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权利的轨迹:大转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 第14章 关于消费转折中的歧途问题(2)

第14章 关于消费转折中的歧途问题(2)

    4.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安防或防盗产业的兴起已经说明社会各阶层之间并不会简单地遵循“示范—模仿”的互动模式。在强烈的贫富反差刺激下,失去希望和耐心的群体就可能以越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追求。这又会导致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到警力建设和安防产业中去。

    (第二节)消费歧途的成因

    一、精神内涵的匮乏

    消费歧途的实质是对于财富的错误支配,问题的关键在于支配者的精神境界。当财富的快速增长令我们摆脱了贫困的威胁时,如果我们的精神境界却未相应提升的话,我们就仍会以那些与贫困状况相适应的理念,准确地说是一些“心理贫困症”,来支配日益增长的财富,其结果就可能是各种歧途倾向的出现。下面分别就各种心理贫困症与消费歧途的关系进行讨论。

    1.占有上的多多益善

    在贫困时代中,财富对于人们的生存需要来说往往总是太少而不会太多,因此创造和占有更多的财富就成了战胜贫困、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自然会以财富来论英雄,那种能够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羡慕。应该说,这种以财富论英雄的观念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随着贫困时代的结束,财富对于生存的压力已大为减轻。人们本可以通过合理地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地去好好地品味和享受生活,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过去心理的惯性却诱导着人们依然以多多益善的心态来对待财富的占有。在这个新产品、新消费层出不穷的时代,个人的努力、从而收入的能力永远也不可能赶得上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在我国多数居民尚将出国旅游作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国外的航空公司却已经在策划着太空之游了。这是一个太需要学会节制和取舍的年代。如果一味地追逐新的财富,那么人们就完全可能在这种永无穷尽的追逐中不知不觉地耗尽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间,并由此而应了那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老话。这种犹如工蜂般的生命历程,虽然为家庭、间接地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但从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来看毕竟属于手段和目标关系的颠倒。

    由此可见,当告别贫困之后,若不能修正一味占有的心理惯性,那就难免会发生为更多地占有而虚耗生命的遗憾。

    2.重物欲轻修养

    还有一种源自于贫困年代的心理惯性,那就是重视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却忽略修身养性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在生理性需要为主的年代,只有足够的物质产品才能满足基本的感官需要,而精神上的需要则是在其次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重物质、讲实惠的心理。从这种心理出发,能用以满足感官需要的物质产品才是最有用的,而用以愉悦性情的东西则是不实用的。“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正是这种价值标准的典型体现。

    然而在生存早已不成问题的社会和阶层中,如果不能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提高本身的精神内涵的话,就不能够正确理性地对待日益丰富的产品世界,即使对于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和享用。国内外均有不少“购物狂”,每当商店打折促销时就会买回大包小包的打折产品,并颇有成就感。然而,有些商品在买回后就朝哪个旮旯里一塞,从此就不再碰它。有些富人虽然也会不惜重金地买下一些名人字画,但买下后却并不会欣赏,只是物以稀为贵地藏起来或在来人时拿出来显摆一番而已。这种人虽然占有了不少财富,但却因缺乏知识和理性而并不能物尽其用地进行消费和享受,因此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个“守财奴”而已。财富占有的越多,往往也意味着浪费或糟蹋也越严重。

    3.吝啬、冷漠和相争

    虽然不是穷人都小气,但小气却是典型的贫困时代的遗风。在那个时代中人们总是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对于废旧产品也舍不得扔掉,总觉得在未来某个时候可能派上用场。对自己都这么节约了,对于他人的求助就难免会比较小气。“自己还不够用呢”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下意识。从此出发,不但会为人吝啬,而且久而久之会对他人的困境和求助变得冷漠起来,“这种事多得很,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往往成为这种人持冷漠态度的理由。这种心态在机会来临时便会演化为与他人的奋力相争。相争久了又会产生以邻为壑的心态,对他人的失败沾沾自喜、幸灾乐祸,对他人的成功却心怀嫉妒、百般诋毁。上述这些心态和态度虽然比较负面,但在人们自身亦不宽裕的历史条件下似乎还是情有可原的。但在社会多数人已摆脱贫困的时代中,若还继续持有这种心态,而不是代之以慷慨和宽容之心,那不但不能展现出富裕文明阶层应有的社会作用,而且也会庸人自扰,并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有些人身为单位的领导,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看到手下有人因业余兼职而收入超过了自己就很不平衡,于是便忍不住地要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问题上予以“打压”,似乎只有看到别人比自己差些了心里才会好受些。有些人既有车,房也有几套,收入相当高,但为人却相当小气,每逢募捐之类的活动却总是装作看不见或不知道。有些人已有不错的收入和地位,可每逢职称评定和出国的机会总要奋力相争,一旦失利便恨恨不已,总怀疑对手是否做了手脚。

    这些人的生活水平虽然早已远离贫困,上述嫉妒、躲避、争抢的对象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但由于心里固守着贫困年代的那种小家子气,因此才会斤斤计较和缺乏爱心。可见,若不能提升本身的修养,即使财富再多,也起不到利己利人的作用。

    4.纵欲

    收入和财富越多,实现自己欲望的能力也越强。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就要看欲望本身的内容而定了。人类身上既存在着一些类似动物本能的欲望,也有着人类独有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般而言,前者是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后者则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而得以启动。

    在贫困年代,人类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性的欲求,其级别较低,能量却很强大。人们念兹在兹、努力奋斗,往往就是为了实现这类欲求。由于生产力及社会制度的缺陷,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存在着多数人无法实现温饱等生理性需求的事实。因此,对于这种状况的恐惧以及何时可以如愿以偿的梦想就会因世代间的传递而变得极为强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成了历代英雄豪杰对于幸福生活的一种憧憬。这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放入当时的背景中去看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和贫困的远离,有些人却依然热衷于吃、喝、嫖、赌这类低级的欲求。更多的收入和财富成了他们放纵这些低级欲望的资本。由于这些欲望源自于人的本能,因而属于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只要有钱,就基本上可以做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少人病在暴饮暴食上,一些人甚至死在酒桌上,还有些人则因赌博、嫖娼而身败名裂或锒铛入狱。究其“倒下”的原因,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没能通过修身养性来及时地提升自己对于知识以及精神境界的追求。更多的收入和物质财富本来为实现这种欲求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对于低层次欲求的沉溺不醒却使得财富成了催人日益堕落的原因。

    二、竞争的副作用

    消费中的种种歧途倾向与竞争的副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市场竞争原本是私有制条件下,人们为了从劳动交换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它客观上起到了鞭笞懒惰和不思进取的习气、激发勤奋和创新精神的作用。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看,这是人类为了创造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选择的一种手段。然而如同任何药物既能治病也有副作用一样,市场竞争对于人类也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实践中若不能注意兴利除弊就可能蒙受其害,对此不可不察。

    首先,市场竞争是一种具有自我强化特性的互动机制。从市场竞争机制的构造来看,它是一种以有限的市场机会为前提、以人们由利己本性而产生的占有欲为动机、以人们的善用资源为中介、以他人的相机抉择为反馈而形成的具有正相关性质的因果循环链。

    具体而言,在特定的领域和时期,有利的市场机会总是有限的。

    人们出于利己的本性而企图将其占为己有。为了达到占有的目的,人们不得不对自己有限的资源作精心的安排。然而,竞争对手也会相应地采取对策,这就会令机会的争夺更为激烈,或令原先的成功者面临新的威胁,由此而引发下一轮更大的占有欲和争夺战。在这个因果循环链中,每一个环节的加强,若无其他因素的制约,都可能导致整个机制的不断趋强。这种趋势本身就会把人们诱入到“为竞争而竞争”、“为占有而占有”的身不由己的漩涡中去,并由此而滋生出“以财富论英雄”的社会标准。

    其次,竞争的不断加剧也容易导致个人在时间和精力安排上的恶性循环。

    具体而言,为了应对日趋紧张的竞争,人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个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竞争投入的增加势必要挤掉原本用于休息和家庭生活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原有的闲暇过多,那么挤掉一部分当然没有问题。然而问题在于:面对着可不断吞噬人们精力的竞争,任何人或早或晚都可能陷入精力不济和无暇顾及家庭的困境。

    此时一个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借外力来提高生活的效率:一方面通过购买和服用补气养神的药物或保健品来弥补休息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让家人以倍感荣耀的、费钱省时式的消费来弥补对家庭的照顾不周。这种解决方式一方面可提升个人的生活“效率”而再次腾出一点时间,另一方面又因增大了开支而促使个人去挣更多的钱。

    两者的合力又会使得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并由此而引发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靠药物或功能饮料来解决精力之不足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医学界人士早就指出:“人们靠咖啡因来提神是因为睡眠不足,而使用了咖啡因本身又会造成睡眠不足。”更多的人依赖于药物就导致了生理性需求及相关产业的再度崛起。第二,以炫耀性的消费来熨平或转移家人的不满并不能真正弥补家庭的情感缺憾,因为它是通过麻痹或降低家人纯真的情感要求来求得暂时的相安无事。一旦家人习惯了这种转移性刺激也是会“上瘾”的,它会助长那种无聊的炫耀比富之风,并令这方面的开支不断升级,并反过来成为对于在外打拼者的更大压力。

    再次,不断加剧的竞争具有令人际关系日趋紧张的作用。

    具体来说,当日趋残酷的竞争拉开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时,竞争者之间(无论是在企业之间还是在企业内部)就难免会产生对立和不满的情绪,尤其当现实中还存在着不公正的情况下这种情绪会更加严重。企图反击或报复的人们会努力策划更加诡秘和阴狠的策略,并由此而使得竞争更趋险恶。

    最后,竞争上述副作用的合力又会导致人们过重的心理负荷。

    具体而言,不断加剧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人们的生理性疲劳,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前者使得人们的应变能力下降,后者又使得需要应对的局面更加复杂。这两者的结合就使得难以把握的因素增加,由此而导致应对者心理负荷的加重。心理负荷的加重又会反过来加大人们的生理疲劳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又导致了新一轮的连锁反应。今天各阶层的抑郁症患者都是有增无减,因不堪负荷而自杀者也时有所闻。人们在唏嘘之余是否已经在思考如何应对这种竞争的副作用了呢?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到,单有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把人类运载到全面发展的彼岸上去。如果不能相应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不能理性有效地化解竞争的副作用,那么竞争这帖“猛药”及财富的快速增加反而可能成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桎梏。

    (第三节)对策性思考

    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上述问题,并一直在努力呼吁和寻求对策。本节将首先讨论合理消费的标准,然后才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因为没有一个可为大家所接受的标准或目标,任何解决方案都可能不具备可操作性。

    一、合理消费的共识: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若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包括知识、健康、人格等等)发展作为合理消费的标准想必可以为多数人所接受。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细化这一标准。

    1.符合健康新定义

    合理的消费当然应该有利于人的健康,任何有害于健康的消费都不能称之为合理。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新定义,健康已不仅仅是指身体不生病,而是指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这个新的定义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传统的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的身心模式都强调了生理与心理及人际关系上的互相影响关系。在前面分析竞争的副作用时我们也已经分析了生理疲惫与心理压力及人际关系紧张的互动联系。从此出发可以认为,合理的消费不仅应有益于身体,而且还应有益于保持心理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凡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合理的消费,应予提倡;凡违背这一标准的就是不合理的消费,应予反对;凡既不符合又无明显违背的即为中性的消费,可以既不提倡也不反对。以赌博为例,从短期看虽无损于健康,但却有害于心理卫生,因此应判为违反合理标准的行为。

    而吸毒则全面违背了健康的新定义,因此理当排入被禁之列。至于着装打扮较为奇异者,只要无害于社会风化,就可以视为一种中性行为而听之任之。

    2.追求以美德为内涵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