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也还基于同西藏人民久远的宗教和文化联系所造成的亲密感情。这是本能的反应”。尼赫鲁说是同情西藏人,实际上是同情农奴主。很显然,其目的是要西藏停滞不前,永远保留封建农奴制度,置于印度势力之下,这才是印度尼赫鲁政府本能的反应。不仅如此,印度政府继续收容逃往印度的叛乱分子,并将其中的青壮年进行一定训练后,发给枪支弹药,然后编成印藏边境特种部队,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对西藏进行策反、渗透和破坏。印度政府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严重伤害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感情,使两国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

            印度当局则企图通过培植达赖集团,收容逃往印度的叛乱分子,对中国施加压力,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达赖喇嘛作为宗教领袖,在西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印度当局拉拢达赖,培植达赖集团,就是想树起达赖这面旗子,与中国中央政府抗衡,为实现“缓冲国”铺平道路。对于印度当局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密切关注,并从中印友好的大局出发,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只是在印度当局不断用冷战和政治压力来胁迫中国时,中国政府迫不得已,才在适当场合说明中印争端的实质。周恩来总理于5月6日会见苏联、朝鲜、蒙古、罗马尼亚、越南等11个国家的访华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就西藏问题和中印关系作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印度“希望西藏长期保持落后状态,成为中印间的缓冲国。这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也是中印间争论的中心”③。因此,印度就干涉中国内政和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了反对中国中央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改革的奇怪现象。西藏的武装叛乱,在国内是由西藏叛乱集团、在国际上是由印度一部分资产阶级挑起来的。由于西藏的改革,前途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西藏人民的一大喜事。当然对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则是一个悲剧,他们幻想的“缓冲国”破灭了。这样,印度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首先是大资产阶级就和我们对立起来了。“我们同印度广大人民并无冲突。中印两国人民过去友好相处,今后还会友好相处。”④但是,我们要把“西藏问题向全世界人民说清楚,把反动阴谋揭穿,把印度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干涉者的真面目揭露出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过去所不清楚的事和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⑤。1959年4月26日,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杜德,就中印关系交给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一份谈话稿。谈话稿对印度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印友谊的言行进行辩解,并把中印关系中业已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5月16日,潘自力把中国外交部对杜德谈话稿的答复稿交给杜德。答复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中国对中印关系的根本态度:杜德先生把中印关系最近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是中国政府完全不能同意的。印度政府的负责人指责中国政府以及隆重欢迎达赖喇嘛等言行,不管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上都无疑地起了鼓励西藏叛乱分子的作用。“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一千多年来是如此,今后一千年一万年,我们相信也将是如此。”“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的一切国家。”“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西藏叛乱的平定和进行民主改革,丝毫不会威胁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三个月,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值不得我们两国广大人民和政府当局为此而大惊小怪。”“印度朋友们,你们的心意如何呢?你们会同意我们的这种想法吗?关于中国主要注意力只能放在中国的东方,而不能也没有必要放在中国的西南方这样一个观点”,“朋友们,照我们看,你们也是不能有两条战线的,是不是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双方的会合点就是在这里。”⑥

            答复稿开诚布公,交根交底,可谓“中国把自己全部的牌都摊开在桌上,力图解除印度政府的顾虑。”然而,“一个星期之后,中国大使被叫到印度外交部来听取一项愤怒的答复。”⑦印度政府在背离中印友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①《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第67页。

            ②转引自《解放军报》1959年4月10日。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268~269页。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76页。

            ⑤《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74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68~272页。

            ⑦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三联书店出版,第162页。

            七.中国边防部队在平叛的同时逐步进驻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实际控制线的形成

            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以前,西藏实际上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西藏和平解放后,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以及驻藏解放军力量有限,也只是重点设防。1959年3月,人民解放军在迅速平息拉萨市区的叛乱后,即向盘踞在山南地区的叛乱武装发起进剿,并全面进驻边防、改变过去有边无防的状况。

            山南地区是西藏反动上层长期经营的老巢,是叛乱武装的所谓根据地,该地区位于拉萨东南,西南与不丹接壤,有24条道路通往“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西藏门隅地区,物产丰富,是西藏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印度军队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占的扯冬、兼则马尼、朗久等地,就属于山南地区管辖。西藏叛乱武装企图凭借雅鲁藏布江之险,背靠印度,借助印度的陆路支援、空中接济和山南地区丰富的人力、物力,长期与人民解放军周旋。

            1959年4月4日,人民解放军以4个团另两个营的兵力,分东、西、中3路渡过雅鲁藏布江,向山南地区开进。4月8日,兵分5路围歼山南地区叛乱武装。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平叛部队一部已进至错那宗平山口和卡达地区。经过10多天的艰苦作战,平叛部队先后攻占了雅鲁藏布江以南、江孜以东、则拉宗以西的30多个宗、溪(相当于宗的独立庄园)的广大地区,歼灭了盘踞在各地的大部叛乱武装。

            在人民解放军平叛部队的打击下,叛乱武装迅速向“麦克马洪线”方向逃窜。西藏军区即令平叛部队迅速向“麦克马洪线”附近地区压缩,控制通往印度控制区的各路口,逐沟、逐山地展开搜剿。4月17日,步兵第四○一团和第一五五团到达隆子后,第一五五团一部进至觉拉,23日第一五五团主力进抵“麦克马洪线”附近的勒及其以北地区。步兵第四○二团于4月17日抵达错那后,即令1个连向品多进击,为防止叛乱武装沿中不(丹)边境逃往不丹境内,该团主力沿生格、蛇向拉康方向发展,26日进至拉康,29日一部进至龙东。步兵第一五九团到达仲生后,兼程疾进,于4月18日抵达三安曲林、加玉等地,在追击叛乱武装过程中,一部进抵绕让,22日奉命进到楮许。为了割断其他地区的叛乱武装通过山南地区与外国的联系,防止外逃叛乱武装回窜,各平叛部队迅速进驻山南边防要地,封锁边境,控制靠近中印边境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中不(丹)边界各要点。

            随着边境地区平叛作战的节节胜利,4月23日,中央军委对平叛作战及当时的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中央军委指出:在军事上应迅速封锁边境,控制靠近中印未定界和中不边界各要点及通往境外的交通要道、隘口等,并构筑工事,以利巩固,严防叛乱武装越境和回窜。

            人民解放军平叛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进驻中不边境和中印边境东段边防要地。在平叛作战中,由于平叛部队考虑到中印边界尚未正式划定的情况,进剿叛乱武装时,始终谨慎行事。对于企图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逃往印度控制区的叛乱分子,宁可放跑,也不越过“麦克马洪线”,力争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8000名叛乱武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过“麦克马洪线”逃往印度控制区和不丹境内的。为了防止逃往印占区和不丹境内的叛乱武装,在国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伺机回窜,平叛部队进驻边防要地后,在加强边防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广泛发动群众和建立人民政权上,以摧毁西藏反动势力的社会基础。

            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经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的努力,很快推翻了压迫西藏人民的旧政权,消灭了旧政权赖以生存的反动武装力量,建立了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进一步巩固了边防。至此,山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所有边境要点,全部在人民解放军的控制之下。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平叛作战中坚持不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利边境地区的稳定,因此这条在平叛作战形成的实际控制线就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