低。”

    “有这样的事吗?”妞妞很好奇。

    “这也是价格把戏中的一个。比如,我们电脑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家里电脑用的是所谓‘家庭版’,也就是简化掉一些功能后的版本。它的成本就比完整版要高,但是价格要便宜。”

    “这是为什么呢?”妞妞更加好奇了。

    “这是因为家庭版Windows是在完整版完成开发之后,再进一步加工,去掉一些功能而形成的,所以它投入的总成本肯定要高出完整版。不过这也是价格歧视中比较典型、比较特别的例子。进一步开发增加成本,但是还要降低价格满足那些不愿意多付钱的客户要求。”

    妞妞想想觉得这样的情形很好笑,可是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合理,自己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呢?

    两人回到了家。妈妈还没有把饭菜准备好。

    两人在餐桌旁坐下,爸爸开始讲今天最重要的数字骗术。

    “最难看穿的骗术是统计数据。”妞妞的数学课上已经学过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均值、中值之类概念都学过的,所以爸爸估计她能听懂。

    “还记得我们讨论过的汽车限行的事吗?”爸爸问。

    “记得呀,上次我还做过思考题呐!从2008年10月11日开始,北京市机动车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停驶车辆车牌尾号分为五组,定期轮换停驶日。平均计算减少了五分之一的车辆上路。”

    “对的。对于这样的一件事,社会公众的反应非常强烈。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究的《实施〈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监测评估报告》中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约85%的市民支持‘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措施,其中有约80%以上的有车人士和约93%以上的无车人士支持该措施长期实施。”

    “限行后汽车确实是少了,走的快了呀!”

    “可是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结论完全相反的大规模调查。到2009年4月2日,超过20万人参加了人民网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是赞成汽车限行的人有24.4%,反对的人有75.3%,无所谓的人有0.3%。”

    “这是为什么呢?”妞妞显然迷惑了。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是委托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他们是这样解释调查方法的——总样本数3641份,其中有车人士1512份,无车人士2129份。调查主要采取了随机访问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市民的电话访问,受调查人群年龄段为18~70岁,为北京市一年以上常住人口。调查方还在本市主要街道、停车场等地点对上千位驾驶司机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正确的呢?”妞妞越发糊涂了。

    “这里面肯定有把戏,对吧?其实两个都有问题,不过后者的问题可能更大。”爸爸慢慢说。“从交通委的解释来看他们的调查方法,上千名司机肯定都归入到有车族里面了,可是这些有车族到底会是谁呢?”爸爸故意慢下来,让妞妞有时间思考一下。

    “我估计占极大比例的是出租车司机。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私家车司机比较忙,比较有戒心,不愿意接受不知底细的访问。而出租车数量多,分布广,司机又愿意和人聊天。这样一分析问题就简单了,因为出租车司机是不受规定限制的,反而别的车少了,他们会有更多的客人,会行驶得更通畅。他们是直接从限行中获益的人!难道会有哪个出租车反对?”

    “噢,难怪会有这么高的赞成率了!”

    “调查结论的赞成比例和我们每一个人直接了解的情况差距太大,甚至看上去有些荒唐可笑,所以我怀疑所谓的随机访问并不真随机。再说电话访问的问题。从交通委的方法看电话访问可能超过2000个。那么一般接电话又回答问题的人又会是谁呢?”

    “是不是爷爷和奶奶们呀?”妞妞想了一会说。

    “对呀!一般公司和机构的电话都不会回答这样的抽样调查,电话打到家里,家里多的就是老人。老人又多是退休人员,不太出门,也一般没有车(这一点可以从对上千名司机的调查中得到肯定)。这样的人群不用问,肯定支持。没有车的人支持限行是很好理解的,对吧?因为他们同样不受损,反得益。”

    “那网络上的调查是不是就是准确真实的呢?”

    “也不是。上网的人不一定在北京,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其中有车的人的比例会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值,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拥有的自由和权力很在乎,加上网上说反正你又不知道是谁,网上的表态一般会夸张激进一些,所以这个数据可能也会片面一些。”爸爸尽量客观地分析。

    “那怎样才能获得真实正确的数据呢?”

    “其实也简单,根据实际的北京市人口构成设计出抽样样本就可以了。这里我想告诉妞妞的是:统计里面要做把戏骗人实在是太容易了!”

    妞妞点点头。爸爸说:“今天最后一个趣味数学故事是投资家骗局。”

    “好耶!”妞妞兴奋得鼓起了掌,“我也希望成为有钱的投资家!”

    “有一个投资顾问,希望别人把钱交给他,委托他来做股票投资,但是获得别人的信任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除非你能表明你对股市有超乎寻常的判断。对不对?”

    妞妞的压岁钱妈妈说都帮她买股票了,所以妞妞一直对股票的买卖有兴趣,也有些知识。“他的骗术是这样的:先找1000个潜在的客户,找到一只热门的股票,对前500人说股票明天会涨,对后500人说股票会跌。”

    “这有什么用啊?”妞妞很失望的样子。

    “别急呀!到第二天,肯定有500人得到的预言是正确的,对吧?那好,骗子对这500人中的前250人说另外一只股票会涨,对后250人说这只股票会跌。至于他预言错误的那500人就不管了。”

    “好奇怪的办法。”妞妞似乎有些明白了。

    “这样再来一次,就会有125个人获得了连续三次的正确预测。如果是你,你觉得一个连续三次都预测准确的投资顾问如何?”

    “应该是非常出色了!”妞妞点点头。

    “那125人也这么想!这个骗术被许多骗子实施过,多次成功。这说明人们是多么懒于思考,也说明只有多动脑筋才能面对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

    这时候妈妈把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桌子,一家人开始吃晚饭。妞妞还沉浸在这个看上去简单却又如此精巧的骗术中,吃起饭来也心不在焉。

    “我再给你说一个猜年龄的小游戏来玩。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做。好不好?”爸爸说,“你和妈妈一起来做。”

    “好吧。”妈妈和妞妞一起说,说完相视一笑。

    “假定今年是2016年。首先,在0~7中挑一个数字,表示你每个礼拜想去打羽毛球的次数。再把这个数字乘2,然后加5,得数再乘50。得多少?”爸爸说得很慢,好让娘俩有时间在心里做计算。

    妞妞的数字是450,妈妈得550,不过他们都没有说出来。

    “如果你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67,如果还没过,加1766。最后用这个数目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公元)。现在你会有一个三位数的数字,对不对?”

    妞妞和妈妈都说很对。爸爸接着说:“第一位数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目,也就是每个星期你希望打羽毛球的次数,接下来的二位数就是你的年龄。”

    妞妞的得数是219,妈妈的得数是348。“真的真的好准哦!”妞妞和妈妈惊奇不已。“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非常简单,假设妞妞最先想的一个0~7中的个位数是x,整个计算就是(2×x+5)×50+1766-出生年,化简一下就是100×x+2016-出生年。一下子就明白了吧?”

    看到爸爸拿着筷子在空中乱比画,妈妈和妞妞都笑了。

    “我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吧!”爸爸看着妞妞,“你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牛奶宣传单上面的‘百分百纯牛奶’是不是在骗人?世界上有百分百的纯牛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