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5.9 背景不同,创业姿势也不同

5.9 背景不同,创业姿势也不同

    5.9.1 大学生创业,最好还是“传帮带”

    首先声明,我们并不赞成大学生直接创业。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创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国内的市场环境相较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要复杂得多。

    在商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是否是大学生),可以去尝试创业(以个人意愿为主),因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商业运作的实战型技巧。在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代,由于商业机会众多,个人发展出路较广,应试教育对创业精神的“扼杀”情况并不严重,创业机会比内地相对较多。

    如果一个人很少接触到商业运作,那么他就要慎重地考虑是否应该创业。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无非两条:(1)成本低;(2)输得起。传统行业需投入众多资金,哪怕风险较小也不适合大学生。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创业机会。移动互联网产业和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几乎是“无缝对接”,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不错的方向。但是,不能盲目相信移动互联网,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移动互联网创业。

    大学生创业最适合“传帮带”模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师兄带领几个师弟、师妹创业,在文化和传承上可以迅速沟通。

    案例:华中科大Dian团队堪称是创业者的特训营。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Dian团队毕业的500多名队员中,已经诞生了50多家创业公司,2人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2014年,Dian的老队员张良伦、柯尊尧等创办的米折网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成为返利行业目前最成功的融资案例;同是他们创立的贝贝网在9个月内就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目前米折网/贝贝网有10个Dian团队的毕业生,其中包括Dian团队的第1、2、3、5任队长。

    Dian团队首任总教练、第二任CTO颜庆华回武汉创业时,Dian团队为他提供了办公室,在校的学弟、学妹跟着师兄工作,最终研发出图片社交应用软件,进军欧美市场,实现盈利,目前估值近亿美金,并在新三板挂牌。2014年,Dian团队首届创业论坛颜庆华拿出了百万元回购早期赠送团队的股份,回报“桶水之恩”(颜庆华刚开始创业时,经常跑到Dian团队蹭桶装矿泉水喝)。

    这种师弟、师妹跟随师兄创业的模式,非常值得大学生尝试。

    5.9.2 职场人创业千差万别

    中国职场大致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类。体制内的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学校、研究单位、央企、国企、国有银行等,体制外的主要是民企、外企、商业银行。

    体制内的工作者出来创业可能会面临政策和法律“禁区”两个问题,除非是专业技术人才(医生、老师、技术专家等)。因为体制内、外的思维方式差别极大,对人能力的要求差别也很大。有些体制内的人通过曾经在体制内积累的资源创业,这种创业模式涉及“灰色地带”,不在我们所推崇和讨论的范围。

    裁判员突然变成球员踢球,其后果,你懂的……

    作为一个体制外的职场人,如何做自己的创业规划呢?

    首先,个人创业要发挥个人优势,团队创业要取长补短。很多工作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这其中有些甚至和天赋有关。创业者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最能体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工作上,不擅长的就要找到合适的人来合作。

    其次,需要积累经验。充分了解大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运作模式,也要知道技术、市场、管理等多个岗位的工作内涵。对于创业者来说,“小企业”的工作经验极其重要!

    有时候“不太正规”的中小企业的工作经验更适合创业。大企业背景的人往往讲究工作的“规范性”,如果没有好的规范和流程就无从下手,这样一来往往容易丧失战机。而中小企业的人擅长在“不那么规范”的情况下,快速抢占地盘,后期再逐渐完善。所以好的创业团队是“小企业的迅速决策+大企业的强势执行”。

    现在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机制非常灵活,企业内部的项目组就像一个个创业团队,企业也给了这些团队充分的自由,这样的企业是学习创业的优秀平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选准创业方向。创业方向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职业和工作积累中不停“演化”而来的,适应产业的发展。10年前,有多少人预计到了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呢?在这个时代,死守本行也许不是上佳之选,“跨界”和“融合”才是发展之道。

    从华为出来的创业者,创业方向可谓千差万别。有人做软件和硬件开发,也有人做红酒电商(品尚红酒网),有人做家政服务(云家政),也有人做进出口贸易。华为荣耀的前总裁刘江峰的创业方向是生鲜电商(DMALL)。华为荣耀的前副总裁彭锦洲,现在在帮汪峰做发烧耳机fiil。还有人做餐饮、服装、建筑等。前华为创业者的聚会可谓是三百六十行各显神通。

    在工作中积累和发现创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这几种类型:

    技术积累:掌握社会急需的技术/产品,并能够在社会上快速变现,比如做软硬件的产品开发,输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芯片。

    渠道积累:掌握某种商品渠道(货源或者销售渠道),并有足够的市场门槛能获得较高的利润,比如进出口贸易、某个行业的销售渠道等。

    团队积累:在工作中与同事及上下级建立良好的关系,发现自己将来创业时候的合作伙伴。

    管理积累:通过将规范化大公司的管理带入传统行业,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获得竞争力。比如广润的朋友小北把华为的流程管理思想用于他自己的餐饮店的运作,经过1年的实践,现在发展非常“省心”,开了3家分店。

    5.9.3 技术专家创业要突破自我

    只有在工作中很用心的人,才有可能有好的创业机会。技术专家既是最适合创业的,也是最不适合创业的人。

    “最适合创业”,是因为很多技术专家的确有“独门绝技”,至少在技术上有较多积累。“最不适合创业”,是因为他们太习惯于用技术的角度去看问题,缺乏多维度的视野。

    中国的“技术专家”不乏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是正如前面所述,应试教育对于创业的天赋是一种扼杀。创业和科研之间,既有相通,也有相悖。创业需要有“赌性”,也就是“冒险精神”。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行政体制培养出的人,习惯性地看看“领导怎么说”“别人怎么说”等,这种“求稳”的思维是创业的大忌。

    案例:我曾经看见过一个科研院所的蔬菜保鲜的项目,从技术角度上来讲完全能够满足物流行业的需求,应该立即推向市场。但是因为上级机关(在没有做市场调研和分析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远甚于市场所需,由于该研究所考虑到只有满足上级要求才能获得“50万元的市场运作经费”,科研人员只能继续进行“科研攻关”,白白浪费了至少两年的时间,而且很有可能就此错过国内物流大发展的最好时机。

    有技术专家背景的创业者,更喜欢与有技术背景的人打交道,最常见的就是他们对客户大段大段地讲解技术细节,显示自己对某个技术的了解深度,而全然不顾市场需求和客户反应。从项目运作上来考虑,如果一开始技术细节谈得过多,就可能陷该项目于危险的境地。项目运作的目的是签单回款,而不是PK谁的技术好。

    任正非说:“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就是客户愿意掏钱埋单的产品。”凡是客户不埋单的产品,哪怕技术再先进,也是失败的产品。

    技术专家还有一个思维上的局限——不敢“谈钱”,耻于“谈钱”。也许是受“君子重义轻利”等文化影响太深,谈钱就显得“害羞”,不知所措。因为对市场情况的不了解,他们在自我定位和定价的时候容易走极端:一种是只从“工作量”来衡量产品的价值,而不能从市场需求上来衡量产品价值。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被“贱卖”的情况比比皆是;另一种是自我膨胀得厉害,开口就是“天下第一、世界首创”,不仅在科研上闭门造车,也不懂商务合作的规则,漫天要价,造成项目合作困难。

    技术思维的特征是“非黑即白”,事情不是对就是错,缺乏中间地带。但是在项目运作的时候,有多种迂回方法,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借用和交换。如果带着“非黑即白”“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上谈判桌,项目必死无疑。

    因此,对于技术专家来说,有“自知之明”很重要,一定要走出实验室,走出单位,走出自我,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有些“专家”,很少关注同行的进展,不收集友商和同行资料,既不参加展会,也不参加研讨会,别人赚钱是“无商不奸”,这样的心态肯定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