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徐小平的识人之道 > 第九日:我和沙玫论爱情

第九日:我和沙玫论爱情

    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沙玫,在爱情问题上也许应该是富有的,但答案恰恰相反。她的爱情生活到底如何其实我并不知道,虽然到后来我和她的关系像“哥们儿”一样密切,但在这些私人问题上,我从来不愿和她讨论。在那几年中,我最关心的是她什么时候能够成功出国,以及她的工作到底发展得如何了。对我来说,她有无爱情对于她能否出国意义不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沙玫自己可能都把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问题给搁置在一边了。

    沙玫已骑波音去,此地空余孤独楼。沙玫虽有回程票,青春一去不复返。在她远离中国已经好几年的日子里,我总是后悔当时没有就爱情问题和她深入探讨,总是情不自禁地想:沙玫到底有没有爱情生活?已经三十多岁的大姑娘沙玫,到底有没有男朋友?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自己仪表、盛开得就要凋谢的沙玫,到底有没有性伴侣?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是否到了美国,还是那样孤独地不开放?

    这些事情都是沙玫的privacy(私人问题),我绝对尊重并全力保护它。但是,每次我一想到沙玫极有可能为了留学和奋斗,甚至连正常的爱情生活都放弃了,我的心里不禁替她微微颤抖起来。我心颤抖,不是后怕,而是余悸。

    十几、二十岁时,男女关系的目的是体验爱情;二十、三十几岁的时候,爱情的冲动就变成了追求完婚的责任。很少有人能够免俗,还敢在这个年龄潇洒走一回。沙玫也是这样。她带着强烈的择偶意识在看周围的男人,渴望找到理想的白马王子,明天就结婚,后天就把她带到美国去。

    由于沙玫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出国”的人生目标,所以她在找对象的时候,往往以外国青年为主,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带着她出国。这个目标,其实并不高尚,但我也无从制止。我本人作为中国男儿,深知为什么在今天中国会有这样的爱情景观。不幸的是,在中国长住的老外没有几个真能得到沙玫的欣赏,而沙玫真正欣赏的老外往往又不会欣赏她。难啊!所以,沙玫的追求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既不符合时代精神,又不符合爱情规律,当然难以圆满实现。

    国内优秀青年其实也很多,沙玫为什么不找一个好男子把自己嫁出去,做个有钱人的太太?也许是中国这个阴盛阳衰的社会,惩罚了她的优秀和高傲?比沙玫大不了太多的男性公民,都是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前后、长在十年浩劫之中的不幸年代产物。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她般配的男人也许有,但沙玫至今没有找到。起来!不愿被抛弃的男人,迎接沙玫的挑战!

    沙玫缺少爱情生活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实际上是她自己的爱情观。男女相逢,云雨巫山,最后分不开了,于是结婚吧,这是人类繁殖的历史。因此,婚姻只能从裹着爱情的头盖里慢慢掀起来,而绝不能成为爱情的幕布。要看爱情戏剧得先打开婚姻幕布。想要爱情吗?先和我结婚!这简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婚姻!沙玫这样的女孩子,把爱情和性爱当作结婚的附件而不是主机,吓跑了许多潜在的婚姻驾驶员。

    结果,沙玫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年龄越大,找个合适的丈夫结婚的渴望越强烈,但这种渴望越强烈就越不容易结婚。谁也不愿意仅仅和她亲吻一下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不明不白地交给她,这个吻未免太昂贵啦。新衣不试怎知是否合身,爱情不试怎知是否甜蜜?但沙玫她们认为,如果不结婚我干吗给你试,让你验?男人在艳遇的梦里不断惊醒而绝望,女人从婚纱的雾中不断看破而虚妄。她为等待永恒,却永恒地等待。沙玫孤寂地等待一春又一春,叹息一声又一声。沙玫把自己当作婚姻的嫁妆,她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就是爱情的感知和享受主体。

    她没有未婚夫意义上的男朋友已是定论,但她到底有没有性伴侣意义上的男朋友?我考证下来,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和我的对话中,沙玫总认为有人在追求她,可见她处于强烈需要男朋友的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被迫害狂,总觉得有人在追杀他,沙玫其实患有轻微的被爱情狂——她总觉得有人在追求她。这两种疾病,其实都是毁灭性的。我庆幸,时隔一个世纪,中国毕竟进步了:我们从被迫害狂,进化到了被爱情狂!

    沙玫平时交往的男人,其实按照中国标准也都挺不错的,但由于沙玫按照丈夫的标准来找男朋友,这就使得人们无法和她真正交往。牛眼看人,看成牛群;沙(沙玫)眼看人,看成丈夫。生怕陷入她温柔陷阱的男人,就像昆虫飞离蜘蛛网一样,不得不逃生。

    沙玫活得实在是太累、太艰难了。如果有个男人,在她叹息时分担一下肩膀上的负荷,在寒冷的时候焐热一下她胸中的寒气。哪怕焐热了再让他冷冷地走人,至少也能给沙玫留下冰川世纪里温馨的回忆,使她贫穷的饮食时代依然有丰富的男女盛宴。没有任何人禁止沙玫这样做,拒绝自己幸福人生的是沙玫自己。顶多,她可以抱怨这是社会给她造成观念的禁锢。但是,这个理由已经无法说服人了。中国青年已经有了自主生活的权利,不行使这个权利,就像面对好工作不辞去那份没有前途的旧职一样,其实都是过去的时代残留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沙玫渴望婚姻,但拒绝爱情。这个拒绝完全是沙玫自己的个人选择,是她铸就了自己的人生错误。像许多大龄女子一样,她们以为生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结婚,其实这是美丽的误区。事实上,沙玫最需要的,是孤独岁月里的岁寒三友。(对不起,我的意思是“一友”已经足矣,何况三友乎?)但沙玫总是南辕北辙,以为离男人越远就离男人越近;越不追求男人,就越有男人来追求。人的美德,只有在接触之后才能够发现和体会。如果实行不接触政策,怎么能实行政策来接触?婚姻和爱情,本来是人类自由的通道,但在沙玫这样的女人身上,却成为捆绑自己的囚徒困境。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还有极其漫长的道路。

    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对沙玫的生活就更加不放心了,甚至对她去了美国之后,万一不幸找到一个完美的男人之后的生活产生更深的忧虑。沙玫对男人世界采取不接触政策显然已经很多年。她对男性世界很不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女人的一半是男人。连自己的另一半都不知晓,沙玫怎么能够在爱情与婚姻以及西方人崇尚的性爱战场上取胜?找到完美男人,陷入一场热恋,因为自己没有经验被对方炒鱿鱼——分手或离婚,那时候的沙玫,才叫人生的大悲哀呢!

    爱情、婚姻以及性行为,是和知识、理想、前途一样重要的构成我们幸福人生的组成部分。像留学出国一样,也需要专家咨询。沙玫一个人在美国,没有我为她提供爱情和婚姻的免费咨询(这些服务,和新东方其他收费的咨询搭配提供),她还需要摸索多少年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想到这里,我就忧心忡忡、心惊胆战。

    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肯尼迪的侄儿和沙玫约会,并且告诉沙玫,她是他见过的最美的东方神秘主义性感女性。美酒加玫瑰之后,肯尼迪之侄温情脉脉地送她回家,人家要上去喝杯咖啡,沙玫当然就答应了。我心里为沙玫暗暗叫好,偷偷为她喊加油!但五分钟之后,我看见风流倜傥的小肯尼迪捂着流血的嘴巴狼狈地逃了出来。嘴里的英语即使我醒过来还能依稀记得几句:“If you didn’t want to do it,why let me in?You think I really wanted coffee?”(既然你不想和我做那个事儿,为什么让我进你的屋?你以为我真想要喝咖啡?)可怜的小肯尼迪!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遇见了东方文化的打击,难怪美国老有人宣传中国威胁论呢!沙玫将遇到无数她无力应付、无法理解的爱情文化冲突和危机。

    噩梦醒来,偶尔我会在灯下思考沙玫和她同辈们的命运。人情世故圆熟得像老奶奶似的沙玫以及她的许多同伴,在做女人的最基本爱情技能和知识上,却像孙女一样幼稚而低能。女性的下厨能力、料家能力、理财能力以及结婚能力,和英语、计算机一样,都是需要学习技巧的。这个社会没有鼓励她们去学,甚至有系统地不让她们学习这些构成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技能。这种素质的女性,即使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又怎么能够幸福?!

    我亲耳听一个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回来的女博士扬扬自得地告诉我:“我在家里从来都不做饭,我连开水都不会烧!”当时我听了,立即决定从此不再鼓励人们去名牌学校留学。不会做饭的人,一般而言应该也不会做爱——至少,不会“爱”人。食色性也,这两个都不会的人,显然有问题。拿到加州理工博士学位,她也许能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的贡献,但肯定不能为个人幸福带来美丽感受,更难以为她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人生。她为了人类而牺牲自己吗?其实根本不是。这是一种高智商的无能,一种高学历的弱智。其结果,是她自身和接近她的人绵绵不断承受人生的烦恼和折磨。徐小平尊重人类的所有选择。我不反对禁欲主义,我也不反对独身主义,我反对的,只是借奋斗之名而故意压抑和遗忘人类的美丽天性的行为。

    沙玫的爱情生活到底怎样,我永远不可能知道,我只祝愿甚至祈祷她幸福、美满。经过如此长期残酷的奋斗,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儿。而过得好一点儿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指标,是爱情与家庭生活是否美满。

    沙玫,你不能舍本求末;沙玫,你不能买椟还珠!我宁可你放弃出国,也不希望你拒绝爱情。

    我大叫一声,又陷入噩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