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思维与陷阱 > 第九章 热衷冒险的孩子

第九章 热衷冒险的孩子

    你是否有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压力、焦虑、担心、抑郁和财务状况混乱这些问题?如果答案均为肯定,那么你应该是得了一种名叫“养孩子”的病。此病病因明确,只可惜无药可治。如果你已身染此病,就一定要看看本章的内容。

    孩子能唤起我们年少时的记忆,那时的一切都是新鲜和令人兴奋的。对你来说,即使是花掉辛苦一天赚的钱去吃顿大餐,你也可能会因为最后的一道青豆不尽如人意而闷闷不乐。而对于小朋友,只需给他一个纸盒,就能让他开心地玩很久了。不过这其中也有个问题。小孩子太活跃了,比起他们那些创造性地探索周围一切的行为,大人使用螺丝刀的方式真是小巫见大巫。孩子身上集合了前7章讲到的所有问题,并以噩梦般的方式组合上演。成年人至少有时还会注意防范风险,而儿童对此完全不关心。他们会无休止地制造各种麻烦。自出生起,他一旦学会让自己的手和脚动起来,就会开始做出各种极具危险的行为,仿佛自己是个勇士,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实践花样找死的一万种方式。未雨绸缪?绝不可能。同理,提醒和警告对他们来说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所以,我们该怎样保障他们的安全呢?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人类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就像我们花心思来保障成人的安全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如今,儿童的受伤概率仅是成年人的1/6。让我们看看最近25年的情况。图4显示了在3个不同年龄组中,美国未成年人发生意外身亡的统计数字。此处出现了本书当中最好的消息之一:因为持续的努力,我们在保护一岁以上的儿童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然而,尽管如此,目前的伤亡数字仍然令人震惊,这是一个坏消息。在去年的一年当中,美国有4000例儿童受伤,全世界有630000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儿童安全专家埃米·阿图索(Amy Artuso)曾对我说:“受伤仍然是儿童致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它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让我们从今天起开始重视。

    在我还是孩子的年代,小孩子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塑料袋、游泳池、楼梯、药品、有毒化学物品、火柴等几乎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我在父亲平时放袜子的抽屉里找出一把瑞士军刀(一种军事降落伞兵用刀)。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就在镜子前来来回回地摆弄它,乐此不疲。这比电影《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的上映时间还早了几年。

    图4 美国未成年人死亡率逐年统计表(按年龄分组)

    所幸今天已不再如此。如今你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危险物品,远离儿童”的警告。锅柄朝里放;遮住电源插孔;清洁用品要放在高处。许多安全提示都在提醒我们遵守这些多年积攒下来的安全经验教训:给家中的楼梯安上阻隔门,为后院的泳池装个围栏。图4显示了近些年人们在安全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这多数要归功于我们遵守了这类安全提示和使用了类似防范措施。我们在第5章里已讲过了为什么未雨绸缪会更有效。

    我父母当年对我采取的首要防范措施就是:无论我做什么,都紧紧地看着。他们的看管更多是回应型的。估计若当年有人看到我拿着那把瑞士军刀,一定会说:“喂!你拿它干什么?!”然而在最近的50年当中,有关安全的提示已如此普遍,这能让我们在应对风险时采取更好的办法:主动出击。众多有关安全的提示和设备给了我们提前做好计划,防患于未然的机会,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

    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新危险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安全提示和设备的时代。然而,总是在数量众多的伤亡事件发生后,某种危险才成为血泪教训,被纳入防范体系之中。而发现这些危险是只属于研究人员的枯燥工作,他们要研读堆积如山的死亡证明,从中寻找和总结受伤和致死原因。一些死亡证明的内容十分详尽,有些则过于简单,让研究者不得不猜来猜去。到最后,大量的提示信息超出了我们能够记住的范围,只有最常见的才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就比如,我就从来没见过任何牌子提示儿童不能使用瑞士军刀。

    最近一条引起我注意的安全提示是:“把药收好,放到儿童看不到也够不到的地方。”这条提示让我开始从小朋友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为什么小孩子会想尝治疗高血压、偏头痛或持续性指甲真菌的药片呢?第一,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二,因为这些药片看起来很像小粒的糖果;第三,因为他们知道你不希望他们拿到这些小药片,如此一来这件事就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了。这就是安全提示要把“看不到”几个字加上的原因,写安全提示的人太了解儿童的心理了。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要找到安全提示的核心所在,并把它应用于所有情况中,而不仅是应用在使用电线插座或者对待药品时。当我们和自己的宝贝一起走进一个房间时,需要先观察下周围,并问问自己“哪些可能会是危险所在”,然后立刻采取行动,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之后才补救。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对我们的共情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把自己放进那个娇小的身躯,去揣摩他的小脑瓜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又会怎样做。如果我们能做到如此,那么我们的共情能力和事前主动出击的本领就成了照看孩子时的首要能力。毫无疑问,我们还得留意他的举动,因为有了我们前面的未雨绸缪,这已变成了我们的第二道防线。

    照顾孩子的另一个挑战在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长大,所以需要关注的潜在危险也随之千变万化。对婴儿来说,地上的一粒葡萄就是危险物;而对一群14岁的孩子来说,这粒葡萄不过是他们骑车路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障碍。所以接下来让我们以发展阶段为划分标准,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看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不同年龄段的小孩都有哪些潜在的意外伤害。

    婴儿

    让我们来想一想,婴儿都可以做哪些事。翻滚、爬行和抓东西。他们只会做这三件事,又能有多少危险呢?为此,让我们先趴在地板上,想一想各种可能。小婴儿确实不可能做出开车奔到拉斯韦加斯,在赌桌上刷光你的信用卡额度这种事。他们只会坐在那里,然后又倒下。若想换个地方,他们就只能靠翻身、爬或者蹒跚地走两步。如果他摸到了什么东西,就会把它贴在嘴上或者吃进嘴里。这几乎已包含所有可能了。只会这些能有什么危险呢?请往下看。

    窒息

    2013年,在所有婴儿意外死亡的事故中,超过81%的死亡是由“机械性窒息”导致的,这一问题仍在逐年恶化。什么会导致婴儿发生窒息呢?原因太多,不胜枚举。不过只要你想象一下自己只会(甚至不会)翻身,只会(甚至不会)抓东西,只会(甚至不会)爬,就能想到你可能会陷入什么困境中,或者摆脱不了什么麻烦。婴儿需要很多睡眠。我们来看看婴儿床、成人床、沙发或其他供婴儿休息的平面:他们的脸是否会被夹在两个垫子中间,或者床垫和墙壁、框架、防护围栏之间?附近是否有什么东西会阻碍婴儿的呼吸?“枕头和毯子是两个主要原因。”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阿图索说。她指出,一些成人认为会增加舒适性的物品,对婴儿来说却有致命的风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机械性窒息导致的婴儿死亡中,导致窒息的物品中有40%是枕头、毯子、玩具之类的物品。一家儿童安全机构的网站就婴儿床的布置问题给出了建议:“空无一物是最好的睡眠环境。”

    他们在清醒的时间,就会四处爬(一旦学会后),并把手能碰到的东西都送到嘴里。当婴儿在地上爬时,周围是否有塑料袋或其他能够到的东西?比如刚拆下的包装纸?24%比例的机械性窒息是由类似这种情况造成的。半球型的蛋壳,就像包装糖果时用的那种;储藏食物用的塑料盒;婴儿监控器的电线;布帘或百叶窗的拉绳;这些物品都已被列入需要注意的列表,因为它们已造成多起婴儿意外身亡。当成人和婴儿睡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被研究人员称为“遮盖”的风险,这是8%的婴儿发生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原因。“也许家长本是出于好意,在睡觉时抱着孩子或者让孩子睡在旁边,原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照料他,实际却导致了更高的致死风险,”阿图索说道,“这并非是有意为之,很可能是因为疲惫的家长在深夜里搂着孩子的时候,自己也睡着了。”

    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只要是能完全遮盖婴儿口鼻,或限制婴儿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物品或地点,都值得注意。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案例,婴儿即使能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保持呼吸——比如在嘴和枕头之间、沙发后面,或者对着一堵墙这类仅能提供有限空气的地方,也有可能会因窒息身亡。原因在于,此时他们吸入的是呼出的二氧化碳,能得到的氧气太少了。所以,我们要注意所有可能限制婴儿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情形。

    几乎所有的婴儿窒息身亡都是在悄然之间发生的。其中一些窒息发生时,甚至有婴儿的兄弟姐妹或父母在场。在场的孩子会说,他完全没有听到任何异常的动静。让一个孩子去照看或者盯着另一个孩子,往往会以失败告终。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要杜绝引起这种风险的可能,才能真的确保安全。

    掉进澡盆、马桶或者水桶中

    统计数据显示,5%的婴儿意外身亡是溺水造成的。你或许会认为这都发生在游泳池,确实有,但为数不多。更多的溺水发生在澡盆、马桶或者水桶这类地方。一个小宝宝可能前一秒稳稳地坐在那里对你微笑,下一秒就摔倒再也起不来了。1/4的溺水就发生在大人临时出去接个电话或者取条毛巾的时候。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阿图索指出,事先考虑周全这个习惯需要我们时刻谨记在心。“一些家长给孩子洗澡洗到一半时,才发现自己忘拿香皂和毛巾了,”她解释说,“这很危险。你需要在此前把所有物品都准备齐全,并保证即使中途电话响起,也不去接听。”阿图索坚信,当一个孩子在水盆里时,需要家长投入百分百的时间和百分百的注意力,以防万一。

    另外1/4的溺水发生在婴儿被另一个儿童照看时。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这样做的危险。你最好完全别动这种念头,因为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因一时疏忽而酿成大祸。儿童只会更甚。

    澡盆尚可理解,竟然还会淹死在马桶或者水桶里?!是的,你没有看错。许多小宝宝都被允许接近或使用家中成年人用的马桶。我们也经常把水桶或者其他装修时用到的桶放在院子或者门廊下收集雨水。即使是很少的一汪水,对婴儿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婴儿出生时只有成人体重的4%,头部重量却是成人的63%。这种不均匀的重量分布导致幼儿非常容易大头朝下摔倒。如果摔倒时恰好附近有水,情况就非常危险了。这绝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因为发生这种意外的例子并不罕见。“我的一名小患者就是因为大头朝下栽进马桶里,才被送到我这里来的。”美国旧金山的儿科医生蕾切尔·马利娜(Rachel Malina)告诉我说。“还好她妈妈发现及时,否则后果很严重。”猜猜我在此之前问过多少儿科医生才听到这样一个获救的案例?没错,这样的案例只有一个。

    因噎窒息

    吞咽食物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婴儿已具备吞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食道很窄,非常容易被阻塞。当有东西进入食道时,他们还没有学会通过有效的咳嗽把卡住的东西吐出来。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婴儿才能具备这种能力。

    然而这无法阻止小宝宝把食物塞进嘴里的热情。这也是为何因噎窒息是导致儿童意外伤亡的重要原因。在2014年,153名儿童因噎窒息而身亡。美国儿科协会指出了一些典型的危险食品:热狗;坚果和果仁;大块的肉或奶酪;整粒葡萄;坚硬的、胶质的或者黏性的糖果;爆米花;块状的花生酱;生的蔬菜;葡萄干;口香糖。但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清单上的食物,因为它永远无法包含全部。我们需要仔细辨别,判断要给孩子吃的东西是否有阻塞气管和食道的风险。阿图索对此有一番令人难忘的描述:“可以想想卫生纸的卷筒口大小,”她说,“所有大小接近它的物品,对儿童来说,都有窒息风险。”

    除了做到让危险食物和物品远离儿童,如果人们还能学会一些针对因噎窒息时的急救知识,也会大有裨益。应对这种情况并不困难,或许你早已掌握了。难点在于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要使用不同的治疗手法。美国红十字会制作了相关指南,《儿童急救、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爬行导致的跌落

    “我见到最多的意外伤害就是婴儿从床或者沙发上掉下来,”马利娜告诉我,“这通常会导致头骨破裂。”她说的没错,根据一项发表在2004年《儿科》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在导致婴儿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原因中,跌落排在第一位(占比61%),这其中主要是婴儿从家具上坠落,如床、沙发和桌子(占比23%)。“我的一位病人就是在厨房桌上玩弹力椅,结果弹着弹着就和椅子一起从桌子上掉下来了。”

    此类坠落伤害中,另外的6%是从楼梯上掉下来。我们都听过别人的建议,有了孩子以后一定要安装楼梯安全护栏。但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有25%参与调查的家庭并未安装楼梯安全护栏,有50%的家庭报告虽然已安装了安全护栏,但平时却总是开着。我的两位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个当年他们亲身经历的事。现在他们的女儿萨拉已经上高中了,在她还小时,他们住的公寓里地毯很厚但没安装楼梯安全护栏。那时萨拉刚刚会爬,有一天两个人突然发现,小婴儿萨拉不见了!正要问对方孩子在哪时,他们听见砰的一声,然后是东西滚下楼梯的声音……幸运至极,萨拉并没有因为这次意外而受伤。他们立刻改变了之前的习惯,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件事他们依然后怕不已。

    从窗户、高脚餐椅和床上跌落也是婴儿受伤的常见原因。这就是要使用窗锁、餐椅安全带和护栏的原因所在。然而只有8%的受访对象表示他们会在用高脚餐椅时坚持给孩子系上安全带,只有13%的人提到他们会给窗户上锁。

    1~4岁

    在孩子安全度过了1岁的婴儿阶段后,新的挑战就来了。那个只能在方寸之间移动,只能触碰到距离他们手边很近的东西,只会关注眼前的事物,东西被移出视线范围就认为这个物品已不存在了的小宝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旦学会了走路,他就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朝目标前进的速度和准确度也提升了。他们能够到多高的位置呢?可能比你还要高,这完全取决于他们正踩着什么在爬高。此时,他们的视觉和深度知觉已发展得足够成熟,能够让他们发现更远的地方还有哪些宝物。当你把一样东西从他的视线范围内拿走时,他会立刻记住这件物品,随时准备伺机再次把它翻找出来。1岁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做出一个完整的捣蛋计划了。

    再一次,与之斗智斗勇的核心在于你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洋葱》杂志里的一篇文章写道:

    任何懂我的人都会告诉你:我一定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食物、被你拿走的玩意儿,还是奶嘴——随你怎么叫它,一旦我决定了,就会坚持到底,不眠不休,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得到。知道吗,自上周看到你把那些红蓝相间的洗衣球从购物袋中掏出的那一刻起,我就已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拿到手品尝品尝。

    能够预防危险发生的核心就在于像孩子一样去思考。尤其是能像上面这个孩子一样去思考。让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看,他们会遇到哪些麻烦。

    跌倒

    孩子会站立和走路之后,那些之前由爬行导致的跌落受伤,变成了由走路或奔跑导致的跌倒受伤。楼梯就是此类危险的高发地。大多数在此发生的事故都源于孩子想完全靠自己上下楼梯,但此时他们尚不具备这项能力。不过,让我们再想想《洋葱》杂志上的那个小孩。在被送到急救中心的2岁儿童中,4%的小朋友是因试着从楼梯上跳下来,或者骑着三轮车下楼梯而受伤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被低估的统计数据,因为还有很多并没有被计入的实例,比如那些骑着三轮车下楼只受了轻伤而没被送到医院的小朋友,以及骑着三轮车下楼但毫发无损,过后还比着胜利手势的小朋友。此处的重点信息是:楼梯安全护栏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设施。

    许多人是在付出了惨痛代价后才意识到小孩子有多擅长攀爬登高的。他们很强壮,体重又轻。儿童每一英寸的高度大概对应一磅的体重和与之相应的肌肉,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汽车工程师所说的良好的功率重量比。你想象一下身高1.7米、体重只有30千克的人,就能明白了。孩子们都喜欢蜘蛛。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英文儿童歌曲,名字就叫作《可爱的蜘蛛》。可麻烦的是,一旦孩子有机会让自己脱离地面,危险就来了。还记得吧,我们说过关键就是像孩子一样去思考。当大人看到的是一张舒适的床时,孩子看到的就是蹦床或者发射台。我们打开窗户是为了让新鲜空气进来,孩子会认为打开窗户就是为了跳出去玩耍。对他们而言,书架就是攀爬墙。电视机就是用来和画面里的小人对打的玩具。楼梯就是一个滑梯,弟弟要先滑下去,以确保这个滑梯是可以滑的。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大型游乐场。

    因为多数的摔倒都是因儿童攀爬所致,所以我到一个地方后会先看看周围是否有能让孩子爬高的物体。如果我是他,可以在哪里施展自己登高的本领?任何能让孩子爬上去的地方,同样会让他们摔下来。有时摔倒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抓紧,而是因为他们攀附的物体掉了下来,他们也就跟着摔了下来。“一些孩子会把梳妆台上的抽屉抽出来,然后像爬楼梯一样试图登上去,”马利娜说,“梳妆台并没有被固定在墙上,所以它就掉了下来。”因为生活在地震频发的国家,我经常会提醒人们把家具固定到墙上。现在看来,地震并非是要这样做的唯一原因。

    溺水

    在美国,每年约有1000个年龄在1~4岁之间的幼童发生溺水事件。早在1995年,美国青少年每10万人中就有3人因溺水而亡。到2000年,这个数字还是3,而2011年是2.7。多年过去了,我们在这件事上未取得什么进步。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着。

    40%的溺水事件发生在泳池。孩子并不仅是在游泳时溺水,有时只是因为经过泳池旁边而不小心掉进去,当时没有家长在身边。“又或者,他看到水里漂着个好玩的东西,想伸手去拿,结果就失足掉下去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儿童安全专家埃米·阿图索说:“家长往往认为,他们至少能在落水时听到水花的声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意外发生时,他们听不到任何声音。”是否在泳池旁安装围栏也许只是一念之差,结果却是生死之别。围栏可以有效地隔离儿童接近泳池,但你也别忘记了,孩子可是攀爬高手。所以关键就是要在泳池周围安装儿童无法爬过去的安全围栏。1994年时曾有人专门研究过幼儿攀爬围栏的能力,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对能做到未雨绸缪的我们来说,还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去别人家里呢?说不定他们家没有孩子,所以他们并未安装护栏(或者采取其他的安全措施)。忽然之间,一个你之前在家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让你不得不思考。

    天然水域是儿童溺水事件的第二高发地,占溺水事件的20%。你不可能在池塘、湖泊、河流或海洋周围安装围栏。若是你家住在这些地方附近,阿图索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以确保儿童安全。她强调一定要确保大门平时是锁住的,并提到可以使用门铃提示,就像我们走进一家商店时,店里会有声音提示有人来了。

    热的,重的,尖锐的和有毒的物品

    当我们无意间让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另一类意外伤害就出现了。将这类意外风险降到最低的办法,就是把家中的危险品放在固定且安全的位置。欧洲儿童安全联盟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项横跨14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家庭并不是这样做的。我家里的每一把刀都装在安全防护套中。这项来自荷兰的研究表明,只有38%参与调查的人会这样做。我家有毒的物品都会专门放在有儿童锁的橱柜中,调查显示只有49%的欧洲人会这样做。在我家,大人每次使用锅具时,锅柄都要朝内放,以免小朋友好奇伸手抓。然而,只有36%参与调查的人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儿科医生马利娜提醒我说,我们应该思考超越具体安全提示的更深层面的内容。经她提醒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让人主动去发现日常行动所具备的“行动启示”的绝佳机会。马利娜指了指她咖啡壶上拴着的绳子解释道:“儿童看到后会想拽这根绳子,结果就是把咖啡壶弄洒。”同理,灶台上朝外放着的锅柄就像是在邀请孩子上前握住它。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物品都会给我们“行动启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针对上千起儿童意外伤害病例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些病例都是由当事人从桌子上或者架子上推倒电视机引起的。为此他们呼吁家长,一定要把家中的电视机或者其他重物牢牢固定在墙上或者家具上,以避免儿童发生类似的不必要伤害。每当我读到这些令人不安的研究报告时,就会想起基利克曾提到的:人们总是更容易从物品身上看到它的“行动启示”,却很难看到它的“伤害启示”。

    2013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公布了2188013起中毒事件,其中约54%发生在12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自1996年开始,这个数字就一直没有变化。除了洗衣球和清洁剂,孩子们还喜欢吃什么呢?美国国家毒物中心表示,针对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接到的最多的咨询是有关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类产品的,清洁剂排在第二位,药品排在第三位。使用橱柜锁(比如弹簧平头插销)是让危险品远离儿童的好办法,尤其是当你不得不把它们放到儿童够得到的地方存储的时候。

    当我聊到儿童接触有毒物品这个话题时,阿图索将我的注意力重新带回我分享给她的《洋葱》杂志上的那篇文章。为了做到主动出击,我们不但要考虑这些产品的成分是什么,还要考虑到这些产品的外观和味道。“现在造型漂亮的浴室和清洁用品变得越来越多了。”她的话让我想起了现在市场上的泡泡浴球、气泡弹、手工香皂、蜡烛和马桶清洁剂之类的家用化学品。“它们看上去就像糖果和点心一样可口。”

    除了集中注意力,别无选择

    假设你现在已做到事前多想一步,也做到了提前将危险物品都移开。再往后,就越发困难了。我们已经在前面谈到过可以主动出击的情况,在这些时候我们能提前意识到风险,并先行一步,把意外消灭在萌芽之中。但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危险物品拿出来并使用。这个时候,事情的主动权就握在了孩子手中。我们并无其他选择,只能集中注意力,随机应变。

    在《洋葱》杂志上的那篇文章发表的几年前,我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一件事。当时我妻子正在刷浴缸,随手把一瓶漂白清洁粉放到了她身后的马桶上。30秒后,我们当时一岁半的女儿就从浴室里朝着我摇摇晃晃地走来,她一只手握着漂白粉罐,另一只手玩弄着清洁刷。我情急之下竟喊出一句脏话,立刻给毒物控制中心协会打电话,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后,赶紧为孩子清洗嘴巴,也为我自己说了脏话而道歉。不久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可以让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陷入危险。

    门就是能让孩子瞬间陷入危险的最典型代表。每年约有6万名儿童手指被门夹伤。发生意外时,门通常是被另外一个孩子(占47%)、成年人(占25%)或者儿童自己(占13%)关上的。有一半的夹伤发生在门的铰链一侧。在这些受伤儿童当中,每年有将近1000例最后会被截肢,同时年纪越小(尤其是2岁前)发生这种意外的概率越高。

    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已足够集中注意力,可以应对任何突发事件。最近在美国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个小男孩钻过防护围栏,掉进了旁边的动物园里,围栏那边住着一只450磅重的大猩猩。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最近的38年里,从来没有一个人进入这只大猩猩的领地。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们很容易指手画脚,责怪他人,但无法否认一个事实:我们都遇到过一些临时状况,或因各种各样的事情分神,导致自己的视线和注意力发生转移,结果对就在眼前、万分紧迫的事情视而不见。有时即使我们没分心,也可能在神游。

    没关系,我们不必为此气馁。对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儿童安全专家阿图索有另外一个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规则。”她说这样做不但可以将未知和混乱的事情变得更加可预测,也为家长提供了绝佳的教育时机。听完后我不由得拍案叫绝:这和我们在航空领域所做的事情异曲同工!为什么不在清洁浴室时建立一个规则,要求孩子先敲门才能进入浴室呢?在航空行业,我们用标准化的流程规则去完成许多事情。为什么不在关门前让每个人都大喊一声“手放好”再行动?即使这些程序并没有被100%执行,但它也能将混乱降到一个更易于管理的水平。

    阿图索还讲道,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仅靠命令是行不通的,”她说,“并且不要和他们说某件事是‘绝对禁止’的,因为这样只会让此事变得更有吸引力,他们会更想试试。”

    5~14岁

    在儿童过完5岁生日后,接下来就迎来了他们生命中最安全的10年。不过我建议还是不要告诉他们这件事,以免让他们觉得可以肆意而为。5岁之后,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从之前的基本没有发展为半成熟的状态,我们可以从统计数据中明显看出这一进步。他们不再会趁你不注意时突然从楼梯上跳下来,而是开始有预谋地策划一些危险活动,而且会专门挑大人没法直接拒绝,也无法伸手干预的事情。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只能像教练对待球员一样,进行一些场外的管理。那么,对他们来说,常见的危险有哪些呢?

    游泳池

    在炎热的夏天,没有什么比泡在泳池里更让人身心愉悦了。孩子当然也这么想,但他们不希望自己和小宝宝一样还被大人抱着。一旦孩子进入水里,不会游泳便成了溺水的首要原因。考虑到地球表面71%的地方被水覆盖,我建议要教会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游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像青蛙生活在荷叶上,我们却只告诉孩子如何走路。相比之下,平板电脑只占地球表面积的0.000005%,世界各地的孩子不到2岁时就开始学着使用它。在同样的年纪,小朋友已经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水上求生技能了。对于教5岁以下的儿童游泳技能是否有益,不同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这样做是有效的,另一些研究却警告家长“只掌握有限的游泳知识反而更危险”:那些在早期掌握了一些游泳技能的孩子会比其他同龄人更爱冒险。但一旦孩子长到5岁,大人就应教会孩子游泳,这已是不同研究达成的一致结论。

    大部分的儿童溺水事件是在成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我们在泳池旁看着孩子时,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就是走神。就像前文讲过的一样,很多溺水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将视线离开儿童的短短一小会儿时间里。可能我们只是低头看了会儿手机,或者临时进屋取件东西。很多人并不知道溺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短暂的分神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请看着你的表。现在,试着先不要深呼吸,直接憋气。你可以支撑多久?这就是当一个成年人被水淹没时,能挺住的时间。对于成年人,4~6分钟的缺氧就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甚至死亡。别忘了,儿童的耐受时间只有成人的一半。当一个孩子掉进水里时,几秒钟的不同或许就是生死之别。

    真实的溺水和电视节目里的表演有所不同。受害者并不会一下掉进水里,一边拍打水一边大喊“救命”。他们多数是在自己都没留意的情况下栽了进去。职业救生员了解这种情况,并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对普通家长来说,只有时刻留神和密切注视,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要快乐,还是冒险

    “爸爸,我的朋友马娅有了双层床。”听到女儿这句话后,我愣住了。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数据:每年约有3.6万名儿童因使用双层床不慎受伤而被送往急救中心。我在心里估算:美国有3.15亿名青少年,大概有6%的青少年和她同龄。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国家里,每500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因使用双层床而被送到急诊室。究竟多少孩子有双层床呢?全国1/5的?这意味着,每年在所有使用双层床的儿童里,100人中就有1个为此受伤进了医院。当我告诉女儿她不能有双层床时,她的表情既惊讶又失落,就好像手里的甜筒冰激凌掉到了又热又脏的人行道上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坐在皮卡车后厢的时光,以及把塑料袋套在头上到处跑的时光。我也曾小小年纪就骑着自行车穿过拥挤的街道,独自去小镇的另一头。当我住在阿尔伯克基的时候,我的朋友养了两只4英尺长的鬣鳞蜥,我们一人一只,让它们在自己的后背上玩耍,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很小就开始开车,还除过草,玩过火。我还玩过弹弓和弹簧刀,而且直到今天都没有人知道这些。然后我想起来,我也曾用过双层床。我很喜欢它,就像很喜欢卡车、割草机、火柴和其他可以轻易藏起来的致命危险品一样。

    我记得最近听到过一些讨论——关于传统的放养式教育是如何被“直升机式教养方式”取代的。事实上,我确实可以开直升机,但我并没准备好承认自己不会开着探照灯和红外线摄像仪,盘旋在女儿过夜的地方或是高中舞会的现场。我曾在她小的时候为她读过无数次长发公主的故事,也考虑过是不是把她关起来才能把她保护得更好。是我太过分了吗?是我对她的保护太过头了吗?

    里奇·利钦斯坦(Rich Lichenstein)是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儿科急诊部的主任。因为工作原因,利钦斯坦得以了解每年发生的超过650万例儿童急救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例子,包括那些致死事件。

    “你并不想妨碍孩子的必要成长过程,”利钦斯坦说,“但难免有些意外和挫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利钦斯坦的话提醒了我,儿童是在不断试探界限的过程中知道界限在哪里的。而且对他们来说,若没有痛苦,就记不住教训。利钦斯坦说,他不会被孩子的磕碰刮伤甚至偶尔的骨折吓到,“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对利钦斯坦来说,儿童的行为有潜在风险,也有潜在收益,所以我们要像去商店买东西一样,多做比较,深思熟虑后再决定。他举了一个例子,夜晚戴墨镜只是为了装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毫无意义可言。”他说道。他提起了1976年的一期《周六夜现场》节目,我们两个都笑了。在那场演出中,丹·艾克罗伊德(Dan Aykroyd)扮演一个卑鄙的玩具公司的销售代表,用一种朋克歌手的语气推销着一款名为“朋克式的冒险:一袋玻璃”的玩具。艾克罗伊德在其中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袋碎玻璃是学习光折射的绝佳道具。但利钦斯坦告诉我们,相比于碎玻璃,棱镜更适合,而且风险更小。就在我想要讲双层床的话题时,利钦斯坦讲了一个更好的例子。

    “比如儿童是否可以玩蹦床这件事,这就是个棘手的选择。”利钦斯坦说道。美国儿科学会明确建议家长不要在后院放蹦床,他们还特别告知儿科医生,请他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不要玩蹦床”。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蹦床已导致超过100万个儿童意外受伤。这几乎是其他因意外伤害而被送往医院的案例数量总和。利钦斯坦却对此举棋不定。“若单纯用它带来的快乐去衡量,这点危险根本不算什么。”

    我开始寻找与此相关的案例,发现了一对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兄弟瑞恩和杰西。他们小时候曾经拥有一个蹦床。“记得那时,若是妈妈没在身边,我们就会去做些疯狂的事,”哥哥瑞恩说道。“比如让弟弟双腿交叉坐在蹦床中间,然后我和朋友在旁边使劲跳,把他弹得越高越好。”“记得有一次,我从旁边的棕榈树上跳下去,落下时头朝着地。”弟弟杰西补充道。

    “我们上高中之后,开始举办派对,开始喝酒。”瑞恩说道。“当时家里有个地上泳池,我们会把蹦床放到房子和泳池中间的位置,从屋顶上跳下去,落到蹦床上,再弹到泳池里。”

    如今,瑞恩是一名投资顾问,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绝不会给我的孩子买蹦床,”他说道,“因为一想到可能会发生什么,我就害怕极了。因为我知道这会多疯狂。现在回忆起当年的自己,我感觉真是九死一生。”

    这让我想到了为何人们永远无法在快乐和冒险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因为它们经常就是同一件事。

    我和利钦斯坦聊起了直升机式教养方式的问题。“现在还有人提出采用‘自由放养式’教养孩子,”他说道,“这些差异似乎有点关系到我们是否能继续让孩子走路上学。不过,这样做真的对身体健康有益吗?”我不得不埋头在研究中寻找答案。的确,1969年时,41%的学生走路或者骑车上学。到2009年,这个数字已降至13%。我记得阿图索说过:“当把孩子关在家里时,他们就会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这与肥胖的流行有直接关系。”

    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蹦床的难题,感觉自己一无所获,十分沮丧。阿图索最后用一句话点醒了我。她告诉我,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分析,都说明我在追随自己的想法,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任由脑中的自动驾驶系统替代自己思考和行动。

    她还有一个极佳的建议:“教你的孩子也这样思考,这总要开始。他们需要学会去问自己这些问题。”在几天之后的某个出行高峰,当我走在旧金山一条繁忙街道上时,我想起了阿图索的这条建议。当时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在街道的右边并排骑着自行车,他们打闹着,用力地推对方的胳膊,好像要把对方从车上推下去。阿图索的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再一次印证了我写作本书的初衷。对家长来说,时时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并让自己充当人肉护栏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更有价值的或许是,我们能将注意安全的理念和思考方式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儿童会毫不犹豫地冒险,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有时候,他们会因此而受伤。专家提示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避免孩子受伤,对孩子的冒险则不必干涉太多。看一看安全统计数据,似乎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有进步空间。

    4,000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Most of the statistics in this chapter are drawn from the National Safety Council’s annual publication called Injury Facts.

    “Bare is best”: Keeping Babies Safe, http://keepingbabiessafe.org.

    Mechanical suffocation deaths: Drago, D. A., and Dannenberg, A. L. (1999).Infant mechanical suffocation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1997. Pediatrics 103(5), e58.

    Red Cross pediatric CPR: Get it at redcross.org or directly at goo.gl/0N qEg6.

    Infant fall statistics: Pickett, W., Straight, S., Simpson, K., and Brison, R. J.(2003). Injuries experienced by infant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Pediatrics 111(4), 365–370.

    Propping open stair gates: Kendrick, D., Zou, K., Ablewhite, J., et al. (2016).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falls on stairs in young children: Multicentre case–control study.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01(10), 909–916.

    Onion article: DelMonico, D. (2015). So help me God, I’m going to eat one of those multicolored detergent pods. The Onion 51(49), December 8.

    Jumping and riding down stairs: Zielinski, A. E., Rochette, L. M., and Smith,G. A. (2012). Stair-related injuries to young children treated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Pediatrics 129(4), 721–727.

    Kids’ fence-climbing ability: Rabinovich, B. A., Lerner, N. D., and Huey, R. W.(1994).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climb fences. Human Factors 36(4), 733–744.

    Fourteen-country study: European Child Safety Alliance. (2001). Parents’ perceptions of child safety: A 14 country study. Amsterdam: ECSA.

    TV set injuries: Cusimano, M. D., and Parker, N. (2016). Toppled television sets and head injurie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 framework for preventio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 17(1), 3–12.

    Poison exposures: Mowry, J. B., Spyker, D. A., Cantilena, Jr., L. R., McMillan,N, and Ford, M. (2014). 2013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31st annual report. Clinical Toxicology 52, 1032–1283.

    Doors and finger injuries: Doraiswamy, N. V. (1999). Childhood finger injuries and safeguards. Injury Prevention 5, 298–300.

    Child in the gorilla enclosure: Outrage after gorilla killed at Cincinnati Zoo to save child. CBS News, June 1, 2016. cbsnews/news/outrage-after-gorilla-harambe-killed-at-cincinnati-zoo-to-save-child.

    iPads and Earth’s surface: Apple’s most recent tally of units sold times the area of an iPad, divided by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Earth measured in square inches.

    Bunk beds: D’Souza, A. L., Smith, G. A., and McKenzie, L. B. (2008). Bunk bed-related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2005. Pediatrics 121(6), 1696–1702.

    Walking to school: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9). Summary of Travel Trends—2009 National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Washington, DC: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