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至此,战斗胜利结束。战后据印俘反映:战斗中第六十二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被击毙,经查无误后,予以妥善埋葬并立墓标。此次战斗,第二连善于根据印军皮鞋印及烟盒判明其南逃道路,在搜索前进战斗中,机智灵活,打敌措手不及,将其全部歼灭。约两小时战斗,全歼印军辛格准将以下58人(毙33,伤俘2,生俘23),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39支、步谈机1部。第二连轻伤1人。战后,第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第六班,击毙辛格战绩显著,战后荣记一等功;战士曹一攀,赤手空拳夺机枪,事迹突出,荣记二等功。

            打陇宗俘歼逃跑印军

            被击溃之印军第四高尔瓦尔营,于申隔宗分股逃窜,该营上尉军务官率其残部150余人,企图经打陇,越吉莫山口南逃。

            11月27日17时左右,驻打陇之第一五四团第三营第九连,清剿返回。17时30分,第三排位打陇东北哨兵发现印军100余人,由西向东成一路纵队行进。此时,哨兵一面报告,一面严密监视,待印军进入第一排潜伏哨跟前,即喊话争取,印军闻声后逃,哨兵当即开火,击伤印军1人,其余印军溃逃。第二排迅速直插西北山梁,断印军逃路,第一、第三排直插两侧山腰,印军陷于包围之中,无路逃脱,被迫投降。第一五四团第九连,此次战斗决心果断,行动快速。陷印军于包围之中,共俘印军151人,缴获51迫击炮1门、长短枪66支、望远镜2具。第九连无伤亡。第九连第二排战绩显著,战后荣记集体一等功。

            第一五四团,在追击搜剿阶段共作战30余次,歼灭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以下官兵1052人(毙434、俘618),缴获迫击炮7门、掷弹筒两具、90火箭筒2具、轻机枪25挺、长短枪551支、步谈机2部,其它军用物资一部。该团伤干部2人、战士33人,亡战士12人。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作战,历时20余天。由于决心正确,部署得当,采取远距离、大纵深的战役迂回行动,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担负战役穿插大迂回任务的第十一师部队,贯彻执行上级决心坚决,行动迅速,提前到达迂回终点,形成对内对外正面,达成战役切断任务;执行迂回任务的郭指部队及步兵第一五七团,按时插到指定位置,保证了作战任务的完成。尽管在西藏边防部队总攻发起之前,出现了入侵印军第四师已下达撤退命令的重大情况,但是,它最终未能逃脱被歼的厄运。战斗中,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五团、第一六三团发展顺利,勇猛追歼。当作战地幅内之印军乘隙外逃之后,第一五四团不顾疲劳,连续追击,直抵打陇,各部队积极搜剿,消灭了大量印军。第三十二团在团长田启元指挥下,决心果断,部队行动快,抓住了有利战机,作战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在攻占邦迪拉之后,相机向南猛追,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粉碎了印军北援企图,加快了战役胜利的进程,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的大片领土,歼灭了印军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歼灭印军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第六十七旅,共毙、俘印军5063人(其中毙印军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官兵2886人,伤俘2177人),缴获各种枪3840支(挺)、各种火炮187门、掷弹筒7具、火箭筒61具、汽车416台、坦克9辆及其它武器装备、弹药、物资一部。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225人(其中军官27人,士兵198人),伤477人(其中军官46人、士兵431人)。

            第三节  瓦弄地区自卫反击作战

            (参见附图8)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南毗邻缅甸、印度,西南与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前门里地区相连,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瓦弄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又是地震区。这里山高、谷深、绝壁多,四周群山壁立,察隅河纵贯南北,两岸大小支流奔泻而下,形成无数险要峡谷。谷底海拔700米左右,山顶高达5000余米,断崖、峭壁,很难攀登。察隅河宽数十至百余米,水面比降大,河岸陡,水深、流急,不能徒涉,无桥梁,不易架桥。这里树高林密草深,利于隐蔽,路少而险,极难通行,河东河西虽有猎人小道,但很多地段要靠爬行。山上与谷底之间温差大,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山下温暖多雨。区内散居着珞族和珞巴族,以农、猎为主。

            一.印军企图固守瓦弄地区

            瓦弄早在1942年即为英帝国主义侵占,印度独立后继续驻军强占。印军原以1个连的兵力据守,印度挑起边界争端后,逐步增兵进犯,1962年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呷灵公等地并设立哨所。

            瓦弄原驻印军第四师第五旅一部。中国边防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印度迅速扩军,调整部署,在中印边境东线增加了一个新建的师部——第二师(指挥第一八一旅、第十一旅)。瓦弄地区的防务由印军第一八一旅负责,10月31日又改由第十一旅接管。

            印军第十一旅辖4个步兵营、2个炮兵连及旅部勤务分队,共约1800~2100人。该旅在作战地区内,以3个营在察隅河以西地区展开:曲子扎公为锡克联队第四营,瓦弄扎公至“07”(侦察编号,下同)高地,为库马盎联队第六营,“07”至“32”高地之间为道格拉斯联队第四营;廓尔喀联队第三营,在河东地区的“东”台地至敌能之间展开。作纵深梯次配置。河东廓尔喀第三营第三、第四连配置在河西,归锡克联队第四营指挥,而锡克营之第四连,则配置在河东廓尔喀营的前哨反斜面阵地上。印军企图以不同建制交叉配置的方式,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第十一旅旅部位于瓦弄机场附近。

            瓦弄地区印军侵略据点的编成,均以连为单位组成马蹄形地堡群阵地。每连地堡数量不等,多则达50~70个,有外围有核心。地堡为土木石质结构,射孔较大且多设在正面,每堡少者能容1~5人,多者10余人,战斗,生活两用,并设置有地雷、铁丝网等副防御设施。设防时间长的据点阵地比较坚固。

            二.丁指的决心部署

            战前,昌都军分区前指率步兵第一五三团及分区独立营等部队,在易古通以南跨那底曲河与入侵瓦弄印军形成对峙。10月23日14时30分总参谋部电示:“三九○团进到察隅地区在第一五三团、昌都军分区独立营配合下,迅速攻歼瓦弄地区之敌,然后向西南扩张战果”。据此,昌都军分区前指组织部队侦察敌情、地形,囤积物资,修缮道路,为后续部队攻击瓦弄之印军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三○师奉军委命令,于10月19日、20日,先后从四川省犍为、夹江、雅安等地出发,沿川藏、青藏公路(炮兵及高炮部队沿铁路输送至甘肃柳园换乘汽车)向战区开进。10月23日总参谋部命令该师,昼夜兼程,迅速前进。第三九○团务于10月25日进至昌都,尔后向察隅地区开进,会同昌都军分区前指部队向瓦弄进军,师指率两个团进至林芝地区,准备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击。27日19时,总参谋部电令“调一三○师攻歼瓦弄之敌”。命令指出:根据瓦弄地区集结的印军和准备空运该地的援兵,估计瓦弄地区印军的兵力可能达2000~2500人,显有坚守瓦弄的企图。为了歼灭这一地区的印军,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三○师全部调到察隅地区,在昌指部队配合下,执行歼灭瓦弄地区印军的任务。

            28日总参谋部指示,为了全歼瓦弄之印军,现决定:“一、从明日(29)起,以10天时间充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二、组成丁指统一指挥瓦弄地区作战行动。三、一三○师三九○团仍进至察隅、古玉通、打坝地区集结。师直属分队和另两个团分别在然乌、竹瓦根一带集结”。

            同日,总参谋部又对瓦弄地区的作战问题作了指示:鉴于瓦弄印军比较集中,兵力较多,工事较强,地形利于坚守,反击部队展开受到一定限制,实施较大的迂回包围困难较多,对此,必须有足够认识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为了达到速决全歼该地印军,对参战部队提出如下要求:

            一、立即组织力量对该地区的地形、道路进行仔细的调查、勘察,切实查明对印军实施进攻、迂回包围,穿插分割道路上的印军地形情况,选择突破点。如确因地形限制不能实施大的迂回包围时,也要想各种办法用精干部队插入分割印军,一块一块地将印军歼灭。若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迁回、分割,则从正面将印军压缩在一个狭小地区,然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将印军歼灭。

            二、要集中优势的炮火,除集中82迫击炮、60炮、57无坐力炮、75无坐力炮、40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外,要想尽一切办法前推1~2个120迫击炮连,各种炮都要带足够的弹药,并且还要准备足够的炸药。总之要用各种办法发挥炮火的威力。摧毁印军的工事和大量杀伤印军。

            三、组织好高射火力,严密封锁印军之机场,使印军不能空投增援,以掩护我部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