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由于中方采取了这样一种谅解和让步的态度,双方对东段边界商谈用的时间比较少。关于西段,中方要求印方对这个地区采取同中方在东段地区所采取的同样态度,即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同意从事谈判,并且不越过中国地图上所标出的中国行政管辖线。但印方不同意。由于印方坚持在这个地区的领土要求,双方争议较大,商谈用的时间也最多。

            印方坚持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要求,就使互谅互让原则只对中方起作用,某些分水岭等地理原则只能在东段而不能在西段适用,中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民族感情得不到照顾,双方的现存分歧难以取得结果。4月25日,两国总理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公报;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总理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于4月25日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6个共同点或者接近点:一、双方边界存在着争议。二、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各自行政管辖所及的实际控制线。三、在确定两国边界时,某些地理原则,如分水岭、水谷、山口等应该同样适用于边界各段。四、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应该照顾到两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民族感情。五、在两国边界问题经过商谈得到解决之前,双方应该各守实际控制线,不提出领土要求作为先决条件,但可以进行个别调整。六、为了保证边界安宁、便于商谈的进行,双方在边界各段应该继续停止巡逻③。这6点对中印双方都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周恩来总理建议把这些共同点肯定下来,以便两国政府继续商谈。但印方仍然拒绝了中方的这一建议。

            4月26日,周恩来一行由新德里前往加德满都对尼泊尔进行友好访问。飞机起飞不久,尼赫鲁就在机场当着新闻记者攻击中国。尼赫鲁说:周恩来“来到这里是因为发生了重要的事情,这个重要的事情照我们的说法,就是说中国人进入了我国领土……我们认为这就是侵略”④。从机场一出来,尼赫鲁就直奔印度人民院,报告谈判的经过。尼赫鲁说,中印边界“当然存在着争议”。尼赫鲁的意思是说,中印边界本来不存在争议,只是中国坚持其领土要求,才形成了所谓的争端。在谈到实际控制线问题时,尼赫鲁说“这是显然的事,我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哪里。”其含意是,当有关边境现状的事实本身还存在争议的时候,维持边境现状是没有意义的。由此也就引出了双方能否在边界各段继续停止巡逻的问题。对此,尼赫鲁回答:“这不是我所同意的。”其实,印方拒绝就西段巡逻问题达成协议,目的在于使印军可以自由地向中国阿克赛钦地区推进。

            中印边界是否正式划定过?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由于尼赫鲁在这一问题上不顾历史事实,顽固坚持中印边界已经正式划定的错误立场,致使双方在其他具体问题上都难以取得任何协议。从这一立场出发,尼赫鲁对待中印边界的逻辑是,边界问题不容谈判,他说边界线在哪里就在那里,否则就是侵略,在这一逻辑之下,尼赫鲁政府不仅把东、中段争议地区据为己有,还企图将阿克赛钦地区纳入印度版图,并且不惜以武力来支持这种要求。

            周恩来总理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真诚愿望赴新德里的。然而,尼赫鲁政府所表现出的蛮横无理的态度,却使中国政府既遗憾又失望。4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加德满都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尼赫鲁总理26日在议会上的讲话对中国不很友好。我25日晚上,在德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对印度是很友好的。尼赫鲁总理怎样对待我们呢?他当面不说,可是,我们一走,就攻击中国政府侵略。这不是对待客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我们非常痛心,特别是尼赫鲁总理是我们所尊敬的。”陈毅副总理插话:“我要提醒你们注意。中国是个受损害的国家,我要特别强调说,中国是一个受损害的国家。”⑤

            根据两国总理协议,中印双方官员在1960年6至12月进行了会晤,各自提出了关于中印问题的报告,但无结果。由于尼赫鲁政府坚持扩张主义立场;使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陷入僵局。

            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两国人民又有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因此,50年代两国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了友好的关系。但是,尼赫鲁政府具有两面性,“在表示中印友好的同时,又全面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和侵略遗产,并企图以此强加于中国政府。为此,尼赫鲁政府先是阻挠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继则派军队抢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等中国大片领土,并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麦克马洪线”以南和阿克赛钦等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使中印边界全面形成争议。尼赫鲁政府的所作所为,使中印关系从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中印关系的实质是西藏问题。尼赫鲁害怕西藏改革,希望中国西藏长期保持落后状态,使之成为中印间的“缓冲国”。为此,尼赫鲁政府不惜以干涉中国内政,怂恿支持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来实现这种愿望。平叛改革的胜利,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尼赫鲁政府遂向中国提出全面领土要求,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从而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由于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双方应该考虑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互谅互让的态度,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来求得两国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以前,双方应该维持边界现状,不以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现状;对于一部分争执,还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临时性协议。尼赫鲁政府则不顾历史事实,一口咬定中印边界早已正式划定,采取边界问题不容谈判的态度,并且任意改变边界现状,甚至不惜以武力来支持其领土要求。由于尼赫鲁政府坚持扩张主义立场,从而使中印边界问题无法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而陷入僵局。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七集,第6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七集,第8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七集,第83页。

            ④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265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七集,第102页。

            第三章  印度军队奉行“前进政策”,中国边防部队开展反“蚕食”斗争

            第一节  60年代初的形势和印度对华政策

            一.60年代初的形势对印度对华政策的影响

            1960年中印边界问题谈判后,中国一以贯之地主张维持边境现状和中印友好,决不诉诸武力,印度则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武力改变边境现状,妄图实现其领土要求,同时借边界问题掀起反华活动,恶化中印关系。尼赫鲁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立场,除了坚持扩张主义政策、实现其所谓的印度安全战略以外,还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乃至对中国形势的错误判断。

            60年代初,中国西藏地区平叛、改革的伟大胜利,使尼赫鲁政府恼羞成怒。它不甘心其在西藏的失败。尼赫鲁政府不仅公开支持、容留西藏叛乱分子,鼓吹要实现“西藏人自治愿望”,企图让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出西藏,而且调整对华政策,由主要依靠和策动西藏上层反动分子进行所谓独立的分裂活动,而转向公开使用武力企图蚕食侵占中国领土。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和苏联出于对华战略的需要,也利用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支持尼赫鲁政府,于是印度朝野乘机掀起了反华浪潮。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和行动。中印边界争端发生后,美国乘机拉拢印度,企图扩大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同时使印度的军事行动与其在中国东南沿海支持蒋介石窜犯大陆的行动遥相呼应,给中国造成全面紧张。为此,美国怂恿印度强化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支持其掀起反华运动。1959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同尼赫鲁重点讨论了印中关系问题,并向尼赫鲁许诺,印度万一同共产党中国发生战争,“可以指望美国援助印度,即使两国并没有订立军事同盟”。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对印度反华更加热心,认为“支持印度完全符合我们美国的利益”。1961年11月,尼赫鲁访美期间,肯尼迪与其谈话说:“美国在全球负起遏阻共产主义之任务,已越来越感精疲力尽,故希望印度能在东南亚地区,负起更大甚至主要之地位。”“希望尼赫鲁助美一臂之力。”并认为印度“是在亚洲和非洲可能挡住共产党人的关键。”美国告诉印度,“如果印度政府的确预料到在明年夏天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中有可能要求外国援助的话,那么完全有理由早日提出要求”;“如果接到要求的话,肯尼迪政府准备并且愿意根据优惠条件为印度提供抵御中国所需要的军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