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6.4 你的项目靠什么盈利?

6.4 你的项目靠什么盈利?

    6.4.1 “付费模式”的3个W

    付费模式一定要弄清楚的三个词Who?When?How?(谁付费?何时付费?如何付费?)

    在以“买卖”为主的传统商业行为中,客户掏钱付费天经地义,而且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模式依旧是最可靠的盈利方式,毕竟“现金流”永远不会骗人。从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来说,越是能早点收到钱的项目就越好!作为创业型的小公司,在和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合作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这一点!

    很多和大型企业合作的原材料供应商、服务外包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回款周期”太长。也许500万人民币对于一个年收益百亿规模的公司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早收一个月和晚收一个月简直能决定企业的生死!500万元的款项,按照一般的民间借贷利率月息1%(这已经很低了)就是每个月利息5万元。5万块钱除了可以支付该企业一个月的房屋租金和水电,还能够多养两个销售员去拓展业务。所以,在操作这种与大企业合作的项目的时候,报价之前务必要算清楚贴息,否则会做亏本买卖。

    与上述情况相反,还有一种“预收费”模式,客户先交钱后消费。常见于美容美发店、洗车店、健身房、瑜伽房等。可以推荐客户办“优惠卡”,预存一笔费用,一年之内来消费就打折,或者干脆就是预交“年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规避了回款的风险,但是由于各地传出来的健身房、美容院收钱跑路的消息,客户越来越谨慎。如果你们的商业模式能够让客户预付费,比如像各大运营商那样通过各种活动让客户“预存话费”然后再来享受各种优惠,那样你们项目的存活率会高很多。

    6.4.2 “免费模式”怎么玩?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起来之后,有人提出来“羊毛出在狗身上,猪埋单”的模式,并且不乏成功案例,于是各种“免费”和“公益”的平台和一些“超低价”的产品冒出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免费的模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360模式:奇虎公司通过向最终用户提供免费的360杀毒软件而颠覆了整个杀毒软件市场,360杀毒软件因此而迅速地占领了数千万的用户桌面。360杀毒软件的盈利模式是将自己变身为一个软件推荐渠道,向用户推荐他的应用软件或游戏,而其他的软件和游戏公司不得不向360付费以争取获得360的推荐。360模式的步骤可以描述为:

    瞄准刚需(杀毒)——免费极速扩张——变身渠道——推荐第三方软件——第三方付费,典型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猪埋单”的过程。

    2.视频网站模式:只要你不是该视频网站的付费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就得观看时长不等的广告。由做广告的公司来付费给网站,如果你不想看广告,也要付费。

    用户付费给网站就不用看广告,不付费就要看广告,而做广告的公司要付费给网站。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属于“两头堵”。

    3.用户细分模式:通过免费的手段吸引大量用户使用软件和平台(如QQ和某些网络游戏),然后对用户进行细分,对于愿意付费的优质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享受更好的服务体验(比如QQ空间的装扮、游戏中的装备等)。这种模式只要基础用户足够多(比如1亿),10%的用户付费也有1000万的用户,每个用户每月10元钱就是1个亿的收入。这种模式属于“大网捞鱼”,只要渔网足够大就能够捞到足够多的鱼。

    无论采用哪种免费的模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势能。这个势能包括足够多的钱、足够强的团队和足够准的刚需,如一群猛虎下山一样,在对手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快速占领市场,让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只能对你俯首称臣。

    这种免费的商业模式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切勿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尤其是草根创业团队。一味地宣扬“互联网模式就是免费模式”,不仅误导了市场而且误导了消费者,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对于创业团队来说,现金流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人建议你采用免费模式都不要轻易答应,除非他愿意掏钱给你烧!

    6.4.3 你的项目收益有多高?

    有个很经典的段子:中国十三亿人,每个人让我赚一块钱就是十三个亿。赚够这十三个亿我就金盆洗手、隐退江湖。

    与此相似的还有,武汉市的大学生接近120万,如果我每人每年赚100元就是1.2个亿,然后把商业模式复制到北上广……

    真是这样的吗?

    在做项目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项目最少能挣多少?最多能挣多少?也就是地板和天花板,这个当中的空间有多大。挣最低数目需要投入成本是多少?挣最多数目需要投入的成本是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弄清楚“我的客户是谁?”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也有自己的“主场”地盘。比如我是某个大学的学生,那么我在占领这个大学的学生市场会有天然的优势,那么如何将这个方法复制到其他大学呢?比如我们在湖北做项目,利用人脉和熟人关系可以做得不错,那么复制到外省呢?从熟人圈子向陌生人圈子的复制,成本和风险会数倍增加。

    有些人在对外描述项目的时候,往往喜欢说“我和市长很熟”“我在本地金融系统工作多年,人脉很广”。也许他认为这是个优势,但实际上这也是他最大的劣势。过于迷信“资源优势”只会故步自封。

    固定的思维是先从资源丰富的地方入手,占领市场之后再去陌生市场拓展,这样的成功案例也不少。不过更值得借鉴的方法是,先从陌生市场入手,那样所获得的市场运作方法和商业模式的认证是更有价值的,对于后期的快速复制会大有帮助。

    做“熟人市场”如饮鸩止渴,很多人因为熟人市场而疏忽了新市场的拓展。一旦熟人市场发生突然变化,项目往往就会前功尽弃。

    熟人市场其实只能是项目的“地板”,陌生市场才是项目的“天花板”,不可本末倒置。只能做熟人市场的事情只能当作机遇来做,而不能当作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

    很多有“资源”的人,可能会太迷信“资源”的作用,比如创业者和某个部门领导的私交不错,通过提前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而获利。姑且不谈这类项目是否有权钱交易的黑幕,但就这种项目而言,其“天花板”太低。毕竟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他能“罩得住”的市场不过那一亩三分地。这种项目可能有一时一地的盈利(只要不违法乱纪),但也并非长久之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行政领导能够“罩得住”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而且这种行政体系和决策机制是非常不利于市场化运作的,这样的项目,想从市场上融资比较难。有抱负的创业者,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到市场化的运作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