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13章

第13章



公孙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差异的,所以主张“离坚白”。

        惠施曾做过15年的魏相,据说他很博学,经常与庄子辩论,庄子骂了他不少话,但他死后庄子又觉得很孤独,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和自己辩论了.惠施所要证明的是人应该“泛爱万物”。

        但人为什么要泛爱万物呢?惠施认为,那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齐一的(“合同异”)。惠施提出了十个命题,这十个命题都是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在理解惠施思想时,必须牢牢掌握这一点.惠施是如何论证他的基本观点的,由于其著作的佚失,我们无从得知,对他的十个命题略加分别,我们可以说,惠施的第一种证明是数学的证明:在常规眼光看来,大和小是肯定不一样的,但惠施反对这种说法.  他提出的十个命题中有两个命题证明了这一点:(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①.  所谓“大一”是大到在它外面再没有存在之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无限大.  无限大,大到外面再没有第二样东西,当然是“一”。

        “小一”是小到里面不再包含什么,不能再分出第二个东西来,这无疑也是“一”。

        “大一”与“小一”似乎有大、小之别,但既然都是一,那它

        ①②  《庄子.  天下篇》

--  79

        中国哲学初步37

        们又都相同而没有什么差别.(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②.无厚是一个平面,它不能积累成体.从体的观点看,它当然是极小的;但从面的角度看,它却可大至千里.  这说明,极大的和极小的也是同一的.  这个证明使人想起古希腊普罗塔戈拉对数的证明.  他说一个数既是多的又是少的.  例如这里有六个骰子,我们在旁边再放四个,这时我们会说六个多.但假如我们在旁边放十二个,我们就会说六个少.  虽然普罗塔戈拉论证的命题内容与惠施不同,但二者都从事物存在与规定的相对性来立论却是一致的.惠施的第二种证明是空间的证明.  惠施认为,空间的高低上下是没有区别的.  他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①这个观点是从特例来讨论问题的.人们通常都认为,天比地高,山比湖高.  但是在高原上的湖就可能比平原上的山要高,从地平线上看天,天似乎还在地的下面.  这表明高低上下没有严格的界线,高低上下是同一的.惠施的这一论辩是机智的,人们反驳不了就骂这是诡辩.惠施的第三种证明是性质的证明,“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②.  意思是说,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了,事物刚生下来就走向死亡了.  可见,中或斜、生或死都是没有差别的.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证明与前一个证明无论内容或方式都是一致的,但前者常常遭到诋毁而后者却得到高度赞扬,许多人都认为后一论题是辩证法思想的伟大曙光,但其实是惠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万物齐一的主张.惠施以上的命题争议较少,但以下命题就有些复杂,我

        ①②③  《庄子.  天下篇》

--  80

        47中国哲学初步

        们先看其中一个:“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③.意思是说,认为事物是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即认为事物有同又有异的,只能是一种较低级的同异观.  只有认为万物莫不相同或莫不相异的,才是一种对同异问题的最高见识.  惠施在这里把认为“万物毕异”的观点也加以首肯,令人有些奇怪,惠施这不是也赞成“分”

        、“别”了吗?我们认为,惠施这里的“万物毕异”其实也还是讲“同”

        ,那就是万物同于毕异,即万物在都相异的这点上是相同的.  可见,“万物毕同”才是惠施的思想的归旨.第六个命题是“南方无穷而有穷”

        ①.  南方是有穷的还是无穷的?这是战国时学者经常讨论的问题.  如《墨经》在讨论“兼爱”

        时就曾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南方是无穷的,而无穷是没有尽头的,那么如何能做到“兼爱”呢?其研究结果是:南方的地方是无穷的,但南方的人是有穷的,所以南方在地方上的无穷并不妨碍在对人方面做到“兼爱”。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惠施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明显了.  那就是,南方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有穷和无穷之间并没有任何确定的界线.  因此没有必要去划分它们.  这又是万物毕同的一个有力证据.第七个命题就是“今日适越而昔来”

        ②.  意思是说,今日来到越国,但昨天就到了,听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是惠施论证万物毕同的一个时间的依据.  唐朝人成玄英这样解释这一命题:用现在来观察过去,所以才有现在;以过去来

        ①②  《庄子.  天下篇》

--  81

        中国哲学初步57

        观察现在,所以才有过去.  假若没有现在,就没有过去;没有过去,又哪有现在?没有过去又没有现在,那么说今天来到越国而昨日就到了又有什么差错呢?这种解释应该说合于惠施本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万物根本不存在时间上的差别,现在和过去完全是同一的.第八个命题是误会最多的命题,“连环可解也”

        ①.许多解释者都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来予以解释:有人给齐威王后送来一个玉连环,问谁能解开这个连环,众大臣均苦无良策,王后就拿了锥子,把连环敲碎了,连环也就解了.  当然这也是一种解法,但这是一种笨的解法.  为什么不把不可解就认作为一种解法呢?认识到万物毕同的人决不会用敲的方法去求解.第九个命题是“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②.  这也是一个经常遭到误解的命题.  许多解释者引用《庄子.  则阳篇》所载的魏惠王说四方上下无穷和《史记》载邹衍认为在赤县神州之外还有九州大海等地理知识证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天地是无限的.  甚至有人还差点从中引伸出地圆且动的学说来.  但这种说法似根据不足.  我们认为,惠施的这一命题也是借思辨的方法立论的.  古人通常的观念都以为中原为天下之中央,燕之北在中原的北方,赵之南在中原的南方,二者是远离天下之中央的.  从常识看来,说远离天下中心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不是很荒谬吗?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在燕之北之北,越之南之南,不也可以说燕之

        ①②③  《庄子.  天下篇》

--  82

        67中国哲学初步

        北、越之南已是中央了!

        可见,中央、非中央也是相对的,天下的中心也可以是非中心,非中心也可以是中心.通过以上论证,惠施得出其最后结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③.  万物没有差别,这是“齐万物”

        ,与庄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万物不分差别,泛而爱之,这又吸收了墨子的兼爱思想.  所以有人说惠施近于墨家.很有意思的是,惠施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据说他主张偃兵,反对战争,这都是其泛爱万物思想的引伸.  他曾为魏惠王拟订法律,惠王和百姓都“善之”

        ,但却没有实行.  最令人惊异的是惠施在自己的主张没有实行的场合下也做了15年的魏相,他大概是以为行与不行,新法与旧法也都是一样的吧.但是,当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评价惠施的学说时,应当说还是颇有价值的.  惠施第一次证明了思辨所具有的无限的力量,它可以对那怕是“犬可以为羊”

        、“龟长于蛇”之类的命题作出论证.  对此,我们不能仅指控其主观诡辩就简单否定了它.  比如说,惠施学派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也不竭”那样的命题,也是基于同样的方法给出的.  这种命题人们虽永远不能付诸客观的验证(因为没有人能把无限分割完毕)

        ,但这种命题甚至在今天仍被认为是有深刻意义的,这里就体现出思辨的力量.

--  83

        中国哲学初步77

        白马非马:公孙龙对差异性的凸现

        《公孙龙子》是战国末年名家“辩者”公孙龙所著书.“白马非马”就是他提出的带有论辩性的著名命题.对“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何理解?

        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如果说白马非马等于说白马不是马,那是违反常识的,所以有些论著把这个命题贬为诡辩论.  但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非”是“异于”

        、“不等于”或“区别于”的意思,而不能作“不是”解.  按照这种理解,公孙龙这个命题,正是从概念的内涵上区分了“白马”与“马”

        ,这不仅强调了名应符实,而且涉及到特殊与一般的差异性,从而对我国辩证法理论作出一定贡献.究竟公孙龙这个命题是诡辩论还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