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思维与陷阱 > 第十一章 工作安全

第十一章 工作安全

    如果你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度过一天,去上班吧。在美国,2014年全年共发生意外伤害致死事件136053起,其中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仅有4005起,约占总数的2.9%。让我们来做下数学上的换算。假设一个人每天有35%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但只有2.9%的意外死亡率。我们人生50%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在家中发生意外伤亡的概率却是50%。这些数字说明,你的家危机四伏,办公室才是世外桃源。

    一些工作的性质让这一结果看上去十分合乎情理。在信息技术行业,2014年在工作场所发生的意外死亡事件只有35起,其中多数都是车祸导致的身亡。大约60%的美国人在办公室工作,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管理、销售、财务和其他的商业活动。20%的人在服务行业工作,他们会用到钻头、皮下注射针、枪支或者绞肉机。剩下20%的人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大型器械或原材料,例如铁、钢制品、重型机械、渔业和农业设备、原油以及天然气。听上去更冒险的工作,实际的意外伤亡率也会更高,这并不足为奇。不过,2.9%的低伤亡率也同样包含了这些危险职业(基本占到所有职业的一半)。这是不是更能说明上班是件十分安全的事?

    在美国,2015年每10万人中有42.7人死于意外伤害。这个数字反映的是像你和我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意外的可能性。让我们再来看看做那些听上去十分危险的工作遭遇意外伤害的可能性是多少。比如电线安装员,他们的工作地点是距离地面50~200英尺的空中,他们可能要被挂在直升机下面摇摇晃晃的缆绳上,或者是在强风中修理一根传输电量达到11万伏的电线。所以这种犹如高空松鼠的职业的意外死亡比例是多少呢?大概为每10万人中有19.2人。你没看错,电线安装员的工作安全系数,比我们下班后的安全系数高两倍多。那些整日在我们头顶工作的钢铁搬运工,每10万人中有25.2人会死于工作意外;建筑工人每10万人中有9.2人会死于工作意外;警察每10万人中有13.5人;消防员每10万人中有8人。只有伐木工人、屋顶维修员和捕鱼者,会比我们下班后遭受意外伤害致死的可能性更高。这个结果是否在你的意料之外?

    以上的统计数据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每天最该为安全担忧的时间就是下班之后。然而,并没有一个人会在走出办公室时对自己说:“打起精神,现在开始要提高警惕了。”统计数据以事实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我们没有,原因是这恰好和人们的直觉相悖。

    为什么我们在工作时会更加安全呢?原因在于,公司在确定运转流程时,完全遵守了本书提到的那些原则。就比如在航空业,飞行员之间会互相监督,空中交通指挥员会监督飞行员,空中交通指挥员之间又会互相监督。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很了解人们的注意力局限。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发布了长达265页的《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指导手册》(Field Safety and Health Manual),里面详细描述了人们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各种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室内空气质量、噪声、有害物质、安全通道、地面卫生情况、个人保护设备、坠落防护措施、急救方案和紧急事故发生时的管理和沟通预案。在工作中,人们完全做到了未雨绸缪和事前评估风险,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让现在的办公环境变得更安全。很多公司都努力营造安全办公的文化,积极提醒和推动员工注意相关事项。在办公场合,安全建议不仅仅是建议,更是工作要求。人们处于提倡安全的环境中,一举一动也会受环境监督和影响。员工通常每年都要接受安全知识的培训,确保对相关问题足够了解和重视。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德博拉·赫斯曼告诉我们,工作场所安全性的改善都是近些年发生的事情。“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政府并没有出台任何安全标准,那时的工作是充满各种危险的,”她说道,“当年无论是在矿井、工厂还是铁路,工人的生命安全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如今,公司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措施都是由绝顶聪明的人花费很长时间研究和设计出来的。为什么核心的改变发生在20世纪初呢?原因在于在现代社会,工伤的代价十分高昂。公司不但要支付受伤员工的医药费,还要承担停工带来的损失。找人替代也并不划算。如今的工作分工更加专业化,我虽然不知道你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但敢肯定想找人立刻替代你的岗位绝非易事。并且,公司在支付了医药费和找到替代之前受伤的人后,还会被要求支付更多赔偿。仅2014年一年,美国公司因员工受工伤就损失了超过1400亿美元。所以,现如今在工作场所预防风险付出的代价远比危险发生后再弥补要小得多。

    即便工作是你一天当中最安全的时间,就如前文所说,我们还是有2.9%的概率遭受意外伤害。有人可能会辩解说,我们现在已把这个概率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了,剩下的这一点点完全是复杂系统当中不可避免的随机事件。对此我只能说:一派胡言。我们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场所都遵守了相关的安全规定。每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都会发布数以万计的公告,指出有哪些工作场所存在何种安全上的违规行为,这些仅仅是被报道和发现的,并不包括那些漏网之鱼。如果我们不遵守当前已提供的安全规则,就还是会在工作时承担很大的受伤风险。如果不听从建议,做不到未雨绸缪,同时执拗地去冒某些风险,忽视自己会犯错的本能,就无异于引火上身。

    2014年5月31日,在一个平静的晚上,湾流G-IV型私人飞机的机组人员被准许起飞。这架飞机的机长驾驶这架飞机已7年有余,此时他正向前推动推力操纵杆,飞机开始在跑道上缓缓向前。当飞机到了跑道一半的位置时,机长试图向后拉控制杆,以便飞机倾斜,实现起飞。但无论他怎样拉控制杆,都没法让制动装置启动,看上去像是被卡住了一样。此刻飞机还在跑道上滑行,已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却无法起飞。这种情况发生时,哪怕飞机已飞上天,也会出现无法左转、右转以及落地的情况。

    机组人员很快发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忽略了释放名为“阵风锁系统”的装置。阵风锁系统的作用是关闭飞机制动装置,避免出现强风时,停在地上的飞机被风吹动发生位移而受到损害。在接下来的10秒钟,机组人员任凭飞机继续加速,在跑道上飞驰了7011英尺。此刻的飞机已达到时速186英里,跑道只剩下1373英尺,机组人员开始紧急制动并向后拉油门,试图让飞机停下来。然而为时已晚。飞机冲出跑道,越过路堤,掉进河里,瞬间起火。机上的两名飞行员、一名空乘和4名乘客全部遇难。

    一个被遗忘的细节导致了一场不可挽回的灾难。我们在前文已提到过,人难免有忘事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航空业有一系列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检查程序,以确保避免类似的人为疏忽。在第一项检查中,清单里明确标注要在离开登机口之前关闭阵风锁系统。执行流程是一名飞行员读清单列表上的“阵风锁”,另一名飞行员经过确认后回复:“已关闭。”第二项检查是核对“飞机控制系统检查”清单。在这个检查程序中,飞行员要确认所有的控制装置在各个方向上都能正常使用,并宣布它们是“正确无误”的。如果此时阵风锁系统处于打开状态,机组人员就可以在这个环节发现控制装置无法正常使用,进而找出问题所在。而在上面的这起空难中,机组人员非但没有把阵风锁系统重置到正确位置,还忽略了两项重要的飞行前检查,这些检查本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负责调查这起事故的工作人员做了更进一步的挖掘。他们调出了这架飞机的飞行记录,查找到这些机组人员此前的175次飞行数据。数据显示,在过往98%的飞行中,机组人员都没有执行飞行控制检查。另一名飞行员曾和这名机长一起飞行过几次,他表示“没见过他使用正式的逐项检查清单”。这足以证明,此次悲剧并不是意外所致,而是长期违规和不良习惯导致的结果。

    如何解释这两名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会不按照规则驾驶,导致事故发生呢?

    我们认为自己很熟练

    你有过在职场中培训新人的经验吗?不知他们会不会和新手飞行员一样有趣。新入行的飞行员的表现就像小天使一样。他们会完全遵照你的指示做事,如果做错了什么,就会露出很可爱的羞愧神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积累了经验和自信时,就开始不再那么遵守之前学到的规则了。正规的程序对初学者来说十分有用,因为其中列出了他们需要注意的所有细节。不遵守这项程序,他就无法生存。可一旦他们对此非常熟悉,甚至到了蒙住眼睛也能做好的程度,就会认为再按清单做事太小儿科了。所以,他们不再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而是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自满”这个词,通常被用来形容有经验的人走捷径,不遵从既有规则。“自满”的含义是“一个人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或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我并不喜欢用这个词,因为我认为它不能解释真正的原因。

    让我们再重新审视下这场空难。当机组人员决定跳过起飞前的安全检查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走捷径行为的发生比想象中容易得多。在我自己开飞机或直升机的时候,曾做过大约2000次飞行控制系统检查,却从未发现任何问题。完成飞行前的检查清单,对我来说更像是例行公事。经验告诉我,飞行控制系统出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架飞机的机组人员只是觉得他们不会碰到有问题的飞行控制系统,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飞行控制检查可以帮助飞行员检测出是否忘记设置阵风锁系统。但忘记它确实令人难以置信,因为阵风锁手柄又大又红,正对着副驾驶的膝盖处,而且它是机组人员视线范围内唯一的红色物品,如此显眼,怎么会看不到呢?难道这两名飞行员真的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我们查阅人类所犯错误的历史档案,就会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也可能犯低级错误。上千项研究证实了,哪怕在做极其简单的事情,人们也会出错,比如选择正确的激活按钮按下,读取一个仪表,打字,拨出电话号码,或注意到眼皮底下的事。核管理委员会的两名研究人员发现,工人在阅读仪表盘、解读指示灯以及选择按钮时的出错率是0.3%。这个数字不高对吗?别忘了,他们的工作地点可是核电站。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讲到的,无论事情看起来多么清晰和简单,只要做过足够多次,我们总是会弄错或搞砸至少一次,或早或晚。

    我认为骄傲自满不是这些机组人员习惯性地略过飞行安全检查的原因。他们也许只是未能理解检查清单背后的充分理由和其中包含的全部智慧。他们以为不这样做所冒的风险不过是飞机控制系统失灵,确实,在任何一天里,这种意外发生的概率都很低。但他们没意识到的是,他们还冒着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风险,疏忽大意是人性最基本的弱点之一。负责调查此次空难的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比尔·布兰布尔(Bill Bramble)告诉我:“很讽刺的是,制定飞行控制系统检查清单的起因,正是多年前发生了类似的事故。”

    企业安全文化

    这两名飞行员驾驶同一架飞机,一起配合飞行了7年多。若是他们从未相识,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我们单独询问两人如何看待飞行前的例行检查和是否认为会有人为失误出现,他们会如何回答呢?你觉得他们的答案会完全一致吗?你可能会想,或许他们曾经对此事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然而他们在工作中彼此配合了太久,会相互影响。和在其他场合一样,在工作当中,我们会受到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和其他人。我们观察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并习得他们身上的习惯。其他人亦如此。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职场文化,以此来辨析相互影响对于人们的利弊。在一家大型航空公司里,任何一名飞行员基本每周都会和不同的人搭配去执行飞行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家公司已花时间建立起安全导向的企业文化,任何人都很难做出偏离安全规程的事。如果有一名机长从不在起飞前对照清单做安全检查,用不了多久其他和他共事过的人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直接指出这位机长的错误,或者向上级汇报,或私下议论这位机长。无论哪种做法,不做起飞前的安全检查这件事很快就会被公之于众。在这种企业文化背景下,来自周围人的压力会让工作人员更倾向于遵守规章制度。

    但在一个安全意识淡薄的企业里,或者员工的工作方式更多地以小团体的形式为主时,就是不同的情形了。比如出事飞机上的那两名飞行员,多数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是一起工作。这样他们就更可能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安排工作,且不用接受更广泛的监督。他们在之前的175次飞行中都略过了起飞前的安全检查步骤,却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直到出事以后,调查人员翻看过往记录才发现了这种情况。

    你会觉得我是在用个例以偏概全吗?那我们再来看看统计数据。目前每100万飞行小时就会发生1.4起导致人员丧生的飞行事故。在私人航空飞机的航行中,这个数据是每100万飞行小时发生14起。后者是前者的10倍之多!这当中必然包含了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全飞行的文化和熟悉的飞行员之间相互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航空业。在工作当中因小群体而形成的亚文化会和公司整体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方式有所不同。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中,就要小心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统计学家肯·科洛什(Ken Kolosh)指出,在建筑工地上发生的致命事故中,有52%都出现在合同工或临时工身上。科洛什因此提示我们,当一个人暂时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尚未对其安全文化有所觉察并融入时,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就升高了。

    让我们再来想想因认为自己足够擅长而不再遵守安全规章的这种行为。你是否会意识到,这也会影响工作环境的安全文化。比如在航空业,一些机长确实不认同某些操作规范,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又不会太过偏离标准或有所遗漏,仅仅是不同的做事风格所致。虽然这样做不会影响安全,但机长可能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这种举动可能会对和他们一起配合的新手飞行员造成困扰。因为作为新人,他们会和很多机长搭配飞行并学习。站在他们的角度,若机长的操作方法都不同,那么会给他们造成什么影响呢?他们会认为,在飞行指南中列出的操作规范,不再是需要遵守的规程,只是一些仅供参考的建议。

    遵守规则更安全

    现在,我们已认识到了如果不遵守工作场所设定的安全规则,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因为这些规则是前人已思考过本书中提到的各种情况后积累的智慧结晶。这对我们来说十分珍贵,因为它已包含了我们应如何应对自己未想到的风险和可执行的防范措施。如果你是一名飞行员,如何才能避免类似前文提到的那场空难发生?答案必然是遵守例行的飞行前检查,完成清单的核对。这份清单不但能帮你查出可能的飞机部件损坏,还能帮你弥补因一时疏忽造成的人为问题。

    那种“我已深谙这一切,并完全有资格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的感觉确实太有诱惑力了,至少我对此无法免疫。在业余时间里,我用独创的方式处理日常事务,至少受伤过一次。但在过去的25年当中,我累计飞行4000多个小时的航程,我已养成了完全遵守飞行规则和程序的习惯,因此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遵守规则让我更安全。如果你因为我开飞机而担心,不如担心我不再开飞机而选择做其他事情。

    把工作中的高安全系数带回家

    2014年一年发生了4005起工作时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与此同时有47732人因为在家受伤而被送往医院急诊中心。这一数字不禁让我想到,我们是否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在家和在工作场所时一样安全呢?我们真的可以让去超市和做晚饭这些日常琐事,变得和被挂在直升机下摇摇晃晃的缆绳上,在强风中修理高压电线一样安全吗?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工作时,有许多和安全相关的流程设置确保我们会更加谨慎和注意。如果想让家中和办公场所一样安全,就要请安全员定期来家里进行安全检查。他们会检查电线,查看走廊和过道是否畅通,有没有堆放任何不安全的物品。他们还会检查地面卫生情况,确保每个人身上都有合适的防护设备,并确定安装了防坠落设施。他们还会检查急救箱和灭火器,确保家中的每个人都已接受了相关培训,会使用这些工具。还会有巡视员不定期地开车跟在我们后面,观察我们在开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若被查出有错误行为,对不起,你会被吊销驾照。同时,请不要忽视和安全相关的匿名举报系统。不过这个可能难以实施,因为一旦你的配偶发现自己开车时的行为被举报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那一定是你干的。

    在工作场合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在家里无法办到的。我们上班时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擅长的内容,擅长到雇主要花钱请我们做。而在家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属于业余选手。一旦跨出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危险也就随之而来了。德博拉·赫斯曼总结了我们在不工作时会更危险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完成日常事务时——无论是开车、服用处方药还是下楼梯,这些琐事都不是我们擅长和热爱的。”

    下班之后,我们就很难继续保持在工作场合时的观念和心态了。8个小时持续高强度的专注已让我们疲惫不堪。特技演员吉尔·布朗讲述了她在拍完《致命电话》(Cell)后发生的一件事,她因为在这部影片当中的杰出表现而获得了最佳高空特技奖(完成精心设计的高空坠落动作)。“那天拍摄结束回到家,我累得不小心碰到浴室的架子,把自己撞晕了,”她很骄傲地对我说,“那个架子已摆在那里很多年,而我那天竟然没有注意到。”我的同事埃德·哈钦斯(Ed Hutchins)是认知人类学家,他指出人们经常用来描述工作和不工作的词语是“上班”和“下班”,类似于“开”和“关”。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是否要保持谨慎”的开关。一旦我们离开工位,下班回家,这个开关也被关上了。

    所以,把职场中的高安全系数带回家,并不像从办公室的洗手间带走一卷厕纸那么简单。在工作场合之外的环境里保持安全,是一道难解的题,我们需要掌控更加危险并且非结构化的环境,而且实施和安全相关的举措和行动的动力都要来自我们自己,而非外界强迫,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为之努力的阻碍。在家里,我们同样有很多机会让自己像安全专家一样思考。当我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德博拉·赫斯曼讨论该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梯子时,她的回答令我备受激励。她说道:“每当看到我老公在梯子上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万一摔下来,记得往灌木丛的方向跳。”赫斯曼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家里时也能像在工作时一样安全:做到未雨绸缪,设定应急预案,并且在对待日常事务时拿出对待工作的态度。赫斯曼自己已实现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她的团队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

    在工作中,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应该充分参与这个大而昂贵的、并不总是容易被理解但确实卓有成效的安全系统。当你发现情况不妙时,请大声说出来,让结果变得更好。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从安全的角度剖析生活当中的种种情景。先从简单处入手,比如我们如何在火灾发生时从一扇安保性能完备的大门内逃出。一些危险因为十分少见,所以常常被人忽略。然而正因为我们忽略了它,一旦它真的发生就更容易引发灾难。

    Unintentional injury fatalities: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2015). Injury facts 2015. Ithaca, IL: NSC.

    Where we work: U.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6).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June 2016.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ase rate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2016). Injury facts 2016. Ithaca, IL: NSC.

    Job fatality rates: U.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5). National census of fatal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2014.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U.S. Fire Statistics, U.S. Fire Administration.

    Cost of workplace injuries: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2016). Injury facts 2016.Ithaca, IL: NSC.

    Airplane crash report: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15). Runway overrun during rejected takeoff, Gulfstream Aerospace Corporation G-IV,N121JM. Accident Report NTSB/AAR-15/03. Washington, DC: NTSB.

    Complacency: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rrors in reading a gauge: Dhillon, B. S. (1986). Human reliability: With human factor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Errors in typing: Soukoreff, R. W., and MacKenzie, I. S. (2003). Metrics for text entry research: An evaluation of MSD and KSPC, and a new unified error metric.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113–120.

    Errors in dialing a phone number: Pollard, D., and Cooper, M. B. (1978). An extended comparison of telephone keying and dialing performance. Ergonomics 21(12), 1027–1034.

    Errors in a nuclear power plant: Swain, A. D., and Guttman, H. E. (1983).Handbook of 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 with emphasis on nuclear power plant applications. NUREG/CR-1278. Washington, DC: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Airline crash rates: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U.S. civil aviation accident statistics. Washington, DC: NTSB.

    Aviation safety culture: Hutchins, E. L., Holder, B. E., and Pérez, R. A. (2002).Culture and flight deck operations. Sponsored Research Agreement 22-5003.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Workplace subcultures: Trice, H. M. (1993). Occupational subcultures in the workplac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ntracted worker fatalities: Kolosh, K. (2016). The real risks are all around us. Safety First: Blog of the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nsc.org/safety-first/Lists/Posts/Post.aspx?ID=104.

    TV set injuries: National Electronic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NEISS) search at http://cpsc.gov/en/Research—Statistics/NEISS-Injur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