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几个灵魂 > 第41章

第41章





例如这个子人格是一位大眼睛的小女孩,10岁,系一条红领巾。最喜欢的事情是和人交往,最讨厌的事情是被老师批评。她很想把事情办好,很乖,听老师话,听家长话,爱笑。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听话的孩子的生活中心就是要“让别人喜欢”。和表演性人格的生活中心是一致的。因此,这个子人格的存在表明,这个来访者可能有表演性的人格倾向。

再看这个子人格: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戴着白帽子,穿蓝白相间的衣服。正在捉蝴蝶。她喜欢的事情是玩、幻想。这个儿童就与表演性无关了,因为她的关注点不在别人身上,而是在自己的玩和幻想上。

如何应对儿童呢?

儿童子人格给人以天真可爱的感觉,一个人保留一些儿童子人格是很好的,即使一个人年纪八九十岁,也不妨碍他留有一份童心。

不过,如果儿童子人格过多,或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人就会显得非常不成熟。身边的人也许会不喜欢,嫌这个人“装嫩”。

我们可以用想像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改变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想像中让这个“儿童”长大。我们可以劝说他长大,消除他对长大的恐惧,培养他的责任感,他就会长大。

子人格长大是比肉体的人长大容易的事情。他可能会在一个小时以内长大十几岁,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人。而我们也会戏剧性地看到,进来时的他像一个孩子,而出去的时候判若两人,像一个沉稳的大人。

第七节  令人恐怖的幻象——各种“鬼”

表演性人格是癔症的高发人群,癔症患者有可能想像出前面提到过的“魔鬼”,癔症幻想出的魔鬼样子和“标准样子”会有可能不同,比如可能是像一个猫大小差不多的黑色小兽;或者是像一些黑色的、火红色的绒线球。人们把魔鬼想像为这个样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学来的,而是本能的。不论一个人听没听说过魔鬼的传说,只要他有了相应的心理障碍,他就有可能想像出和传说中一样的魔鬼来。但是,我们必须一次再一次地说明,这并不能证明有魔鬼存在。这表明的是,人在想像中对“死亡本能”所赋予的形象会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人的想像有共同的规律,所以想像出来的形象很相似。

让我们看一看在400多年前的欧洲人对魔鬼的想像:“(魔鬼附体的)女孩不停地打嗝;终于她俯身把魔鬼吐了出来。它们是些像拳头大小、火一样红的绒团,只有一只猫是黑的……”(《女巫——撒旦的情人》,JeanMichelSallmann著,马振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2月,137页)

而邪教信徒说到的魔鬼,形象和400多年前的欧洲人的想像非常类似。我的来访者中所想像的魔鬼也有小球状或小猫大小的小兽,区别是欧洲女孩想像中有红色的,而我的来访者的想像中都是黑色的。

这说明,这种想像遵循着共同的心理学规律。400多年前的女孩和不久前的邪教信徒,在心理学家看来,都是癔症患者。癔症患者的想像就是这样的。

表演性人格或癔症患者心里的鬼,常见的还有张牙舞爪的恶鬼。

恶鬼的基本外形是龇着牙、张大嘴、瞪大眼睛,手伸出来像两只爪子,有时嘴里滴着血。衣服的颜色一般是黑色的,也有的时候,会带有火和血一样的鲜红的领子。

这些恶鬼是他们的愤怒情绪所化成。

恶鬼体现他们的愤怒情绪时,造成的效果就是所谓的“歇斯底里大发作”。在有人使他们不满的时候,他们会突然爆发出这样的大发作。发作时又哭又笑,大喊大叫,就像疯了一样。由于哭得很激烈,他们有时会哭得手脚发麻,甚至会昏厥过去。在“气疯了”的时候,他们也会摔东西、打人。

有的时候,他们的其他子人格可能会利用恶鬼这个形象,作为吓唬别人的工具。

和依赖性人格类似,表演性人格骨子里也是依赖于别人的。不同的是依赖性人格是被动的,而表演性人格是主动的。表演是他们主动控制别人的方法。所以他们的“恶鬼”,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自发的体现,还是他们表演的工具。他们会刻意强调这个鬼的可怕,行为上刻意表现自己的“疯狂”,潜意识中的目的是让别人害怕。

表演性人格吓唬别人时的鬼,可以是张牙舞爪做“恶鬼”状,也可以是阴森森的,一切以吓唬人有效为原则。癔症患者的潜意识可以模仿各种生理疾病,被称为“万能模仿者”。同样,癔症患者或其他表演性人格的人,他们的潜意识也可以扮演各种样子的鬼。他们的鬼样子最复杂多变,他们听说过什么样子的鬼,在电影小说中看到过什么样子的鬼,他们心中的“鬼”就有可能是什么样子。

在更为严重的时候,不需要我们用意象对话的方式来诱导,他们自己就会想像出“恶鬼”的形象,甚至出现“恶鬼”的幻觉,迷信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见鬼了”。当他们自我认同于心中的“恶鬼”子人格时,他们自称是鬼,用鬼的阴森森的声音说话,行动举止如同鬼,他们甚至有可能说出一个和这个鬼有关的故事。在农村,年轻的媳妇可能突然像已故的某个长辈一样说话,仿佛他们就是这个长辈的鬼魂附体。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这样的情况叫做“附体体验”。

如何应对恶鬼呢?

在来访者的“恶鬼”出现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一定要镇静,不要慌乱、不要紧张,如果你的情绪被扰乱了,就等于中计了。在本质上,恶鬼的目标是要你关心他和发泄自己的愤怒。你的紧张慌乱是对他的一种关心,也是让他发泄的机会。

你完全可以就那么看着他,让他发作去。在他“发疯”太厉害的时候,可以用坚定而平静的口气加一些心理暗示。他们对心理暗示是比较敏感的。或者,你也可以平静地揭穿他,“别闹了”。

你的镇静态度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示范,让这些情绪夸张的表演性人格的入学习如何平静自己。

在阴森森的鬼出现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一定不要恐惧。尽管他们善于表演,演鬼的时候可以营造出很可怕的气氛。我做心理咨询时,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她的“鬼”子人格一出现,她的表情就会大变,说话声音也大变,整个人比鬼片中的鬼还像鬼,而且自称是鬼。当时也是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她凄厉的声音回响着。这时的心理咨询师如果稍有害十白,她的症状就会变本加厉。可是我从容不迫,平静得像在街上看散步的人一样,用随便聊天的口气和“鬼”聊天。这样的话,“鬼”发现吓不到我,就自己消失了。

我们要强调,所谓表演,不是这个来访者有意识的表演,而是他的子人格在他无意识的情况下在表演。因此,不要说这个来访者在“装神弄鬼”,多数时候来访者也是无辜的,他没有“装神弄鬼”。

我们承认这个现象,有时候来访者的表现就像鬼附体。但是,心理咨询师不迷信,也不认为鬼是客观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我们能彻底地不迷信,我们才能面对“鬼”而不恐惧。某些号称不迷信的人,假如真的见到了同样的情景,我想他也许会比我害怕得多。不是因为他胆子小,而是因为他无知,他不知道面前的“鬼”样子是怎么一回事,他坚决不承认有鬼,恰恰是因为他心灵深处害怕真的有鬼,才用“不相信”壮自己的胆。

用爱与接纳的方式来对待“鬼”,也是很好的方法。

有一次我接待了一对恋人,女孩子性格稍有表演性特点,对男孩子过于依赖。男孩子有一点受不了她的依赖,于是稍有疏远。女孩子愤怒之下,“就像一个女魔头”。男朋友当然受不了“女魔头”,于是更加疏远,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告诉她的男朋友,不妨用爱做一些化解。有一个香港电影鬼片中,女主人公被鬼附体,变得非常可怕。而她的男朋友因为爱她,还是冲上去拥抱着她。这样坚持了一会儿,女主人公就恢复了正常。我对他说:“在她像一个女魔头的时候,如果你也能这样抱住她,她也会变回善良美丽的‘本相”’。

这样的想像,就是用“爱”化解“愤怒”。那个男孩子后来说,他们的关系后来改善了不少。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经常会想到这个电影中的情节,而他就可以用爱、拥抱和关心改善双方关系。

第八节  心灵中的不幸者——“丑陋者”

在哲学的范畴里美和丑是一对孪生姐妹,表演性人格中包含着最美的子人格,也包含着很丑陋的子人格。

美的子人格是他们的理想自我、自我追求,而丑陋的子人格是他们内心中自卑、焦虑情绪的化身。表演性的人格展示的是自己美好的一面,掩藏的是他们丑陋的一面。他们在内心深处越是自卑,就越要炫耀自己的美丽。

有一个来访者把他的一个子人格命名为“卡西莫多”,这是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个角色的名字,这个角色是一个非常丑陋但是心地善良的人。

以下两个子人格的主人性格有一点表演性,但是没有心理障碍。

母青蛙,名字叫“Lucy”。它是绿色的,丑。跳得高,跑得快。它喜欢一个很美丽的子人格海伦,不过海伦并不喜欢她。

毛毛虫,名字叫“Nick”。很小,棕色,很难看,极丑,极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