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55章

第55章



两人在观看其中一块时不慎将它打破,其中的细丝迅速渗入高僧体内。僧人立刻全身变化,并且举火自焚!智空和弟子幻了研究多年,也没有得到结果。他想让细丝爬入身体,然后向卫斯理讲解自己的体验。

卫斯理为了阻止他冒险,夺走奇石,并带它到美国研究。半路上,奇石被海关官员班纳带走。石头里的微型外星人渗出石体,控制了班纳的思想,让他带走石头潜逃。不过,到了最后关头,班纳还是控制回自己的身体,拼命逃到一个废矿井里,用瓦斯爆炸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微型侵略者。

罗马尼亚作家克罗马尔尼齐努创作了《诺伊霍夫协定》,也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诺伊霍夫出生在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平庸无奇,惟一有点特别的是他从不得病。三十多岁时,诺伊霍夫遇到一次车祸,腿骨骨折,送到医院后竟然自愈了。后来,他接连遇到白血病、误服毒药、抢匪枪击等事件,都在濒死前自动痊愈。

诺伊霍夫意识到自己有超级免疫能力,于是便去诈骗保险公司。他先买下保单,再让自己患上绝症,接着把保单以赔偿额的半价卖给保险公司。对方雇用的医生每次诊断,都认为他不会活过半年,于是纷纷中了圈套。

最后,诺伊霍夫竟然受雇于国家秘密机构,突破各种人类极限去盗窃情报。并且,他的体内能够产生全新病毒,杀死敌方人员。而且,诺伊霍夫并无政治观念,只是把他的神奇能力作为商品提供给敌对各国。

由于诺伊霍夫的能力越来越显得神秘,敌对各国终于答成协议。他们绑架了诺伊霍夫,把他囚禁在哥特兰岛的秘密基地进行研究。他们从他的身体机能上查不到任何问题,便令他患上种种病症,观察病体的自愈过程,结果也找不到答案。而诺伊霍夫自己也不知道那种超级免疫力来自何方。

最后,研究者决定杀死这个怪人,以免后患。就在这时,诺伊霍夫的胸口处长起大片皮疹,形成不断变化的文字图案,连在一起形成一句句话,警告人类不可杀死诺伊霍夫。原来,不知何方的外星人跨越时空,竟然进入诺伊霍夫体内。这是一次飞行事故。他们再也无法离开诺伊霍夫的身体。于是就用自己的技术,保护这个小宇宙般的身体永远健康。

外星人警告说,如果有人试图杀死他们的寄主,他们就制造超级病毒,毁灭人类。结果,人类和“诺伊霍夫人”达成协议:人类给作为人类一员的诺伊霍夫提供优裕的生活,保证不杀死他。而“诺伊霍夫人”也永远不离开他的身体。

相比之下,美国作家格鲁格贝尔创作的《血里的音乐》,则没有这么个大团圆的结局。单是这个名字就足够恐怖了。小说里,疯狂天才弗吉尔乌拉姆专门研究生物芯片。这种芯片利用细胞内部的DNA作为存贮器,功率之大,当今电脑都无法相比。他在吉尼特朗公司研究生物芯片时,脱离公司的研究计划,另辟蹊径,将细菌的核蛋白发展成计算机,并且使它的智慧程度不断提高。这种超微型生物计算机可以自我复制,它们的智慧也在不断提高。

吉尼特朗公司发现他私下里作危险的实验,就把他开除了。离开公司之前,弗吉尔进行了最后的疯狂实验:把自己的血液抽出来,将智力已经达到人类幼儿水平的无数个生物芯片输进去,再送到自己体内。

那些生物芯片在他的体内不断复制,慢慢熟悉他的身体,并且加以改造,以提高机体的效率。结果,弗吉尔体内生活着无数亿个和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芯片,它们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有分工,有领导,有组织。而且,这种微型生命的时间频率远远快于人类。几天之内,它们便在弗吉尔体内形成了几千种文明。它们又飞快地改造着他的身体,使之仅仅拥有人类的外形,而骨骼脏器等等都被彻底改造过了。

最后,生物芯片们透过“血脑屏障”,侵入并控制弗吉尔的意识。他们试图浸出弗吉尔的身体,侵入人类世界。知道前因后果的同事爱德华杀死了弗吉尔。但为时已晚,小生命们通过汗液进入爱德华体内,将他彻底改造,并进一步向人类世界进军。

令人叫绝的是,《诺伊霍夫协议》、《血里的音乐》和《雨花台石》分别创作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之手,他们在创作时,相互间似乎不可能有交流。但其中人体被微型智慧寄主改造的结果却如出一辙——寄主都被改造成百邪不侵之躯。在《雨花台石》里,高僧自焚时,身体表面遍布红白细丝,《血里的音乐》中,弗吉尔的身体表面则布满了高速公路般纵横交错的白线。《诺伊霍夫协议》里则是“皮疹文字”。

延着这个思路再往前走,迄今为止最疯狂的想像,莫过于德雷克斯勒的灰色粘质(greygoo)了。1986年,他在《造物引擎》一书中,设想了能够直接操作单个原子,进行加工组装的的纳米机器人。它们能利用任何材料,通过原子组装术制造任何产品:食物、服装、电器,总之,制造出人类需要的任何东西。今天的全部工业生产都将被改写。结果,这些纳米机器人失控,疯狂地自我复制,到处漫延,最终把整个地球变成一大团全由纳米机器人组成的“灰色粘质”!

在这里,微观和宏观的幻想最终结合在一起,多么富于辩证法的结果啊。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4)

第四章:未来时代

C四章简介

第一节:乌托邦式未来

第二节:悲观的未来

第三节:现实的未来

C四章简介

描写未来时代,恐怕是科幻作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除了科幻作品,还没有哪种文艺类型,可以让它的人物们在未来时代冒险。

其实,早期科幻作家对描写未来多有顾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时代背景放在当代。象凡尔纳,一生中绝大部分小说的背景都不超过其出版的年份,只是在晚年大胆了一把,创作了《公元的亚眠城》。

当然,科幻作家们很快就学会了直接描写未来。现在,将一部作品放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成千上万年后,已经司空见惯。在本章中,笔者介绍的,是专门描写某种未来的科幻作品,不包括那些仅以背景的方法描绘的未来。

最初,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是乌托邦式未来,完美无瑕。很快,悲观的未来就出现了。不过,这两种未来时代多有哲学和寓言色彩,大范围地扭曲现实,往往作者本人也不认不它们真会出现。所以,科幻小说大部分未来时代都是肯定比今天进步,然而也有许多问题的未来,可以叫作现实的未来。


第一节:乌托邦式未来

“乌托邦”曾经是寄托作者理想的地方。慢慢地,预言家们不再写并存于同时代的“不可知的地方”。地理大发现使得他们藏匿“乌托邦”的地方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发现了探险家们永远无法涉足的地方——未来。

1770年,一个名叫塞巴斯蒂恩默西埃的法国人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2440年》。成为最早的未来预言小说。在这本书中,奴隶制被废除了。死对头英国和法国成了同盟,巴黎已经按照科学的计划重建,所有的学校都不再教授已经死去的经典文字——希腊文和拉丁文。当然,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作坊里的秘密,所以书中关于科学的未来发展预想的并不多。

1888年,由贝拉米创作的名著《回顾》,成为“未来乌托邦”的颠峰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韦斯特由于催眠作用沉睡了一百多年,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醒来。而那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这部小说内容乏味,情节缓慢,充满面说教意味。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是改造世界的宣言书,发行了上百万册。在美国和欧洲,超过一百个团体受其影响成立起来,其中还组成了一个国家主义的政党。《回顾》在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12——1916、11、12)也发表了一篇关于未来的幻想小说——《铁蹄》。小说描写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大同的时代,发现了一份二十世纪美国工人运动领袖之妻的回忆录。记载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位叫埃弗哈特的工人领袖与“铁蹄”斗争的经历。一生倾向社会主义的杰克伦敦用这部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悲观的未来

到了二十世纪,科幻作家们开始描写悲观的未来时代。科幻小说界为世人贡献了三大反乌托邦作品:1920年,俄罗斯作家扎米亚京创作了《我们》,描写了一个千年后的世界,人们在完全机械化的环境下,过着机器般统一的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反叛者在公众集会上被气化掉。

第二部是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虚构了“福特纪元”七百年后的世界,那时,人类象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生活在虚幻的文明中。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1984》。是三大作品中最接近现实的一部。小说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成了西方社会中“独裁者”的代名词。《1984》的时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虚构了一个独裁政权统治下的“大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