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隆美尔传 > 第15章

第15章



                                    下午4  点,隆美尔终于动身返回他在斯贝特拉新设的司令部,等待着他的是来自罗马的正式命令,委任他为“非洲军集团军群司令  ”,从而把在突尼斯的所有轴心国的部队都交他指挥。隆美尔郑重其事地接受了这一职务,但使他大为愤怒的是,凯塞林、阿尼姆以及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对他的新权力不尊重。罗马直接与阿尼姆和梅斯打交道,凯塞林亦是如此。隆美尔对这种混乱不堪的指挥体制颇为头痛。对英第8  集团军发起反攻是他的主张,但阿尼姆他们竟未与他商量便确定了进攻英第5  军的代号为“傻瓜”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以失败而告终,而且使他丧失了利用优势兵力出击的良机。但不管怎样,这段不合谐的插曲总算过去,于是,他忍着心脏病、神经痛和关节炎的折磨,专心致志的研究起出击蒙哥马利部队的计划。2  月28  日,他将所有参战将领请到瓦迪阿卡里特参加作战会议。他亮出了自己的腹案:一改惯用的“右肘弯击”的战术,决定以两面夹击的战术进攻梅德宁。两个师从海岸附近的北线出击,另外一个半师从南线穿插出山。最后经过大家讨论,隆美尔又采纳了梅塞的建议:把1  个师展开在道路上面,另一个放在杰贝尔特巴戈的后面,最后一个放在山地的那一面。与此同时,蒙哥马利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他在梅德宁附近集结了4  个师的兵力、400  辆坦克、350  门大炮和470  门反坦克炮,建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决心使这个战役成为“另一个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一场有助于此后发动攻势的防御战  。”3  月5  日凌晨,代号为“卡普里”的军事行动即梅德宁战役打响了。隆美尔透过弥漫的浓雾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炮火,却看不到装甲师开进的情况。上午8  时,浓雾散去时,隆美尔看到装甲师已推进到离梅德宁约15  英里的一座山脊上,后面跟着卡车运载的大队步兵。在山脊上遭到了蒙哥马利部署的500  门反坦克炮的猛烈轰击。这次进攻显然正中英军下怀,地下布满了地雷,而在西南方的正面也有一道火炮防御屏障。蒙哥马利似乎对这次军事行动的每一细节都了如指掌。下午5  点,隆美尔只好取消了这次进攻。隆美尔认为这又是意大利高级官员出卖了情报。这次失败后,他和阿尼姆、凯塞林等人经长时间会谈后绘制了一份双方力量对比图表。他在报告中着重指出,轴心国部队共34.6  万人,其中只有12  万作战部队,正守着一条长达740  公里的战线,面对的是人力强2  倍,坦克强6  倍(实际上盟军人力强4  倍,坦克强9  倍)的敌军。他主张将战线缩短到只掩护突尼斯到比塞大卡仅170  公里的弧线,并强调要确保这条弧线,每月补给汽油必须从2  月的4  万吨增至14  万吨。希特勒没有同意他这一估计,这使隆美尔惊恐万状。他决定马上接受治疗,一刻也不再耽误。3  月7日下午,他向他的将军们告别,可接替他的阿尼姆还没有赶来。阿尼姆回来后,恳求隆美尔利用他的影响以挽救两个装甲集团军的命运。他说  :“我们经不起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式的打击  。”  隆美尔向他保证  :“我将竭尽全力做到这一点  。”隆美尔离开突尼斯仅两个月,在盟军夹击下,1943  年5  月13  日被分割成几部分的德意部队被全部歼灭。25  万人被浮,其中德军占半数。灾难发生后,德军最高统帅部里的人纷纷谴责凯塞林、意大利人。隆美尔不在现场,他没有成为众矢之的。但他仍心如刀绞,坐卧不安,他为之全力奋战的北非最后竟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茫茫沙海留下多少德军将士的忠魂白骨,最后的结局却是第二个斯大林格勒。

        第十章  西线之战

        隆美尔从北非回来后,希特勒曾想把隆美尔任命为德军驻意总指挥,以对付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意大利投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任命始终未能变成现实。1943  年10  月便又被调离了意大利。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后。希特勒对怎样安排自己的宣传机器鼓吹出来的神秘元帅颇费思量。足智多谋的约德尔建议将隆美尔派往西线,这样,隆美尔便被派去检查和加强“大西洋壁垒”的海岸防御工事。12月1  日,隆美尔和他的参谋班子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战进行到1943  年末到1944  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巨大的经济潜力,日益发挥出明显的优势,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西线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苏美部队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意大利也退出了“轴心”同盟。德、日法西斯已经感到资源不足,兵力不济,转入防御阶段。隆美尔对德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早有认识。早在1943  年5  月至7  月底,他曾两次坦率地向希特勒指出:德国赢得胜利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但他仍然非常渴望去西线任职。在那里,他可以向英美部队进行复仇。自二战以来,隆美尔主要同英军作战,在突尼斯又与美军交手。离开北非后,他原以为在意大利可以向英美部队复仇,但希望变成了泡影。像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隆美尔也非常担心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成功。对地处中欧的德国来说,两线作战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这种地缘上的劣势始终困绕着历代德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七年战争中(1756  —1763)因两线作战差点使普鲁士亡了国,只是因俄国的彼得沙皇关键时刻退出反普同盟才使弗里德里希二世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俾斯麦在统一德国过程中,外交上纵横捭阖,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乃至多线作战,才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出现在中欧。一战中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是其惨败的重要原因。如今,第三帝国又一次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难题。隆美尔明白西线关系之重大,现在他肩负重担,可一试身手,当然满心欢喜。1943  年12  月18  日,隆美尔到了法国,这是他1940  年放弃斯普克师指挥权后第一次回到这里。但今非昔比,那时英军仓惶从敦刻尔克撤退,如今面临的是英美和苏联。两三千架轰炸机的空袭已成了家常便饭。数已百万计的盟军士兵正加紧训练,随时都有可能进攻。

        隆美尔在巴黎境外枫丹白露区的邦帕都尔夫人优雅的旅馆里下榻,与利比亚的沙漠和战时活动住屋相比,这里显然阔绰多了。但他并不喜欢这种舒适的住宅。

        第二天,他驱车前往巴黎,拜会西线德军总司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在1940  年法兰西之战时,伦斯德担任A  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仅是他手下一位师指挥官。隆美尔长时间没有见到伦斯德了。伦斯德已86  岁高龄,是德军中资历最深的军人。人们称他为“老人家”。此人虽效忠第三帝国,然而已是疾病缠身、风烛残年了。他两眼昏花,眼脸松垂,皮肤苍白,头上只有几根稀疏的毛发,每天10  点以前很少工作。午餐后,他简要地和隆美尔介绍了西线局势。末了他用英语说  :“在我看来,前景暗淡  。”伦斯德曾在几个月前向希特勒汇报了西线德军的状况,语气很悲观。希特勒便认为他不能担当此重任,才任命隆美尔视察西线的防御情况。这时,希特勒却并没有明确隆美尔与伦斯德之间的分工。隆美尔一行用两个星期首先巡视了丹麦一段海岸。接着视察了法国海岸的一段防线。他对所见所闻很震惊。希特勒一直大肆宣扬的“大西洋壁垒  ”,根本不是不可逾越的工事,而是戈培尔吹嘘宣传的产物。从1940  年起,留守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师很少在每个师防守的几乎100  公里宽的沿岸地段构筑工事。此外,一些师被调往其他战区,一些师被疲惫不堪的师所替代。隆美尔清楚地记得英军在北非两个星期就布设了100  万颗地雷,可在法国,德军用3  年时间仅埋下170  万颗地雷,每月平均才埋4万颗。隆美尔对此大为不满。隆美尔一开始就认为,敌人最可能进攻的海岸线是从比利时到法国索姆河的地段。此地隔加莱海峡与英国相望,港口优良,海上距离短,自加莱海峡向后延伸便是法国东北部、比利时南部和德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12  月20  日他驱车来到这里,驻守此处的是第15  集团军。集团军司令汉斯·冯·撒尔穆斯曾在苏德战场作战,是位冷酷无情的指挥官。他们一同巡视了这一防区。这里有希特勒的秘密武器,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望着这些昂首挺立的大家伙,隆美尔不由得深感吃惊。隆美尔指出,防御部队必须集中到紧靠海岸的地区。后备部队可以随时前调投入反攻。一旦英军在陆地上获得据点,就不可能将他们赶下海去。他十分熟悉英美部队的战术,对敌人在未来登陆作战战术早已心中有数。12  月27  日,隆美尔将他的防御设想概括地告诉了冯·伦斯德元帅。伦斯德同意隆美尔在滩头把敌人赶下海去,但他不同意把装甲师调到海岸的上端。

        他主张将装甲部队配置在后方机动地域,战役打响后待判明敌人主攻方向时再将其迅速投入主要地段。这个看似细节的问题后来演变成一场尖锐的争论。为了解决他们的分歧,希特勒于1944  年1  月1  日决定,隆美尔指挥的B  集团军群负责荷兰到法国西海岸中部卢瓦河之间的海岸防御。1944  年1  月2  日到5  日,隆美尔视察了荷兰和比利时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