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思维与陷阱 > 第三章 人人都会犯错

第三章 人人都会犯错

    1964年10月25日,橄榄球全明星选拔赛中,防守队员吉姆·马歇尔(Jim Marshall)抓住了对手旧金山49人队的一次失误。马歇尔是以“紫色食人魔”著称的明尼苏达维京人队的防守队员,后来两度打进明星碗、四次晋级超级碗。马歇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救起球狂奔。在跑向达阵区的途中,他曾三次转头回望,发现49人队的队员在徒劳地追赶他。马歇尔的速度和体格都是公认的一流,对手很难从后面追上他,总得试试吧,但等对手跑到那儿,他早就没影儿了。

    但是,由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原因,49人队在这场比赛中还是有些希望的:马歇尔跑反了。包括电台的体育评论员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发现马歇尔正一路狂奔向己方的达阵区。每个人都注意到了,除了马歇尔。队友纷纷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在马歇尔身后。只要球还在马歇尔手里,队友能及时追上他,就还来得及扭转乾坤。然而,马歇尔坚信胜利就在眼前,他一跑入己方的达阵区就立刻掷球,替对手赢了两分的安全得分。

    一个如此有天赋、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就像我们已经知道的,你是新手、专家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水准都无所谓。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绝对不会把事情弄糟。

    本章中,我们要讨论第二个认知局限:让我们犯错的认知局限。训练、增进技能和积累经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某些犯下的错误,但无法杜绝犯错。先把那些偶发的糗事、口误和失态放在一边。我们将学会如何在任何情形下都骄傲地宣布,我们在一天中可能会犯下一些错误,但我们会把事情做完,然后安然无恙地度过这一天。

    倒错:在擅长的领域犯错

    说话和走路这类事,我们都相当擅长吧?但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舌头打结的经历,发错某个词的音,或者把两个音节弄混了,比如把“fight the liar”(痛打骗子)说成“light the fire”(火烧裤子)?你是否曾在平整的人行道上被绊倒过?心理学家将这些错误称为倒错。倒错会发生在那些人们之前已经做了千万次,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情上,比如说话、走路或跑向触手可及的桂冠。你可能会好奇,人为何还会在这些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上犯错。然而,太过得心应手恰恰就是人们会出现倒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掌握某件事并多次练习之后,人便会具有自动节律性。一项技能不再需要更多意识层面的思考和持续地投入注意力来执行时,就会进入自动化阶段,即成为下意识的反应。自动节律性让我们熟能生巧,做事更高效也更省力。自动节律性让我们看起来像个轻车熟路的老手。初学者还在摸索说明书的时候,行家一拽拉绳就启动了链锯机。人们纷纷叫好,又对屡试屡败但越挫越勇的可怜虫报以同情。然而,事实证明,那种看起来驾轻就熟的专家式表现,仿佛不用过脑子似的,正是滋生错误的温床。

    拿菜刀、活络扳手或仅仅是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人都会发生倒错,这还只是些简单的动作。人类倒错的表现似乎涉及方方面面,即使最按部就班的日常操作也难逃其魔掌。心理学家唐·诺曼(Don Norman)和詹姆斯·里森(James Reason)收集了数百个倒错的案例,并将它们分类。比如,一名学生慢跑完回家,脱掉汗津津的上衣,转手就扔进了马桶。人们有时候会把两个动作混在一起,像是把牛奶放进柜子,把麦片放入冰箱之类的。丢三落四是人们常犯的另一种错误,比如将锅放在炉子上时,丢了些通心粉进去,却因为忘了加水而锅里冒烟或发生火灾。有时候人们还会在本来竭力避开的事情上出现倒错,不想做反而做了。你是不是曾绘声绘色地跟别人描述一场充满惊喜的生日聚会,但就是忘了说谁是寿星?

    通过培训、演练和积累经验来避免这类错误,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可惜想法太天真了。如果前面橄榄球比赛的例子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请试想要是倒错发生在驾驶着客机的飞行员身上,结果会如何?在降落的途中,机长在副机长耳边低语:“减速,襟翼15(度)。”这项指令意在让副机长放下起落架的手柄,并且将襟翼手杆固定在15度的位置。但此时,起落架展开之后,副机长没有握住襟翼手柄,而是拉起了二号引擎的燃油杆。于是,不像你在降落时常见的那样,襟翼会从机翼后面伸出来,这一操作直接关掉了飞机的右侧引擎。在飞行途中,在数千英尺的高空之上载着上百名乘客,你知道当一台发动机喷射出2.5万磅的推力而另一台的推力为0时,意味着什么吗?飞机将会侧翻并螺旋坠地。副机长很快意识到了他的失误,并迅速把燃油杆切换到开的状态。机组成员都屏息凝神地等待引擎重启并恢复稳定运行。这架飞机的进场姿态、速度和路径都一切如常。它安然无恙地降落了,客舱内甚至无人知晓这段小插曲。整个事件中无人渎职。就像你说话时舌头会不听使唤,煮通心粉时会忘记加水一样,这些倒错就是会出现在人们能够全力掌握的事情上。

    关于飞行失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们设计出来的复杂机械恰恰放大了倒错的后果。2.5万年前,如果某人不慎错拿了一根树枝而不是一根香蕉,别人会嘲笑他,因为树枝填不饱肚子。换到今天,香蕉就相当于这架飞机上的襟翼手柄,树枝就是切断喷气式发动机的燃油杆,座舱内的上百名乘客无一人会觉得把这两样弄混有什么可笑的。

    不要忘了还有记忆方面的倒错。我们都知道,我们对昨日、几个月前或者数年之前事件的记忆不怎么牢靠。若没有定期激活,记忆便会逐渐消退,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本就该握住眼前的东西,其他的就随风去吧。然而,不断给我们带来麻烦的记忆倒错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试图记住将来要做的事。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并不擅长前瞻性记忆。典型的心理试验会要求被试记住在指定时间做某事。不必说,大多数人都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工作人员试图给被试一些提示。如果我提醒你说,记得10分钟之后给你的医生打电话,怎么样?这个提前10分钟的提示有多大概率能让你按时拿起听筒?研究证明,10分钟提醒收效甚微。我们在“记忆未来”方面的问题根深蒂固。但是,如果给你提前5分钟的提示又会如何呢?如果提前1分钟呢?可能也无济于事。哪怕仅提前几秒钟,还是有很多被试记不住。是的,人类卓越非凡的头脑就是会迅速地转向下一件事而把前一件事忘得干干净净。每天都有司机在红灯前刹车不及时,把车向后倒几英尺,却忘记换回前进挡。绿灯一亮,他们又一脚油门踩下去,随着一声巨响,前车结结实实地和后车撞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讨论,在使用工具、厨具,照看孩子,服用药物,开车与过马路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五花八门的倒错。尽管没人做得到杜绝失误,但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如何避免受其所害。在此之前,先来看看另一种我们易犯的错误。

    失策:一知半解的时候会犯错

    1999年秋天之后,似乎全世界都在买互联网行业的股票,我也觉得是时候加入其中了。于是,我在一只股票上一口气砸了4000美元,于我而言这绝对是一笔巨资,我确信自己很快就能坐进私人飞机的驾驶舱了。结果我投的这家公司半年后就倒闭了,最终我的股票价值还不到100美元。现在回想起来,事实上我当初对投资完全没有概念,因此,这个错误也不同于之前谈到的倒错。我并没有因为在取信的路上失足滑倒而丢了一张4000美元的支票(倒真希望如此),也没有填错支票。整个错误都是我自己犯下的,也正是我不遗余力地让它持续下去。心理学家将这类错误命名为失策,完美地展现了它的愚蠢。

    不同于熟练产生的倒错,失策通常源于对即将要做之事的一知半解。失策的后果往往比倒错要严重得多。失策可能会酿成大祸。当你拿起一把崭新的火药钉枪,发现每个部件都一目了然的时候,你决定立即开枪;当你萌生出要投资一只股票的念头,却没有向任何人咨询过这是不是个好主意的时候,多半就会失策。

    在自己搞不清状况但假设有其他人懂行的情况下,人也会失策。我们后面会介绍病人可能会误服中毒剂量的药物,因为拿药给他们的专业人士身着白大褂且胸前挂着名牌。司机会跟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仪的指示把车开下悬崖。约瑟夫·哈里南(Joseph Hallinan)的著作《错觉》(Why We Make Mistakes)中讲述了一群自称治安维持会会员的人袭击南威尔士州一名儿科医生住宅及诊所的故事。这名专业的儿童治疗师究竟做了什么招致如此对待?原来,那群治安员受到误导,把pediatrician(儿科医生)和pedophile(恋童癖者)两个词弄混了,他们还以为自己维持了正义呢。

    大家总倾向于把失策归因于愚蠢。反驳这个理论实在太容易了。在一项针对门萨协会(Mensa,唯有智商测验分数达到天才级的人才获准加入的俱乐部)成员的调查中,一名研究人员发现,居然有44%的成员相信占星术,51%的人相信生理节律,另有56%的成员称他们相信有外星人曾造访地球。迄今为止,无论占星术还是生理节律都尚未得到任何科学证据的证实,但这似乎还不足以说服半数天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在其著作《夸克与美洲豹》(The Quark and the Jaguar)中讲述了他和同事翻山越岭进入火山口湖的经历。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上登山时没有见过的码头。两个人宁愿相信码头是当天稍早些时候刚刚建起来的,也不愿想一下是不是走错了路(事实上他们就是走错路了)。别忘了,这些人可不光是天才,而且是超级天才。

    有关伤害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人们确信明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会犯一些低级却常常难以察觉的错误。当吉姆·马歇尔误入己方达阵区后,他还是有机会掉头往回跑的。那颗球并非不小心脱手落地的,分明是被他主动扔出去的。

    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犯错

    问题并不仅仅是倒错和失策,当犯错时,我们还羞于接纳错误并吸取教训。毕竟,犯错挺令人难堪的。

    我们对错误的反应似乎完全取决于犯错的人是谁。当别人犯错时,我们总会埋怨他们,嘲笑他们,呵斥他们,炒他们的鱿鱼,或者将其痛批一顿后再扫地出门,而非试图从错误中汲取哪怕一丝教训。我们常常幸灾乐祸,把这些错误当成茶余饭后的八卦。有些人倾尽笔墨调侃别人犯下的错,仅为找乐子。

    当我们自己犯错时,一切都不同了。当我们犯错时,我们会佯装未发现、不予理睬、矢口否认,即便承认“错误确实发生了”,也会怪罪到别人身上,或干脆扔到一边视而不见。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在《我们为什么会犯错》(Being Wrong)一书中写道:“作为文明人类的我们,甚至连‘我错了’三个字都不会说。”最接近的替代语莫过于“我错了,但是……”,可之后“我们会给出一堆天花乱坠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错误并非出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越自以为是,自尊心就越强,就越容易为自己搞砸的事情辩护。这使得我们最梦寐以求的学习和进步大受阻碍。

    如何发现、减少和补救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你是谁,能力多么强,经验多么丰富,抑或多么训练有素,有时候你还是会把事情搞砸,谁也无力回天。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接纳:人人都会犯错

    我们都没有变成大傻瓜。若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我们比过去更好了。然而,我们依旧还是人,犯错是人之本性。一旦我们接受人人都会犯错,偶尔还“故意”把事情搞砸的设定,情况便会好得多。下个错误没准儿正在转角处等着你呢。有关犯错的感悟,我最喜欢一名飞行员的话,他在亚特兰大机场降错了滑行道。接到塔台的呼叫后,这名飞行员冲着麦克风嚷道:“我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犯错误……我不喜欢你的态度。”诚然,他有点太暴躁了,但是他的自我意识相当令人敬佩。

    减少犯错的方法

    尽管我们无法杜绝犯错,但可以试着减少它们发生的概率。之前讨论过的一些错误,其实常常是能够被我们避免的。

    提醒被视为一种有效地避免遗忘的手段。我长期服用一种处方药。过去我总是忘记在晨间服药。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现在我甚至连10分钟之后要做或不要做的事情都记不住了。于是,我试着这么做:每晚睡前刷牙时,我把药瓶放在置物架最靠前的位置。早上服药后,我再把药瓶放到架子的最里面。现在,如果我不确定早上有没有吃过药,只要打开置物架的柜门,看看药瓶是不是待在最里面就知道了。我也犯过等红灯时挂倒挡的错误。现在,我倒车之后会提醒自己:“现在挂的是倒挡。”并且我的手一刻也不离开换挡杆,直到换回前进挡为止。因为我知道要是不用这套方法,这种错误还是会一犯再犯。

    检查清单是另一种提醒方式——一种避免跳步或次序混乱的绝招。因为检查清单众所周知的对抗日常性倒错的有效性,它被强制写入飞行员守则,并已实行多年。现今,它已被扩展到某些医疗专业的操作当中。

    提醒系统的终极版被设计大师唐·诺曼称为强制功能(forcing function),即日语中的错误校对(poka-yoke)。强制功能让犯错无可乘之机。如果你不想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才想起来忘记带文件,可以提前把车钥匙放在那个文件夹的上面。

    请养成简化一切的习惯。复杂的计划总是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完成度决定着下一步怎么走,而且会被别人的所作所为影响,最终会酿成悲剧还是沦为笑柄都只在一念之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医生开完的处方笺常常要经10多名医护人员的手才能真正被交到病人手里。这样便有10倍的概率导致人为错误,如此看来,医疗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事情但凡涉及个人安危,听上去很复杂的时候,你就要琢磨有没有简单一点儿的办法。

    少犯错误就更难了。这通常要求你储备一些能够帮你发现思维误区的知识。坐飞机的时候你会全程系着安全带吗?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旦坠机,那根小布条真的能救命吗?它甚至连肩带都没有。但是,不系腰式安全带犯的一个典型错误就是忘记了一种情况——飞机遇到气流后颠簸。这种情况可能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有时候还会相当严重。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只要系紧安全带就能避免的前肢和脊柱受伤的例子。正如我们稍后会讲到的,一旦空难发生,安全带确实能救命。避免犯与安全相关错误的办法,是更深入地了解思维的脆弱性以及世界的运作机制。

    发现你犯的错误

    对抗错误的下一道防线是抓住并解决它们,或至少在失控之前及时发现它们。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詹姆斯·里森回顾了几个错误检测率的研究,发现在日常表现中,人们能够娴熟地捕捉到自身约85%的倒错。这相当不错了,但还是存在着15%的问题,那都是较难被发现的错误。当我们犯这些错误的时候,可能还自我感觉良好呢。因此,我们往往需要花些时间,或请别人帮忙指出这些错误。

    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那位说自己每隔两三分钟就犯一次错的飞行员并非个例。这本书一直都在告诉你飞机驾驶舱里人们犯错的频率何其惊人。这就是要配置两名飞行员的原因,一人负责“操控飞行”,一人负责“监控飞行”,也可以说,一名飞行员“负责”犯错误,另一名“负责”发现这些错误。效果如何呢?过去10年中,美国有近一亿旅客乘坐民航飞机出行,致人罹难的空难事故仅有一次。

    另一个发现错误的好办法,就是了解什么时候最容易犯错。你现在已经知道想要记住未来将做之事多么不易。当有人提醒你一小时之后的安排,你的脑海里就定了一个闹钟。试几次你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遗忘,而在于时机。

    补救错误

    现在你知道,人们做出像是切胡萝卜或前后脚走路这种人类已经相当娴熟的动作时常会发生倒错。每年都有人切菜时切到手指,因走路走得太靠边而误入机动车道,和轿车、卡车、巴士车来一次亲密接触。这些事情给人们的教训是,倒错和失策应该是应急备案的一部分,哪怕你只是在做煮饭或散步这样简单的活动。你将会了解到如何预见意外的发生,并在灾难降临前避免它出现。我在美国国家宇航局工作时的同事埃弗里特·帕尔默(Everett Palmer)喜欢用容错度来形容犯错是可接受的,只要届时你有弥补错误的备案这一概念。在后面的一章中,我们将了解到,用锋利的菜刀切胡萝卜时,与其一刀剁下去,不如刀口贴着胡萝卜的边缘切。胡萝卜的边缘又有什么呢?像你的四根指尖这样重要的东西吗?如果是的,那么或许我们应该把指头蜷起来。这样,当日常性的倒错发生时,就不会酿成大祸。

    连吉姆·马歇尔都知道怎么保持在容错度以内。在他有名的过失事件之前,马歇尔一击擒杀了49人队的一名四分卫,橄榄球就宛如香槟的瓶塞一样从对方手里飞了出去。马歇尔退出球坛后,“紫色食人魔”依然后继有人,又上演了一次触地球让对方得分。在之前领先7分的情况下,马歇尔的2分失误让他们还有5分的优势。而且,马歇尔和队友最终还是以27:22获胜。马歇尔并没有犯错。他恰恰向我们证明了怎么做是对的。

    一旦你习惯于考虑偶然的犯错,很多事情就将安全无虞——即使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种疯狂而危险的想法。当然,你或许想画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线。有些东西看起来实在太危险了,犯错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给那些看起来还不错、高效又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多机会,并看清优劣?这对我们来说,谈何容易?

    Don Norman and James Reason: Don Norman’s classic paper about slips is Norman, D. A. (1981). Categorization of action slips. Psychological Review 88(1), 1–5. Two books about human error, including many entertaining examples, are Norman’s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2013; New York: Basic Books) and Reason’s classic Human Error (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磅=0.4536公斤。——编者注

    Prospective memory performance: Dismukes, R. K. (2012). Prospective memory in workplace and everyday situ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215–220.

    Mensa: Stanovich, K. E. (1993). Dysrationalia: A new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8), 501–515.

    生理节律,发端于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初,其研究以观察法为主,旨在描述人类的身体、情感及智力的假想周期。

    Self-esteem and defensiveness: Heatherton, T. F., and Vohs, K. D. (2000).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 following threats to self: Role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725–736.

    Checklist use in medicine: Gawande, A. (200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New York: Holt.

    Catching our own slips: James Reason reports this and many other of his own research results in his book Human Error (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rors made in airline cockpit: Dismukes, R. K. (2009). Human error in aviation. Abingdon-on-Thames, U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