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大佬都爱做投资 > 第17章 还是地产最靠谱(3)

第17章 还是地产最靠谱(3)

    地产好像已经变成不能久留之地,偏偏这个时候,以14万元借款起家,罪一^瓶瓶饮料积累财富的“饮料大佬”宗庆后,却准备“造房”,涉足商业地产。

    之前,宗庆后对房地产、上市之类的“快钱”并不感兴趣,在房地产最好的那几年,他也能抵御住诱惑,没有进行投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些年一直在坚持主业发展,所以也没搞其他行业。尽管人家有暴利,我也不眼红这些。”

    以前有暴利时,没眼红,现在没暴利,却开始眼红了,这种逻辑,应该没有人会相信。可是,他确实已经去河南商丘选址,而且就一个新生产基地项目和商丘市政府签署了投资协议。

    在商丘,他要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即ShoppingMall,包括购物、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在3年到5年内,他还要建100个这样的购物中心。

    这些购物中心建成之后,里面会不会卖娃哈哈?这好像应该是绝对的。在零售界,向来是渠道为王,宗庆后提出的“100个购物中心”,虽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是一旦建成之后,可以想象,他在流通领域中将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一直以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零售业都受到外商的控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最近数年来,外国超市进入中国并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凭借其“大块头”,经常欺压供货商,拖欠后者货款。

    建立购物中心等于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宗庆后既可以节省中间环节的成本,还可以获益更多。因为,同一件商品的利润,供货商远远没有销售商获利多。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正是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一般来说,产品第一次进超市,要收取开户费;在超市长期销售,要收取进场费;希望摆放在显要位置,要收取堆头费,过节还要过节费……这几项费用,就要掠去商品零售价的20%,甚至更高。除此之外,对每件商品,超市还要收取10%~15%的扣点。

    即便在大超市里,同样一件商品售价更高,其生产商也未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基本全被中间商所吞吃。与此同时,超市还经常借故延长账期,短则一个月,最长可能会达半年或一年。

    既挤占利润,又拖欠货款,导致供货商和超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断货风波”一触即发,康师傅、中粮集团和家乐福超市,卡夫和联华超市,就是最新鲜的例子。

    长期和经销商打交道,宗庆后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既然商务部发言人声称“进场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宗庆后觉得打不过,但能够躲得过,于是他组建自己的调研团队,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自己来做零售商。

    可是,在一二线发达城市,不仅市场被抢占得所剩无几,而且地价还高得吓人,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宗庆后,自然把目标锁定大超市忽略的三四线城市。先抢占县、乡镇市场,再去围攻大城市,之前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宗庆后信心十足,“100个购物中心”的目标应该不是梦。

    而宗庆后的自信,和一些三四线城市当地政府的热情态度,也有割不断的关系。宗庆后去郑州签订协议时,商丘政府特意把他请到商丘考察,并明确表示“将为娃哈哈集团在商丘的投资兴业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打造优良的环境”。

    房地产火热的2009年,土地是稀缺资源,地产商为一块地会打破头,手握土地的地方政府不用求人。现在,银根紧缩,地产项目也一再收缩,地产商们拿地不再积极,钱紧的地方政府需要用钱,开始转变脸色。任志强在微博表示,有些城市的官员开始请开发商吃饭了。

    对于宗庆后这位“大财主”,地方政府自然更是偏爱有加。而且,他们对宗庆后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娃哈哈就已经在河南新乡投资了一个生产基地,此后又在南阳投资了第二个生产基地。

    一回生两回熟,宗庆后在河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恰逢地方政府缺钱之际,可想而知,他这次在商丘拿地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

    早在几年之前,一些江浙民营企业家,在三四线城市政府招商引资迫切时,乘机以低价拿到了不少土地。等一年半载之后,地价上涨起来,又倒手卖掉,成就了一段商业“佳话”。

    在实业浸染多年的宗庆后,可能不会这样投机。但他选择了一个好时机进入地产业,不仅降低了拿地成本,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还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照顾,宗庆后这笔地产投资,做得够划算。

    谁能替你赚3.8个亿?

    大佬们再喜欢做投资,毕竟无法抹去身上的企业家色彩,和地地道道的“资本家”还是有着明显区别。

    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善于发现机会,果断将其抓住,然后再组织人力和财力,把这件事情的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推向市场等待检验,最后获得市场认可和回报。而一味做投资的“资本家”则不同,摆在他们面前的机会俯拾皆是,每位投资家每天要面对的融资者可能成千上万。

    此时,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抵挡诱惑,耐心等待机会,一直等到所有的沙子都被风吹走,留下的那颗金子掉落在脚下。然后,轻轻弯下腰来,把它捡走。当然,有时候,有些金子一开始没呈现金灿灿的面目,外面还裹着一层尘土,这时,就需要投资家有足够敏锐的眼睛和耐性来等待和验证。

    在20世纪的巨人大厦“断顿”后,史玉柱就变得谨慎起来。虽然后来加盟了云锋基金,但是要让他下决心投资一个项目,仍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人向他推荐项目,他坦白道:“在投资方面我是很胆小的。”

    在这个世界上,胆小、谨慎的男孩不在少数,不过,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时,或者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遭遇困难时,就会变成最勇敢,也是最有力量的人。

    史玉柱称自己很胆小,正如胆小的男孩一样,在看好的项目上,他也是相当胆大,敢于投入的。只不过,在对象的选择上,他有些苛刻。同时,由于过于投入,就注定不能太“花心”。在他看来,投资的项目越少越好,犯错误的机会也越少。

    要说巨人网络现在的规模,也算是大腕级别,与之差不多的企业频频做出投资举动,最短两三个月就会投资一个项目。可史玉柱偏偏不为所动,“我是3年投一个。我3年就认一个事,当然少犯错”。

    少犯错,意味着投资成功的比例较高。除了投资银行获利颇丰之外,史玉柱好像也没有太多能够摆上台面的投资,但也不表示没有,两条微博就暴露出他的“狐狸尾巴”。

    2011年7月8日,早上9点49分,也就是在A股开盘仅仅19分钟后,史玉柱用微博向大家直播了一则股市行情:“新华联今天复牌,现在涨幅406%。”

    自从微博走进千家万户后,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商界,无人不微博。史玉柱发微博,不意外,发的内容却让人意外。或许,他是为如今股市和楼市双双低迷时,能出现这样的牛股感到高兴。

    不过,为同一只股票,他不仅高兴了这一次。有一次,他还高兴得付出了点代价。2011年6月30日,即新华联发布上市公告的当天,史玉柱也发了一条微博,称喝醉酒后撞到办公室的玻璃墙,导致苹果手机的表面破损。

    史玉柱的兴奋不为别的,是因为新华联成功上市、股价暴涨的受益者中也有他。两年的投资,让他获得了近5倍的高回报。

    这粧投资要追溯到2009年7月,史玉柱用8000万元的真金白银,买到新华联置地3.39%的股份。与史玉柱一起投资的还有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他们两人的投资份额完全一样。

    当时,距离新华联置地宣布借壳ST圣方还有4个月。4个月后,ST圣方推出重组方案,史玉柱通过3.39%股权,顺利获得ST圣方(新华联)4360.7万股。

    ST圣方的前身是牡丹江石油化工厂,连续3年亏损后,在2006年被暂停上市。此后,圣方科技和首钢控股都曾经试图对其进行重组,可惜均未成功。而新华联置地是新华联集团最优质的资产,早在1992年初就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在14个城市拥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累计开发房地产项目数十个。

    新华联领军人傅军更是一位魅力型人物,人称“魅力湘商”。他早年弃政从商,一派“既懂政治又懂经济”的作风,不仅拥有独到的思维和眼光,身上还保持着湖南人执著的性格,除此之外,一直保持着对政治和政策的高度敏感。

    1990年10月28日,傅军怀揣着1000美元远赴马来西亚创业。先从贸易做起,不到一年时间,就把业务做到上亿元,获利数百万元。这第一桶金,为新华联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21年的时间,傅军把新华联打造成了一个涵盖化工、房地产、陶瓷、金融投资、酒业等多个产业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新华联借壳ST圣方也不是一锤就敲定的买卖,但秉持“许多谈判往往要经过十几次的反复较量才能达成协议”的理念,傅军不断尝试,终于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之所以得到中国证监会的首肯,除了新华联置地的实力以及傅军的执著之外,还与他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应该也不无关系。要知道,新华联置地的“春天”,恰恰出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冬天”。

    2010年3月3日,新华联置地重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有条件审核通过。1年后的2011年4月15日,重组方案获中国证监会核准。

    可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2月起,中国证监会没有放行过涉及房地产业务公司的上市申请,包括所有的重组和再融资申请。自2010年10月起,所有涉及房地产业务公司的上市再融资申请,都必须先在国土资源部进行合规性审核,然后在中国证监会进行发行审核。

    也就是说,自2010年2月起,除了新华联置地,没有任何其他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申请。以实力来论,新华联不是行业中最强的,傅军的个人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新华联置业的股东,尤其是卢志强、郑跃文,两人除了担任各自集团董事长之外,也都担任过其他重要职务,比如都曾任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职务,和傅军算是“同事”。

    傅军个人的影响力,加上背后站着的几位颇有人脉的大佬的支持,新华联置业冲出重重包围,成为借壳上市成功的一匹“黑马”,其实并不意外。

    新华联置业的成功上市,不仅解救了ST圣方背后苦等5年的股东,还让投资新华联置业的股东收益良多,比如史玉柱、卢志强等人。第一天开盘,新华联置业以10.52元收盘,与停牌之前的1.17元相比,上涨了799%;即使与2.27元的增发价相比,也上涨了363.44%。投资新华联两年,史玉柱和卢志强获得的浮盈近3.8亿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智慧者为伴,自己也不至于太愚蠢,投资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投资人拿着钱,在认真地甄别融资者,融资者也不是被动地等待挑选。融资者明白,投资人带来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其他一些附带要素,比如社会关系等。基于此,傅军选择了史玉柱、卢志强。

    而史玉柱之所以选择傅军,更是指向明确。傅军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智慧加在一起,产生的化学效应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再加上还有卢志强这样的大佬共同投资,史玉柱觉得很靠谱。

    在投资这件事上,史玉柱的确谨慎。不仅选人、选项目谨慎,在投资伙伴的选择上,也是精挑细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些他的投资心经,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不熟悉的行业不做,不踏入没有准备的河中;投资十个一亿的项目,不如投资一个十亿的项目;消费品行业的确是好行业,但是赚钱太辛苦(消费品行业的企业,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就不用去找他融资了);已上市公司未必就没有投资机会,未必会比未上市企业获利少,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还是对公司、对行业未来3~5年有最起码的了解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