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语言表达的艺术 > 第10章 高情商的谈吐是提升人缘的法宝

第10章 高情商的谈吐是提升人缘的法宝

    尽量委婉地指出他人的过失

    有时候,我们会对身边的人所说的话,或者所做出的事情感到不满,抑或是我们代表着朋友的情谊而需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以直接的方式说出,更有甚者,他们会选择一个公开的场合指手画脚,“你这里做错了,我认为该怎么样”,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直接的做法只会伤害到对方,而且也不容易让他接受。虽然,我们经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实际上又有谁愿意听忠言、喝苦药呢?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他们骄傲的内心不允许别人的当面批评、直接指出错误。如果你偏偏要走“直路”,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就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处于一个难堪的境地,而他在愤恨之余也不会接受你的建议。

    所以,当直路不能畅通的时候,你不妨舍弃直接的方式,而选择委婉的方式。当你用委婉代替了直接,巧言暗示对方所犯下的错误,他一定会聪明地领悟到你的用心良苦。直接只会让忠言被排斥在门外,良药被倒在垃圾桶里,而用委婉代替直接,让良药不再苦口,让忠言也能顺耳,可以达到劝告对方的目的。

    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直言快语的勇气值得称赞,但并不容易让人接受,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委婉的表达方式虽然有点儿麻烦,但转个弯会更好走,会更容易达到劝告的目的。我们指出对方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一种批评,而成功的批评方式就是需要对方能够愉快地接受,以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做出改正。所以,我们需要委婉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要比直接说出来显得温和,而且不会引起对方的强烈排斥。

    传说,郑板桥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有一年春节,因为没有食品过年,他在除夕那天向屠户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回去转手卖了高价。

    为此他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他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郑板桥夫人听说此事后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一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郑板桥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是也恨范县杀猪的吗?”郑板桥恍然大悟,随即吟诗一首: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

    郑板桥因为贫穷时的遭遇一直对屠户怀恨在心,因而等他做了官之后,就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实际上他的这一行为是在公报私仇。这时候,夫人看不下去了,但如果直接指出郑板桥的错误,就会损伤他的自尊,也会使他陷入难堪的境地。所以,夫人运用类比的方法,旁敲侧击,聪明的郑板桥立即领悟到了夫人话里蕴含着的言外之意,自己也醒悟过来,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这里,郑板桥的夫人就舍弃直接的方式,采用委婉的方式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王太太为整修房屋请来了几位建筑工人。起初几天,她发现这些建筑工人每次收工后都把院子弄得又脏又乱,可他们的手艺却让人无法挑剔,王太太不想训斥他们,便想了一个好办法。一天,几位建筑工人收工回家后,她便和孩子们一起把院子收拾整齐,并将碎木屑扫好,堆到院子的角落里。到第二天几位建筑工人来干活儿时,她把工头叫到一边大声说:“我真的对你们在收工前将我的院子扫得这么干净而高兴,我很满意你们的举动。”之后,每到收工时,他们都会自觉地把木屑扫到角落里,并且让工头做最后检查。

    如果王太太直接指出几位建筑工人的错误,肯定会使他们大为恼火,而这种情绪会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破坏他们与王太太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聪明的王太太舍弃了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委婉地表示出自己的想法,聪明的建筑工人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太太的意思,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而,每次完工之后,他们都会自觉地把木屑扫到角落里,并且让工头做最后检查。

    当我们在指出他人错误的时候,要善于舍弃直接的方式,选择能通幽的小径,以委婉的方式来劝告他人。这样的“曲径”不但能把我们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能使对方成功地接受你的建议。因为要对方能虚心地接受你的建议,就要注重说话的技巧,所以一定要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切勿直接批评。

    批评中显露善意,让他人易于接受并心生感激

    对于每一个领导来说,批评都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批评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批评也要讲艺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指责,如果运用不当,下属就只会记住你的批评而不是自己的错误。作为一个领导,你应该尽量减少批评带来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减少下级对批评的抵触情绪,来达到比较理想的批评效果。但在某些领导看来,批评就是全盘否定,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其实,从“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批评”当作“提醒”“激励”,而不是去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对于领导来说,自己对下属的批评要尽显善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教育几句就行了,千万不要言辞刻薄,恶语相向,如此下属才能接受你的批评,而且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他们还会对你充满莫大的感激。

    伟大的心理学家史金纳教授提出了“用激励代替批评”,他用动物和人的实验证明:当减少批评、多多激励对方的时候,他所做的好事就会增加,而那些比较不好的事情就会因为受忽视而逐渐萎缩。激励富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人重新改变自我、发愤图强,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的热情之中。所以,领导在面对下属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的时候,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尽显善意,这样才能够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他身上的那些小问题、小缺点会因为你的忽视而逐渐消失不见。

    很多年以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个工厂里做工。他从小就喜欢唱歌,并且梦想着当一个世界闻名的歌星。但当他满怀自豪地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他的第一位老师时,老师非但没有给他鼓励,还怀疑地说:“你根本不适宜唱歌,你五音不全,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

    小男孩很伤心地回到家里,但是他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亲切地搂着自己的儿子,激励他说:“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母亲在生活中节省下每一分钱,送她的儿子上音乐课。正是母亲的嘉许,给了小男孩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就叫恩瑞哥·卡罗素,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最著名的歌剧演唱家。

    母亲的激励与老师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母亲的“批评”是善意的;而老师的批评虽然说不上恶意,但却刺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试想,如果这位小男孩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的激励与赞许,只是沉浸在那位老师无情打击的痛苦中,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剧家。

    1.以激励代替批评

    世界上拥有巨大成就的伟人,或多或少都因为来自身边人的一句激励的话语,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没有爱迪生母亲为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英国作家韦斯特若没有得到老校长的激励,可能就没有今日那么多本畅销书,英国文学史上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页。在生活中,给对方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少一些批评,这样才能激发他内在的潜能,从而更好地为工作效力。

    2.启发式批评

    批评的目的就在于下属能够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能够及时改正。而要想使下属从根本上、从内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需要你从深处挖掘错误的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一些容易理解的话语慢慢启发他,循循善诱,帮助下属认识并且改正错误。

    3.警告式批评

    如果你的下属所犯的错误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没有在犯错误的现场,作为领导,你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你可以用比较温和的话语,只是巧妙地点明问题所在;或者用某些事物进行对比、影射,只要点到为止,对他起一个警告的作用就可以了。

    少一分指责,多一些嘉许,不仅会让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也会给予对方愉悦的心情,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不应该怀着自己的私心或自己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就对他人的行为采取贬低或者批评的态度。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也许就是你那一句微不足道的激励,就给了那些需要动力的人以无穷的力量,给那些身处逆境的下属奋勇向前的信心。

    通过话语的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应有之意

    在日常交际中,对于一些难以启齿的需求,我们无法直接开口说出来,而是需要借助含蓄的语言才能达到表达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所需所求,有可能是对方没有意识到的尴尬问题,也有可能是求人办事,这时候含蓄的表达效果远远高于直截了当。

    含蓄表达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把话说在明处,把含义藏在暗处。在正常交际中,我们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传递出话语的“弦外之音”。

    王伟到总经理家请求帮忙,经理夫人热情接待了他,也很有礼貌地端茶递水。可是,说完请求后竟然高谈阔论起来。眼看天色已经很晚了,孩子也要早点儿休息,可王伟还显得意犹未尽。于是,经理夫人收拾了一下家务,到房间对丈夫说:“小王这么晚来找你,你快点儿给他想个办法,别让他总是这样等着。”又对小王说:“你再喝杯茶吧。”一时之间,王伟领会了经理夫人的意思,很知趣地告辞了。

    天色越来越晚,王伟还在高谈阔论,出于礼貌,经理夫人不可能直接说“今天已经很晚了,我们都要休息了,你还是早点儿回去吧”。于是,她通过含蓄的表达暗示了自己的真实需求。表面上是在帮王伟说话,实际上却传递了另外一个信息,这种因情因势的表达既给对方留了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纪伯伦曾经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是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真实的意见或者想法直接说出来,但这些感情或意见却总会在我们的语言表达里体现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听得出别人的“弦外之音”,而且还要善于去传递自己的“言外之意”。

    战国时期,楚国发兵攻打齐国,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先生去赵国求救。他让淳先生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先生听后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淳先生说:“我怎么敢嫌少呢?”“那你刚才笑什么呀?”淳先生这才停住了笑声,说道:“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美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马车100辆,白璧10对。最后,淳先生出使了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淳先生通过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暗示齐威王“拿很少的东西,却想得到更多的帮助”,并且暗示这样结果肯定是求救失败。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淳先生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处处用隐语做巧妙暗示,这样既没有损害齐威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成功进谏的目的。

    那么,如何含蓄地表达,才能让对方领会隐藏在话语中的真实需求呢?

    1.通过说话方式传达自己的需求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通常都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言谈中却时刻流露出“蛛丝马迹”。这时,说话方式便是一个透露给对方内心所想的“窗口”,说话方式不一样,所反映出的真实需求也不同,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便能够把自己的真实需求传递给对方。例如,对他人表示不满或者敌意时,我们说话的速度就变得迟缓,而且显得比较木讷。

    2.说话的表情

    有的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不掩饰,有的人习惯于不动声色地掩饰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要学会用表情来传递自己的真实需求,如面对同事的诉说,你表示“我当然也很关心”,但脸上却分明显得很漠然,传递着“谁有空来管这件事啊”,对方也会领会到你不耐烦的情绪。

    3.巧妙穿插“暗语”

    我们的表述方式与习惯会传递出某些信息,你可以在言语中穿插一些暗语,如“我会试着把这件事安排在工作进度中”,你所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就是“我早就安排好了,你怎么不早一点儿告诉我呢”。

    毫无疑问,在交际中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因为在很多时候说话不能太直白、太明了。例如,给上司提意见的时候不能表现得比上司还强;批评对方的不足时,不能伤害他的自尊。

    莫用“你错了”,以避免无谓的对抗情绪

    千万不要就不同意见和对方争辩,这样只会导致对抗,特别是谈判刚开始的时候。当双方之间的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不要立即反驳,那只会强化对方立场,要学会使用“感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适当条件下使用“他”“他们”等第三人称,避免因使用“你”“我”这种第一、第二人称导致的对抗情绪。假如对方开始有想争辩的想法,那我们可以想办法化解对方的负面情绪,如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和你相同的感觉,但是你知道吗?在仔细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有些客户在第一次听到我们介绍时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影响产品的质量的因素,他们总是会发现……”“我同意你的说法,有一些客户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实际使用后,他们发现,很多影响质量的因素并不是那么明显,如……”

    有一个学员,做汽车推销工作,但是他做得很不如意,于是向别人寻求帮助。结果,别人稍微一试探,就发现他有个毛病——喜欢与人争辩。他经常和客户争论不休,粗暴地反驳客户的观点,每当客户对他所介绍的汽车进行挑剔的时候,他便怒火中烧,毫不客气地大声争辩,一直弄得客户哑口无言为止。尽管他嘴上赢了,却没有人再敢买他的汽车。

    于是,有人告诉他,首先要做的不是学习什么谈话技巧,而是压制自己喜欢争辩的个性,应该清楚这是做生意,不是总统竞选。即便心里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也应该保持冷静,以一种温顺与谦和的口气加以解释,千万不要直接指责。

    他耐心听取了建议,在这之后就尽可能不与别人争辩了。如果客户说别的汽车怎么怎么好,他就一言不发,先恭敬地听完,然后说:“那款车确实不错,质量很好,风格时尚,他们公司的推销员也很棒!”客户得到了认同,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于是,他就趁此机会开始介绍自己的汽车了:“这款车其实也不差……你看……”就这样,他销量很快就上升了。

    当你与对手开始争辩的时候,或许你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不过,当你强迫别人改变观点的时候,你将一无所获。其实,正确与错误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观点是个人的,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即便是错的,你也没必要让别人都听你的。

    纳森是一名所得税顾问,最近因为一项9000美元的账目问题,他与一位税收稽查员发生了点儿争执。纳森认为这是应收账款里的一笔呆账,根本没办法收回,所以不应该征税;而稽查员却始终不相信,认为他在耍花招。纳森越是争辩,稽查员越是固执。

    于是,纳森决定改变话题,尽可能不刺激稽查员的敏感神经。他说:“和你比起来,我做的这些工作简直是微不足道。我也曾研究过税务问题,但那都是书上讲的,枯燥乏味,我对此一知半解。而你的知识和经验却全部来自业务实践。所以,其实我很想请教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他说得很认真。

    稽查员听完,气也消了很多,开始友善地谈起自己的工作,还说了许多人偷税漏税的花招,他十分反感这些人。聊着聊着,他的口气越来越友善,最后甚至兴奋地聊起他的儿子来。临走时,这位稽查员对纳森说:“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和问题的,并在这几天之内给出结果。”果然,3天之后,他来告诉纳森说:“我不再征收那9000美元的税了。”

    其实稽查员争论的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他总是觉得自己是稽查员,自己就是权威,他要的是一个面子。假如在工作过程中,竟然有一个人与自己争辩,那自然会让他没了面子。所以,不争辩,就是给对方面子,给别人面子,给别人自尊,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1.不要说“你错了”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在谈判过程中,对于别人错误的观点,应该抱着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说“你错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嗯,可能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不知道对不对……不对的话还请指正。”这样说,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谦逊一些

    假如我们能谦逊地说可能是自己错了,那对方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再固执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双方的妥协。

    多关注自身成长,莫议他人是非

    喜欢在背后论是非的人,尽管对别人能够明察秋毫,对自己却没有清醒的认识,越是喜欢论人是非的人,其本身越存在许多缺点。但这些人从来不作自我批评,完全忽略自己的缺点。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通病:关注自己太少,关注别人太多,而他们所关注的恰恰是别人的隐私。不可否认,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个人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但是,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所谓的秘密,还是少知道、不知道为好,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将那些四处打听别人隐私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关注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是否工作退步了,是否生活颓废了,如此你的心灵才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如果你知道了别人的隐私,你也就有了保守别人隐私的责任。那些告诉你秘密的人多了一份对你的顾虑,担心你会将他的秘密泄露出去。如果有一天秘密被泄露出去了,即使你根本没有说过,但也脱不了泄密的嫌疑,成为被唾弃的对象。而且,一旦你陷入窥探别人隐私的泥潭中,将会千方百计地打探别人的隐私,甚至,会为某些无意中得到的小道消息而睡不着,纠结、兴奋、痛苦,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此时,你的心灵已经承担了重负,无法轻松起来。

    阿美是出了名的大嘴巴,她总喜欢跟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一些“新闻”,如谁又离婚了、哪位同学又傍了个大款、谁的老公在外面又有外遇了等。阿美总是热衷于这样的话题,似乎看着别人家庭的不幸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阿美就急忙约上闺密一起谈论这些事情,并在一起讨论、分析。

    有一次,她在外面喝茶的时候,偶然看见办公室同事琳琳的老公正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喝茶。阿美想起琳琳平时总是心高气傲,还逢人就夸自己老公如何如何能干,现在看到她老公做这样的行为,阿美不禁暗暗发笑。次日上班的时候,阿美就跟办公室的同事分享了这一“新闻”,正在大家说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琳琳脸色阴冷地走了进来。原来,琳琳在卫生间的时候正巧听到了阿美跟同事说起这事,到了办公室又听见阿美更加放肆地谈论此事,心高气傲的琳琳怎么能容忍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在谈论自己老公的桃色新闻呢?

    琳琳当天就请假回家了,之后一直没有来上班,有人说她辞职了,也有人说她离婚了。而办公室的同事看见琳琳的遭遇都对其报以同情,对谈论他人是非的阿美就开始敬而远之了。

    像阿美这样总是关注他人的隐私、喜欢在背后说三道四的行为,无疑是让身边的人十分憎恶的。一个沉默无言的人会很好地融入人际交往中,而那些口若悬河,满嘴流言蜚语,甚至口出是非之言的人则会成为大家厌恶的对象。

    不该打听的事情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要随便乱说,尤其是他人的隐私问题,更需要谨慎对待。即使你无意中听到了他人的隐私,也不要到处张扬,更不能逮着一个人就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你的尊重或许会换来他对你的信任。

    小松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公司也不善言辞,都快被上司和同事忽略了而他也自得其乐,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只专注于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这天,他把手上的工作做完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了,偌大的办公室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哼着歌,突然想起来有一份重要文件还在主管办公室。于是,他轻轻地推开了主管办公室的门,但他却愣在门口。办公室里,主管正亲热地搂着助理,小松手足无措,愣了一会儿,飞也似的逃离了办公室。

    第二天,小松装作若无其事地来上班,他从来不喜欢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即使无意中看到了也会缄默不语。在办公室碰到主管和助理,他也像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一样。

    过了几天,办公室并没有出现什么流言蜚语,主管开始重新审视小松的工作能力,并开始慢慢重视他。

    虽然,小松无意中知道了主管和助理的隐私,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其他人,而是选择了沉默,全身心关注于自己的工作。其实,道理就是这样,有那么多空余的时间去打听别人的隐私,还不如将那点儿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用在工作上、学习上。

    如果你想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学会关注自己,千万不要去关注或谈论他人的隐私。如果你无意中知道了他人的隐私,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三缄其口,把它永存心底或者忘了它。

    谈话中为他人留有余地,受益的终将是我们自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耿直”的人,双方为了一些矛盾或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相让,最终不欢而散。有时看似某一方占得上风,实则双方都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谁也没有说服对方,谁也没有真正的台阶好下。其实,想要说服对方,并不一定要据理力争。有些时候,我们主动退让一步,为他人留有余地,反而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故事中蔺相如那谦谨的风度,更是让古往今来的人交口称赞。

    战国时期,赵国惠文王无意中得到了和氏璧。秦王听闻,假意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受命使秦,最终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略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不久后,秦王、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又随机应变,据理力争,为赵国在强秦面前赢得了尊严。此后,蔺相如深受赵王重用。

    赵国大将军廉颇因此深感不满,于是经常在他人面前贬低蔺相如,还放话说如果遇到蔺相如,定要叫他“好看”。

    这些话传到蔺相如耳中后,他非但没有动怒,还主动“退避三舍”,处处躲着廉颇,连他手下的人也被要求对廉颇的下人以礼相待。下人心中不解也不服,便问蔺相如为何权位高于廉颇却还要处处退让。蔺相如表示,这并不是因为怕廉颇,而是为了防止赵国内耗。他和廉颇犹如两只猛虎,震慑着秦国。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不能与廉颇计较。

    蔺相如的话宛如给了廉颇当头棒喝,让他幡然醒悟;他将廉颇与自己等同视之,也给了廉颇一个大大的台阶。廉颇负荆请罪,向蔺相如赔礼,两人就此冰释,并成为莫逆。在二人的共同辅佐下,赵国10年未受强秦骚扰。

    如果想要说服的对象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很多人都会主动地放下身段甚至偃旗息鼓,不断地告诉自己事缓则圆,愿意在日后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令对方信服。其实,在社交中面对不熟之人甚至是“敌人”时,我们更应该主动为对方保留面子,给对方铺设台阶。你的宽容体贴,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你的善意,感受到宽广的胸怀。

    在人际交往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为人留面子、铺台阶呢?

    1.把自己当成别人去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大抵产生自“我就是真理”和“你满嘴歪理”。其实,当我们抱怨别人“不懂事”“不讲理”时,自己的立场就一定正确吗?即便我们的观点无误,对方的观点就一定是谬论吗?所以说,只有当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体会对方的心情和处境时,才能给予对方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才能及时停止战火,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2.把别人当成自己去对待

    “我凭什么那样待你”和“你凭什么这样待我”,也是人们之间的矛盾之源。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别人当成自己那样去理解、去包容,世上的很多摩擦和分歧便不复存在了。当然,要所有人都做到待人完全如待己并不现实。但至少,我们可以尽量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在他人的立场上体会他人、包容他人。你的善意即使换不来对方同等的回报,但至少能够消除他的抵触情绪,让说服工作变得顺利。

    3.看清具体情势再出手

    当双方陷入争执时,局面很容易因为双方激动的情绪而陷入紧张。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对方先缴械,而应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继续争执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无益于你的人际关系。而平复情绪后下一步行动,则应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判断、选择。若对方情绪仍较为激动,不妨按兵不动,以一种温和的态度等待他平息;若对方的情绪也得到缓解,我们应及时主动示好,提出更好的建议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