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谓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十战十胜】谓每战必胜。

【十亲九眷】众多亲戚。

【十转九空】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十变五化】谓变化多端。

【什围伍攻】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石火风灯】见“石火风烛”。

【石火风烛】比喻为时短暂。

【石火电光】佛教语。喻时光的短促。

【石赤不夺】石质坚硬,丹砂色鲜红,均不可改变。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石沉大海】亦作“石沈大海”。比喻无影无踪,杳无信息或事情没有下文。

【石沈大海】见“石沉大海”。

【石泐海枯】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石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石室金匮】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石室金鐀】见“石室金匮”。

【石破天惊】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之势。后多用以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石缄金匮】同“石室金匮”。

【石烂江枯】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石烂海枯】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时不可失】时机不可错过。谓要抓住有利时机。

【时不再来】时机一失,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谓要抓紧时间。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感叹错过时机,追悔莫及。语出《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亨运泰】旧时指命运亨通。

【时来运转】时机来临,命运开始好转。

【时乖命蹇】犹言时乖运蹇。

【时乖运蹇】时机不顺,命运不好。谓时运不济,处境不顺利。

【时和年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时异势殊】谓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

【时过境迁】时间推移,环境发生变化。

【时移世易】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移俗易】时代更替,社会风俗变易。泛指时世、风俗等都起了变化。

【时移势易】犹时异势殊。

【时清海宴】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时绌举赢】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绌,不足;赢,有余。

【时诎举赢】见“时绌举赢”。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识文谈字】见“识文断字”。

【识文断字】知晓文字。

【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

【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识时通变】见“识时达变”。

【识时达务】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识途老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

【识微见几】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识微见远】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识微知著】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识涂老马】见“识途老马”。

【识礼知书】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实心实意】言行发自内心,真诚。

【实至名归】谓有了实际成就,就会有相应的声誉。

【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实偪处此】《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实蕃有徒】见“实繁有徒”。

【实繁有徒】亦作“实蕃有徒”。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

【拾人牙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拾人涕唾】比喻蹈袭他人的意见、言论,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拾人唾涕】见“拾人涕唾”。

【拾人唾余】见“拾人涕唾”。

【拾金不昧】谓拾得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拾陈蹈故】因袭陈词滥调。

【拾带重还】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拾遗补阙】①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②采录遗逸的事迹。

【食子徇君】谓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不二味】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语出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食不甘味】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

【食不充饥】犹言食不果腹。

【食不充肠】见“食不充饥”。

【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语本《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食不知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肉】见“食不兼肉”。

【食不重味】同“食不二味”。

【食不兼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食不兼味】见“食不二味”。

【食不累味】同“食不二味”。

【食不终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遑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食不餬口】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语本《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少事繁】见“食少事烦”。

【食毛践土】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食方于前】同“食前方丈”。

【食玉炊桂】比喻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食甘寝安】见“食甘寝宁”。

【食甘寝宁】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食古不化】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灵活运用。亦泛指拘泥不能变通。

【食古如鲠】犹言食古不化。

【食生不化】谓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食必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而不化】吃了东西而不消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食肉寝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庄公为勇爵,殖绰、郭最欲与焉。州绰……对曰:‘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遂以“食肉寝皮”喻敌人为禽兽,恨不得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当垫褥,表示极端仇恨。

【食言而肥】谓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食味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食物。形容生活奢侈。

【食马留肝】《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又《汉书。儒林传·辕固》:“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於上前……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后反用其义,以“食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食荼卧棘】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食租衣税】靠收取赋税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