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明末风流逐鹿记 > 第51章

第51章



                                    

        第九条,  携僧入城。袁崇焕兵临城下,却带着喇嘛和尚,并且要求进入紫禁城内,还妄想和后金兵求和休战,死罪!

        最后袁崇焕自己也无话可说,小皇帝一看这个家伙居然做了这么多坏事,于是也脱手不管,但是小皇帝对这个说大话的家伙还有点怜悯,内阁说袁崇焕罪大恶极,形同谋反,要株连九族,小皇帝说算了,一人做事一人当,结果就放了他的儿子,可惜最后投了满清,当了汉奸,后代居然一直做到了黑龙江将军!

        (注:关于袁崇焕这个人,历史上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说他是大大的奸佞,勾结后金,纵敌入关,劫掠京畿,罪大恶极;另外一种则恰恰相反,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理由是《清高宗实录》中的有关记载,“袁崇焕督师蓟州,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但就我个人认为弘历的说法不可信,毕竟是敌朝平反,况且袁的后代居然做到了清朝的黑龙江大将军,更加可疑,就我个人,还是认可前一种看法。)

        第十八章  谁去当经略?

        张善羽和陈继盛的军队围攻赫图阿拉的时候,袁崇焕被天启皇帝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赴任山海关,熊廷弼此时已经从山海关回来了,看到袁崇焕,问道:“操何策而往?”

        袁书生说:“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矣!”

        熊廷弼听了很高兴,因为他很久没发现这么勇敢(好惊人之语)的人了,熊经略本来是想亲自去推荐他的,后来一看不行,自己是待罪之身(广宁大败,天启还没找他算账),于是找到一个姓侯的御史,让他推荐袁书生。

        侯御史是熊的好朋友,一听说有这事,好办,好办,于是第二天就把袁书生的事情跟天启皇帝说了。天启皇帝也很惊讶:“辽事不是无人吗,那好,先给他一个按察司当当,让阁老带带他,历练历练。”

        于是主事成了按察司,袁书生很高兴,于是正式出境赴辽东。

        袁书生能考上进士,肚子里运自然也有点墨水,今天这么好心情,怎么能不写诗呢,于是袁书生大笑道:“来人,给本按察司拿墨水和纸笔来,本按察司要赋诗!”

        仆人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袁书生,但还是把笔墨纸砚拿来了。

        于是袁书生诗兴大发,挥笔写道:

        五载离家别路悠

        送君寒浸宝刀头

        预知肺腑同生死

        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本为封侯

        故园亲人如想问

        愧我边尘尚未收

        好了,八言律诗写完了,袁书生仔细一看,嗯,这个“横戈原本为封侯”好像太露了点,怎么办呢,得改一改,那就改成“横戈原不为封侯”吧,于是袁书生大笔一挥,把个“本”字硬是改成了“不”,好了,大功告成,袁书生在诗尾留下自己的名字,将这首诗送给了辽东经略熊廷弼,后来被熊保存了下来,于是今天我们就看到了这首似是而非的诗歌。

        好了,诗也写了,人也送了,该上路了,于是袁书生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这时候辽东经略熊廷弼已经被天启皇帝革职查办,赋闲在家呢,但熊廷弼不当辽东经略,谁可以当辽东经略呢,天启皇帝为辽事可是伤心得连木匠活都没兴趣做了,对了,祖父万历皇帝死的时候,不是说我大明的武将还有一个叫张善羽的吗,此人据说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辽事非他莫属(天启皇帝不仅仅喜爱做木匠活,信任太监魏忠贤,还很敬畏神佛,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于是天启皇帝叫来魏公公,说要让张善羽督师辽事。

        魏公公刚收了张善羽连夜从东江送来的五千两白银,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想当辽东经略,魏忠贤收了银子,当然要替买主说话,可是这个理由又不能有损张都督的形象,这该怎么说呢?

        正当魏公公记得抓耳挠腮之季,天启皇帝也等得不耐烦了:“魏公公,我看这个张善羽总督辽事肯定无碍,忠贤,你看是不是呀?”

        魏公公一心想注意去了,下意识的道:“是,啊,不是,啊,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天启皇帝给搞糊涂了:“到底是不是呀?”

        魏公公冷汗直冒,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法子:“圣上呀,这张都督正在前线和鞑子打仗呢!就是想回来,那也脱不了身呀!何况,张都督的根基在东江啊,辽西将门向来不服外人,张都督督师辽事,怕是有心无力呀!”

        天启皇帝一听:“嗯,忠贤你说得有道理……”天启皇帝直点头,“那,辽东经略,到底让谁来做呢?”

        魏忠贤心想:上次去了个王化贞,结果搞得辽西乌烟瘴气,这次我可不说话,让内阁去选,反正内阁也是我的人,但出了事情皇帝绝对不会找我,有他们扛着呢,反正只要鞑子不打倒北京来咱家就垮不了。

        于是魏忠贤道:“圣上呀,这事情老奴说了可不算,得问内阁。”

        于是天启皇帝去问内阁。

        内阁的几个官员,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去清理辽东那个烂摊子,努尔哈赤虽然去打张善羽去了,但广宁也被他儿子皇太极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去了守哪里?难道在山海关,那也太不像话了吧!

        最后推来退去,兵部尚书张鹤鸣来的时候贪杯多喝了几杯酒,咦,好像自己是兵部尚书呢,那我去吧,于是张大人头脑一热:“都别吵了,看看你们,搞得像个菜市场是的,一个个哪像我大明的政府官员,不就是去辽东吗,搞得和个奔丧是的,我是兵部尚书,我去。”

        众人才送了一口气,总算有人肯去了,于是一哄而散。

        第二天,天启皇帝任命张鹤鸣为辽东经略,张大人昨天晚上去内阁议事的时候多喝了几杯酒,头有点晕乎乎的,早上一起来,任命他为辽东经略的文书就来了,张尚书下了一跳,去辽东呢,这不是头往南墙上撞吗,不去,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天启皇帝一听大怒,一气之下将张尚书踢回了老家,让他种田去了,张尚书二话不说,连忙将兵部尚书的官袍脱了,带着几个仆人,逃也似的出了京城,刚一出京城的大门,张鹤鸣就感叹道:“北京城外的空气,真新鲜呀!与其去辽东等死,还不如回家种田呢!”于是张鹤鸣高高兴兴,载歌载舞的回家养老去了。

        天启皇帝一脚把张鹤鸣踢回了老家,这才想起来,好像辽东经略,还没有人来做呢,不管了,明天一定要选出来,不然的话,朕就留你们在皇宫内扫地,一辈子也别想出京城。

        于是又找到魏公公商量注意,魏公公想了半天,迷迷糊糊的道:“圣上,内阁的王在晋,好像可以吧!”
        “那好吧,就让王在去晋吧!”

        当天晚上,王大人在自己府宅里嚎啕痛苦:“天啦,为什么是我呀!魏忠贤,你不能因为我送你仪金少了点就让我去辽东送死呀!太不厚道了,这还让不让人活呀!”

        第十九章  弹劾无效

        王在晋迫不得已,天启皇帝擢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经略辽东、蓟州、天津、登、莱军务,在此之前,王在晋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给内阁递了一份折子,说自己才疏学浅,督师辽东事关重大,请求辞职等等,结果内阁看都没看就把王在晋的折子驳回,王在晋无可奈何,只好走马上任,到山海关就职。

        天启皇帝刚把王在晋送走,就收到了左都督挂将军印、平辽总兵、太子太保、先帝御赐尚方宝剑的张善羽的八百里加急文书,天启皇帝拆开一看,原来是说奴酋努尔哈赤驰援赫图阿拉,张善羽感到手上兵不足,要求朝廷增兵,在背后牵制努尔哈赤等等。

        天启皇帝愣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于是看了之后又问魏忠贤怎么办。魏公公抓耳挠腮的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点子,最后天启皇帝说:“万岁爷呀,广宁大败,边疆战士闻奴至而丧胆,老奴也不知道让哪位将军去好啊!”

        天启皇帝又招来内阁,众大臣众说纷纭,议论纷纷,商谈了好几个晚上,最后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说推荐袁崇焕去增援,天启皇帝答允了。

        袁书生现在在干什么呢,他在和新上任的王在晋在争论呢。王在晋王经略要求在山海关外面八里处再筑造一座重城,防御后金,但袁书生说这怎么行呢,提出在山海关外二百里出修筑一所重城。

        山海关外二百里是什么地方火呢,是现在的兴城,当时的宁远,兵备袁崇焕说在那里筑城可以护卫严关,屏障关内,捍卫京师,积蓄力量,以图大举。

        但是辽东经略王在晋坚决不同意,于是两个人就争论起来了。“好惊人之语”的袁书生虽然官职虽然不大,但胆子可大得不得了,王在晋也拿他没办法,毕竟是新来的官吗,辽西军门也不听他指挥,袁书生倒是和辽西军门很熟悉,关系处理得也很不错。

        正争论得不亦乐呼的时候,天启皇帝的圣旨来了,大家手忙脚乱的跪下,焚香备按,迎接圣旨,等到太监把圣旨读完之后,大家脸都吓白了,但袁书生就是厉害,面不红,耳不赤,泰然接旨。

        王在晋心里乐乎:好你个袁崇焕,还敢跟本经略争,现在好了吧,去辽东送死去吧,本经略就不奉陪了。

        袁书生也不着急,点了五千兵,便匆匆忙忙的出了山海关。

        五天后,东江的张善羽又发来加急文书,问朝廷怎么还不出兵,天启皇帝说出了,一问袁书生,袁书生回答说,俺家正准备渡大凌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