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无可否认,当我在讲话的时候,曾多次发现自己在尝试说服他人(和我自己),如果成功,我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事实上,在一些对话中,我会不停地讲,直到我或多或少地确定自己讲的会被认为充满智慧为止。这要花上一些时间,而我的听众,我这段独白的受害者,则明显不应该成为我这不安全感的炮灰。

    所以有段时间,我会有意识地专注在倾听上,尽管这并没有讲话那么有趣。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方会在对话结束后感觉受到重视,并且觉得我懂得倾听的智慧。事实是,任何我想知道或需要知道的事情,只要通过倾听就可以学到。

    多听少说,看看你会学到什么,看看他人会做何反应。

    试试这样问自己:

    ·在何时何地我有必要多听少说?

    ·我可以多么有效率地描述出别人着迷的事情?

    4.当你不再总是在意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想法时,你才能开始真正地思考

    别人怎么看待你,是不是已经阻碍你清晰、平静地思考了?

    如果你曾仔细思考过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有多普遍。

    我们总会花一些精力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尽管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但这样做在内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消耗,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想要被评价是人的天性,但是当想要被人认可变成了焦虑、不安全感、自我否定的来源时,就需要好好想一想是否值得了——每一次的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都会带走珍贵的精神能量,你能禁得住多少次折腾?

    与其盯着我们是否被认可、被公平对待,不如把时间花在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上。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在,了解它,驾驭它。

    现在,你就冒个险,开始这样做。

    也许你可能会碰到一些“你”的障碍,但你会愈加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真理,而不是谎言、成绩或虚荣。

    也许你会觉得你失去了太多的情感包袱,但你们的关系将更有价值。

    也许你会发现,你认为可能已经永远消失的平和,又重新降临。

    我曾经想象过躺在我的坟墓里,自问:“我经历的所有恐惧和分心,是否都是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这样值得吗?它是否为我的生活增添了积极的价值?我所呈现的行为是否真正给任何人留下了印象,或者为任何东西增添了价值?”答案当然是没有。

    忘掉别人对你的看法吧!完全成为自己,然后看看旁人是什么反应。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花了多长时间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又花了多长时间真正为自己做出改变?

    ·我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体验“完全成为自己”是种怎样的感觉吗?

    5.能让你分心的事务,都是当下的累赘

    正如俗语所讲,邻家芳草绿,对岸风景好。一旦我们到达对岸,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当我们舍弃先入之见和过往经验时,那些更绿的草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绿。

    坦白地说,我们眼里的“对岸”,往往是一种海市蜃楼,一种对“新的便意味着伟大”“改变就一定能扫除障碍”“改变就能开发我们的新潜能”的幻想。其实,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

    我们经常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沉溺于这样的幻想——“我应该去处理下一件事情”。如果算算我们沉溺于“下一件事情”的时间,就能发现我们的“现状”为何会如此。

    能让你分心的事务,都是当下的累赘。如果将做白日梦的时间利用起来,专注于当下事务,我们这里的草地就可以马上被浇灌,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得更加鲜绿。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期待未来不完全是坏的。但是当白日梦将你从对当下的责任中分离开来,你不仅会看不到可能,你当前的梦想也可能会变成噩梦。

    最大化当下的形势,看看有哪些可能。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的现状是我曾经承诺过的样子吗?

    ·总在做有关改变的白日梦,让我在现实中痛苦不堪吗?

    6.不要让电视占据你生活中的所有视线

    少看电视,会是一种奢望吗?

    75年前,一个黑色的小盒子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可以买得起第二台、第三台甚至第五台电视之前,每个家庭都围成一团守着那个黑盒子。有了更多电视后,大家都各回各房,独享自己那一台了。从此潜在的家庭分化开始了。家庭的目标和活动被电视剧和其他大脑娱乐活动搁置了。

    真是个悲剧啊!电视机(又名“电死你”)成为掠夺家庭的生活、愿景和潜能的一种设备。我们迷失在新闻、情景喜剧和真人秀里,它们成为我们的爱好、目标和成长。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仅仅因为《美国之声》将在十分钟内开播而不得不等待。两小时后,消耗了一千卡路里后,我们的生活愿景变得有点模糊了,而电视将我们带入更深的迷雾中。

    因为以两双运动鞋的低廉价格就能买到,又有广泛的频道选择,电视于是无孔不入,想方设法将你锁定在它面前。它的商机就依赖于此。所谓“大电视”,实质上更多增加的是低俗内容,对于你的家庭和目标没有一点意义。它在乎的是收视率,单纯而简单。

    它们是罪恶的吗?当然不。它们无法决定我们的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在65岁时,他已经将八年的时间放在看电视上,或者说生命1/8的时间放在了看电视上。

    我们来算一下:新的事业,用一年学会;几亿的生意,用三年创建;一本书,用六个月写成;一段关系,用一个月重生光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电视瘾会偷取你的潜力。它将你从丰富的生活、爱恋、关系和激情中分离,而遥控器无可置疑地变成了第六附属品。

    或许可以少看一些电视,多活出一点价值。

    试试这样问自己:

    ·电视成为生活的中心,导致我的哪些激情和目标被边缘化?

    ·电视节目真能丰富我的生活和目标吗?

    7.言语上的微妙改变,会让结果很不一样

    有时,我们会很快地说话,说得越快,就越缺少意义,越具有破坏力。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说话的节奏是跟着情绪而非想法。

    然而,要做到在说话时能稍微锤炼一下思想,大概每个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坦白地说,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几乎可以对任何人畅所欲言。

    举个例子,当我和妻子试着在几个季度内减少开支时,在核对信用卡账单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大笔来自美容院、按摩院的花销。账单的总额是一大笔钱。

    当然,我爱我的妻子,我也不想让她认为我在责备她,因为我自己也有花销问题。我想以一种关心的方式找她谈,同时也想达到目的。因此,当我们坐下来时,我说了下面的话:“亲爱的,你知道我们开始缩减开销,当我在看你一个月的消费时,我终于确定,我娶到了世界上最火辣的妻子。”她害羞地微笑,我们都笑了起来,随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整,继续生活。

    这原本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是通过加入一些事先的考虑和想法,使这件事变得很有趣。

    请注意这些沟通中的微妙性:

    “给我个报价”与“给我个公平的报价”;

    “你是个失败者”与“你正在失去一些东西”;

    “回家路上买些牛奶”与“亲爱的,你能帮我个忙,回来时买一些牛奶吗?”;

    “你是个怪胎”与“你这么做让我很难跟你做生意”。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有一种说话的方式要比情绪激昂更有效果。

    今天,注意留心你说的话。

    试试这样问自己:

    ·是我的情绪还是性格在控制我的嘴?

    ·我可以挑战自己,让自己说的话更有智慧吗?

    8.将他人置于利益之上的人会得益于此

    说到底,你把他人当成你满足需求的工具,还是想为他人带来价值?

    在商业圈里,“从他人那里索取还是给予,我们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自私与无私之间。坦率地说,在公司里,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所发展,但是生活中的平静和欣欣向荣总是建立在给予的立场上,极少出现在索取的立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