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 第6章

第6章



                                    但我要说的是,事实并非就完全如此。

            效率的实质,是在一定的约束产权下实现经济利益主体偏好的最大化,这就意味着经济主体必须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它必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即便是私有产权,其效率也会受到行为人的知识能力和理性程度的限制。公有产权只要有效解决出资人主体的权、责、利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提高效率。

            此外,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低效率的问题与资产的流动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的逐利性原则,决定了它向利益最大化方向流动的潜在需求。如果不能流动,一份资产被束缚在某一个产业领域中终其一生,即便是这个产业已经日薄西山也不能流动,那提高这份资产的使用效率也只是一句空话。而一旦解决了公有资产的流动问题,这个行业不行了,我可以马上转移到其他的有效率和效益的行业去,转移到能创造更大社会效益和更多经济效益的行业去,那么,提高公有资产的效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解决公有资产的低效率来说  ,“流动”就是关键。加强公有资产管理,促使国有资产安全并且增值,也必须使它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使公有产权形成合理的流向和有序的流动。

            1.流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在任何社会,人的需要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没有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资源却是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1公有资产流转:一个国际性的难题(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反映供求关系变动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的变动,引导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流动,使资源由供给过剩的部门向供给不足的部门流动,由经济效益低的部门和企业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流动。市场机制这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在要求价格必须充分灵活、能够及时反映资源供求状况的同时,还要求资本能够自由流动。通过流动,资本产权在处于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和部门之间进行变更,产生资源的新组合,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2.流动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经济组织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俗地讲,国际竞争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明确地将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并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并由决定产业竞争状态的五大因素推导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六大因素模型,即著名的“国家菱图”模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就是要实现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产权交易。通过流动,来有效地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资产专用性与体制进入壁垒的矛盾。公有产权要实现产业升级,同样需要通过流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

            3.流动才能提高运行效率

            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存在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的实物化等问题,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如果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就会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会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

            有人曾经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现在是民营企业骑着摩托车奔跑,“三资”企业跨着骏马在前进,唯有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在爬山。细究起来,出现这种怪现象的结症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被凝固化了,没有在市场上通过产权交易而“活化”。因此,国有企业要焕发生机,国有经济要发挥效用就必须提高公有产权的流动性。通过流动,来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4.流动才能发展混合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的生产方式总是有不同性质的所有形式与之相联系。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是一种由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打破了单一所有制的封闭性,使不同所有制形式在微观经济主体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主体,其性质一般是由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占优势并控制企业出资者的所有制性质决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复合型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要实现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必然要求公有产权能够有序流动。通过流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向关系国有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型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非公有经济则占据国有经济的空缺,形成在所有制结构上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尤其是公有产权的流转问题,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中国,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同,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流动重组的过程中提高效率,依然是我们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过程中要大力宣讲的话题。

            1公有资产流转:一个国际性的难题(9)

            三、经验共享-世界各国公有产权流转给我们的启示

            一方面,从弥补市场失灵缺陷的角度出发,国有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监管困难的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怎么办?

            面临这样一个共同的世界难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但各自所选择的方式方法却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着眼于改变所有制,私有化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物,市场经济国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转轨国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二是原则上不改变所有制,而是着眼于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较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

            1.西欧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

            英国政府下猛药医治“英国病”

            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于政企不分,没有竞争压力的国有企业缺乏创新,产品成本大、价格高;国有企业管理和运作更象一个政府部门,官僚主义严重;加上英国政府和议会对国有企业限制严格,使得英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每年要靠40多亿英镑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生存。英国国有企业的这种状况被戏称为“英国病”。

            为了医治“英国病”,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1979年的撒切尔政府开始了以股份制改造为手段的私有化运动,具体措施包括: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投资人,尽可能分散股权,避免股权过分集中可能引发的少数人控制问题;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鼓励企业发行股票,并通过出售国有股权的方式获取财政收入、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等。

            英国政府为国企改革确定了一个原则:让更多的人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不是为了让政府获得最大的财政收益。应该说,英国的私有化改造基本实现了改革的目的,主要表现为:经济恢复稳定增长,自1983年初走出衰退阴影,实现了二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稳定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大幅度下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得到增强;职工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一个明显的成果,就是1980年,英国国有企业曾在一个星期内花掉了9000万美元的政府预算;但在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同样是这些国企,却能在一个星期内上缴同样数量的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大力推进私有化的英国,也不是对什么东西都一卖了之。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企业,英国政府创造了黄金股(Golden  Share),以确保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特定权力,防止在完全失去政府控制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对国家和社会不利的影响。

            法国有选择性的国有产权私有化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是一个长期实行“计划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是企业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适应战争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管制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在1919年实行了国有化政策,通过不固定的法律形式对一些工业部门实行“国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