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 第3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6)

第3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6)



  社会体制改革、建立新体制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前提条件,只有社会改革及其所促进的第三部门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环境与保障条件,才能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丰厚的社会基础。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在改革和创新中,应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做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占有重要位置。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加以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和创新中,应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就是根据新的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征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充分认识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调整社会结构,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努力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入手点。

  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三种基础机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建设规律的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科技文化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等,更好地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提供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

  社会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建设服务性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要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体制更好地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相切合,更加完善、成熟和逐步走向定型,更加有利于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正确把握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建设规律的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科技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公正,提供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3)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应遵循几个原则。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应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使我国的社会体制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相契合,更加完善成熟并逐步走向定型,更加有利于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各地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经验,用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检验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注意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握社会体制运行不同于经济体制运行的规律,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中既注意增强组织活力、降低运行成本,又注意处理好坚持公益性目标和提高体制效率的关系。三是注意改革步骤的渐进性,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应循序渐进,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然后由点到面不断深入,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共识,在渐进、有效、可控的节奏下积极稳妥地逐步加以推进。四是注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重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注重培育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五是注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进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阶段,应注意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中兼顾各方面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使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节)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特征及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反思后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它表明了邓小平对开放的世界与中国的开放间关系的认识。对外开放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能越来越开放。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

  一、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世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社会主义的出现开始改变传统意义的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从此开始了两种制度间的竞争。邓小平讲对外开放,要求我们从开放的世界角度看问题,实际是使我们回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来立场上。它要求我们从世界的客观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角度认识我们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在两制并存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也不可能脱离与世界的联系,同样也应该对世界开放。两制并存的世界开放要求对立双方打破两个体系间相互的隔阂。当然,这是双方的责任。对社会主义者来说,对外开放的首要问题是走出社会主义的自我体系,从世界整体而不是从两个体系的世界角度看待自我的发展,承认世界的客观联系并不是否认两种制度分歧的客观现实,不否认他们彼此间的竞争和斗争。而且,这将是一个持久的历史现象。决定两种制度最终前途的根本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的条件下,任何以强力来推行自我社会模式的行为都是有孛于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反而观之,通过开放来促进彼此共同利益的发展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出现,中国加入WTO,以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我国的对外开放带来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这种世界性的发展形势对我国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性表现就是WTO。随着各国陆续加入WTO,关税总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贸易和投资自由度增大、信息电子化成为潮流,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各国利用外国资源和外国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国际资金高度流动,但投机性冲击力增大,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政策存在偏差的国家和地区易发生金融危机,波及有关国家地区,影响世界经济运行;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支配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占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我国应积极参加世界贸易、金融、科技、信息、环保等体系,成为相应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组织)成员,并在已经参加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