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第415章

第415章



虽然从1989年的东欧革命至今已经过去整整15年。但是那场空前的动荡的余波却依然存在,这些华约组织曾经的成员国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都处于迷茫和盲动之中,而这些不稳定的状态正给了在世界各地积蓄力量的容克贵族后裔们一展拳脚的机会。

虽然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的直接导演者是美国政府,但实际上对于遥远的欧洲腹地,无论是美国企业和军队都会倍感鞭长莫及。真正可以持续而有力的对东欧施加影响的依旧是处于中欧第一线的德国,在翻越了柏林墙的废墟之后,容克贵族的后裔们第一时间寻找到了自己天然的盟友—东欧各国新兴的政治精英们。这些活跃于东欧各国政治权力精英是由过去的特权阶层演变过来的。更确切地说,便是过去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利用在国有财产民营化及农业合作社解体时获得的权益及信息,同向东欧投资的跨国大企业结合,变成“新资本主义”经济的精英,进而成为政治精英。而所谓的“选帝候之会”也便就是以德国容克贵族的后裔为核心,集合了东欧各国政治权力精英的政治团体。而他们的目标早已跳出了初期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联盟,转而幻想着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集结整个东欧力量扩张自身影响的泛中欧联盟。

“有人将冷战时代的美、苏两国比喻成两只瓶子中的蝎子。其实这个提法更适合二战以前的英德两国。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英国和德国疯狂进行军事竞赛的同时,远离欧洲权力中心斗争的美国才得以构思自己的大国之梦。”面对着老练沉稳的根舍.波克,威利王子终于忍不住挑起了话题,实际上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漫长的历史之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甚至还有一份无法斩断的骨肉亲情。

英国19世紀末在位的維多利亚女王从某种意义上来将就是一个德国人,她的先祖乔治一世原來是日耳曼地区汉诺威地区选帝侯的长子,在1714年被立为英国国王。所以从乔治一世到威廉四世内的几人英国国王,几乎全部都娶了德国女子为妻。包括維多利亚女王的母亲—肯特公爵夫人,也是德国人。所以,虽然出生在英国皇家,維多利亚女王在三岁以前却一直是在德语的环境之下成长的,从奶妈到女仆说的通通都是德语言,连她自己后來挑的丈夫也是德国人,她的大女儿更嫁給德皇菲德烈克三世,生下后來的德皇威廉二世。所以在皇家血緣上,英德兩国有著深厚无比的关系。

而长期以来对于英国而言,欧洲大陆之上的法国从百年战争以來就一直是都最为主要的敌人,它不但时时可以威胁英过本土的安全,更在海外殖民地利益的争夺上处处与英国展开激烈的竞争的,英国始终担心法国再出现一个的拿破伦式的任务对英国施展他的野心了。而普鲁士则是一个典型的陆权權国家,不但沒有海軍可以与英国交锋,更可以成为对抗法国的天然盟友;滑铁卢之役,正是及时出现在战场之上的普鲁士才让已经对惠灵顿统帅的英国远征军形成压制之势的拿破伦最终退出了战争

而另一方面,在欧亚大陆之上疯狂扩张的俄罗斯帝国也是英国的另一个潜在对手。俄罗斯海军试图将势力伸出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野心,引发了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而俄罗斯陆军对阿富汗和伊朗的染指,更造成对英属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此刻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无疑是插在法国和俄国中间一把双刃剑,英德联盟无疑是克制法俄的双赢局面。、

但是在统一了德意志地区之后,容克贵族们的领土欲望开始从陆地转向了海洋,威廉二世对大舰巨炮的疯狂痴迷以及德国在外海殖民地的要求。最终将英国逼向了对立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可以说是英德皇室这两个血亲之间龌龊的内战。虽然战争令英德两国都大伤元气。但是为了压制法俄,英国政府还是在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理之上,处处留情。但是随着纳粹党的崛起,英德两国再一次陷入了兵戎相见的境地。

不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第二世界大战之中英德两国并非没有转圜的余地。面对着虎视眈眈的苏联,英德两国的高层并非没有考虑过单独媾和。而英国皇室更是这一系列媾和活动中的幕后主导。身着德国空军上尉制服的纳粹德国二号人物—赫斯,选择了单枪匹马的驾机降落在苏格兰。当时的汉密尔顿公爵的一处府邸附近。他此行的目的是想通过汉米尔顿公爵向英国国王以及渴望和平的英国民众转达希特勒停战的愿望。其实赫斯带来的信息非常简明:英国和德国应该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苏联;英国可以保持它的帝国,前提是德国有权在欧洲大陆自由活动;英国必须归还德国在一战中失去的殖民地,并且同墨索里尼签订停战协议;丘吉尔必须辞职,因为希特勒不想与之共事。从后来的情况发展来看,这仍不失为英德两国最好的结局。

“希望我们不会再错过机会,面对21世纪的挑战英德两国应该携手面向未来。”随着最后底牌的掀开,所有的答案昭然若揭。在英国皇室在印度的行动之中“选帝候之会”将提供鼎力的支持。在孟买港外,面对着远出一艘快速下沉的货轮,数名蛙人浮出了水面,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竟然是赫赫有名的KSK战斗蛙人中队。

第六十四章:瓶中之蝎(完)

敬请期待下一章:俱卢野战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一)

4月初的印度西部省份—哈里亚纳邦,气温已经高达34度了,从西部的塔尔沙漠吹来的漫天风沙,令这片土地早已无处寻觅昔日的美丽。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相信在远古哈里亚纳曾是一片葱绿,密林蔽野的绿洲,因此才有“哈里阿兰若”的美誉。在印地语中“哈里”即绿色,而“阿兰若”即森林,合起来“哈里阿兰若”就是绿林密布的地区。这里肥沃的土壤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人,丰收的水稻、小麦、大麦、甘蔗和棉花令哈里亚纳成为了印度西部最为富庶的“地上天堂”。

但是近年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工业活动所造成的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已经令越来越多的良田变成荒芜。面积达  800  万公顷的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沙漠每年以

0.8  公里的速度向东边的哈里亚纳和旁遮普平原推进着,能见度不到500米的沙尘暴更是每年春季必然会出现在天际的噩梦。

“这样的鬼天气里巴基斯坦人应该不会发起攻击吧!”一条蜿蜒的防线将位于哈里亚纳邦西部的城市锡尔萨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坐在一周前才从新德里运来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的炮塔之内,刚刚从位于这座城市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被抽调到前线的学员兵卡兰正心情忐忑的迎接着自己的第一次实战。

作为一名印度高种姓家族的成员,卡兰在印度军队之中本有着一条不错的康庄大道。从12岁进入少年军校进行初级训练,随后被送入国防学院进行正规的军官培训。只要再在专业的学院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卡兰便可以在毕业之后直接被任命为少尉军官。而卡兰所就读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更是专业培训上尉至中校级指挥官与参谋官,只要一毕业卡兰即便不能成为营一级的军事主官,成为师、旅一级参谋人员却还是十拿九稳的。卡兰的一只脚几乎已经踏进了职业军官的美丽新世界。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祖国陷入了一场空前艰难的战争之中。和其他众多军事院校的学员一样,他们被迫中止学业奔赴战场。而等待着卡兰的也不是一份安全而稳定的指挥机关工作,而是成为一名与危险同行的坦克手。

作为一座位于塔尔沙漠沙漠的城市,锡尔萨虽然是印度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多条贯穿印度西部的重要铁路和公路干线,但是经济却空前的落后,除了少数在英国殖民时代建立起的手工织布行业之外,这里的居民别无所依。如果不是巴基斯坦陆军的入侵,很多来自印度腹地的士兵可能一生都不会来到这里。为了抵御巴基斯坦陆军对新德里的向心突击,印度陆军第15步兵师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完备的防御阵地。而为了对抗巴基斯坦陆军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一个在新德里重新组建的独立装甲旅被派来协同作战,而这个装甲旅所装备的主战坦克正是一直以来被印度陆军戏称为“白象”

(即“无用而累赘的东西”)。的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系列坦克。

而由于此前印度国产“阿琼”主战坦克迟迟得不到军方认可,而印度却不愿放弃装备国产坦克的努力。所以印度军方不得不选用T-72坦克的底盘和“阿琼”的炮塔组装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卡兰目前所驾驶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

“阿琼”系列坦克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国防工业的一个有些辛酸笑话,它的研制工作创造了世界陆军装备序列中一个恐怕无人能破的“神话”,早在1972年,携第三印巴战争大获全胜的余威,印度陆军便提出采购新型主战坦克以替换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胜利者”型坦克的要求,在当时看来这一要求虽然并不急迫,但却显然非常有前瞻性。在冷战正酣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陆军都在谋求着在武器质量上超越对方,后来叱咤风云的美国陆军的M1系列、德国国防军的“豹2”系列、英国陆军的“挑战者”系列、前苏联/俄罗斯陆军的T-80型等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