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14章

第14章



不能简单下结论,还要作具体分析.首先要看公孙龙提出的“离坚白”学说,因为这是他论证“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  所谓“离坚白”

        ,指的是对一块既坚又白的石头,公孙龙反对按一般人常识的见解称之为“坚白石”。理由是用眼睛看石时只有“白”的感觉而看不到“坚”

        ,同样用手摸石时只有“坚”的感觉而摸不到“白”

        ,所以,“坚”和“白”是相分离的,只有“坚石”

        、“白石”而没有“坚白石”

        ①.

        ①《公孙龙子.  坚白论》

--  84

        87中国哲学初步

        从客观事物来说,本来“坚”和“白”都同是一块具体石头的属性,离开具体事物就无所谓“白”和“坚”

        ,但公孙龙却将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并把“坚”和“白”说成是抽象存在的独立实体,这就必然得出一般可以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的结论.公孙龙就是用“离坚白”的观点来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的.  下面看他的论证:“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①

        这是说:“马”这个概念,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而“白”这个概念,则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白马”是颜色和形体结合的概念,和只表形体的“马”的概念有区别,所以说,白马并不等于马.  比如有人需要马,那么无论给黄马、黑马都可以;如果指定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有黄马、黑马都可以说有马,却不能说有白马.  因此,白马不等于马这个道理是最清楚不过的众所周知,马与白马,在马类中,“马”是共名,“白马”和其他各色的马是别名.  因“马”这一概念的外延比“白马”要广,所以白马是包括在马类之中,应该是属于马,这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可以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个别就是一

        ①《公孙龙子.  白马论》

--  85

        中国哲学初步97

        般“

        (列宁说)。

        既然个别都是一般,无个性即无共性,那么“白马”就该是“马”

        ,为什么公孙龙又说是“非马”呢?因为在公孙龙的哲学里,“白马”只是白色和马形两个概念的结合,而不是一匹具体的马;同样的“马”也只是作为一个马形的概念而存在,与各种各样具体的马是无关的;既然前者标识着白色与马形,后者只标识马形,当然前者“非”后者.  显然,公孙龙这里是撇开具体、实在的存在,完全用“离坚白”的观点来作出逻辑推理的.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的命题,这里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  从逻辑学的意义说,他是看到了主语和述语的外延和内涵都不完全相同,如“马”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包含“白马”在内所有的马,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  这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说有类属关系,但不是完全等同.  从内涵来说,“马”的概念只是马所共有的形,而“白马”则指马的形及规定的一种颜色,所以两者也有区别.  公孙龙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从逻辑上强调要明确区分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等不同概念,指出“白马”并不是完全等同于“马”

        ,这就揭露出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的矛盾,反映了客观辩证法的一个侧面,从而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公孙龙这个命题,只是强调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差别,却否认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统一.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在这里述语是必须和主语不同的.  百合花是

--  86

        08中国哲学初步

        一种植物,玫瑰花是红的,这里不论是在主语中或是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  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这是不言而喻的.“

        ①

        恩格斯这里阐明了客观辩证法的规律.  而公孙龙只看到“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外延和内涵并不相同,却不懂得这个不同是“必须”的,正反映出事物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一对立统一规律.  他提出“白马非马”

        ,在构成主述辞式的逻辑命题时,将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割裂开来,这种错误正是他的“离坚白”

        思想运用到逻辑学上的必然归结.公孙龙所以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是有他的现实用意的.  他宣扬一切皆离的观点,应用到名实论时就是“彼止于彼”

        、“此止于此”

        ②.  即认为甲即是甲而不能是乙,以求名与实相符.  但名与实怎样才能相符呢?办法是以名正实,即用“名”来规定“实”。这一点用于政治实践上,就是要求君臣各居其位,否则,臣与君争,就会昏暗不明,打乱正常秩序.  从名实关系看,“非正举者,名实无当”

        ,正常秩序一乱,君臣名分就实不符名了.在公孙龙看来,那就是“道丧”

        ——天下失道.  即造成那种混乱局面,也就无法纠正了.因此,公孙龙不满于名实不符的混乱情况.  他要借“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辩题来阐明他的观点,“欲推是辩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7—538页.②《公孙龙子.  名实论》

--  87


        中国哲学初步18

        正名实而化天下“。

        ①即借这一辩题把他的观点加以推广,从而教化社会上的人,达到纠正当时名实混乱的目的.以上说明,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并非好作概念游戏和好为口舌之争.  他曾对人自我表白说:“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②这样说来,公孙龙自以为他的论辩,与先王之道、仁义之行并不违背.  但是他的申辩并不都为社会所接受,如当时就有邹衍批评公孙尤“论白马非马之辩”

        ,是“害大道”

        ,“不能无害君子”。

        ③

        这里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公孙龙思想本身存在着矛盾.从他主观来说,并不反对用先王仁义那一套去纠正君臣之间名实散乱的现象.  但他所搞的“白马非马之辩”

        ,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反而酿成“激纷争言”

        ,③即引起更多的纷乱和争论,因而招致邹衍等人的反对.

        ①《公孙龙子.  迹府》②《庄子.  秋水》③③  《史记.  平原君列传》

--  88

        28中国哲学初步

        墨家

        墨翟(约公元前476年至前390年)

        ,生活于战国初年,墨家学派的创立者.  墨子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既提倡“非命”

        、推重“强力”

        ,又宣扬“天志”

        、鼓吹“明鬼”。但他的“三表法”却使他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墨子思想见于《墨子》一书中.  但今存《墨子》一书中《经》上下、《经说》上下与《大取》、《小取》等篇却为墨子后学所作.这些篇章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逻辑学与自然科学的光辉著作.

        三表法:最早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先秦时期,随着百家争鸣的纵深发展,各家都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事物的原则与方法.  孔孟儒家诉诸于人们的常识,企求借人的常规与习惯来执行他们的教化.老庄道家则强调认识的直觉性,要求人们“涤除玄览”

        ,用人的空灵之心去体验“真在”。但是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它们所

--  89

        中国哲学初步38

        触及的主要都是人—主体的心灵建构的问题.  真正面向外部世界,走“知物”的认识路线,并把对物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基本来源的,还是墨子.墨子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主要体现在其“三表法”中.  何谓“三表法”?墨子说:“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改,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①

        “三表”就是判断是非的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古者圣王之事有两种:一是指上古的历史事实.  墨子举出夏商时代的事实称,夏朝桀、商朝纣在位时就天下大乱.  但成汤治商、武王治周时则天下大治.  这一乱一治,世道和人民都没有改变.  这怎能说是有“天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