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实话实说谈保险 > 第9章

第9章



                                    基本上保险代理人是没有薪水的,有也是意思意思的一点底薪,收入主要靠卖出人寿保险后的佣金。与释迦牟尼的弟子每天都要出去托砵化缘才有东西吃一样,代理人要经常去找客户才有收入。如果代理人不去找客户,或者找到准客户但做不成生意,他(或她)  就没有收入。长期下去,如果保险公司不赶他走的话,他也可能会饿死。

            推销人寿保险的工作,在台湾等地叫做保险行销,代理人叫做行销伙伴。多年来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叫“行销”  。听到这个释迦牟尼和弟子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释迦牟尼的弟子每天都要不断地行走化缘,保险代理人每天也要不断地行走找客户,这个“行”  字就很形象地将保险代理人每天要做的事情描绘出来。尤其是早期的保险代理人,无不踏穿鞋底逐家逐户去找人谈保险,不行(走)  就不行(成功)  。虽然现在找客户的办法比以前多了,登广告,打电话,发电邮,办讲座和抽奖等等花样,但最实际可靠的仍是两条腿走路找客户,虽然辛苦,但可靠有效。只要肯跑勤跑,再笨的代理人也不会饿死。一程又一程,踏实艰苦地走下去,岂有不成功之理?!

            多找人,多见人,是保险公司对受训新人的要求,也是有几十年经验的成功的保险代理人经常与同行分享的“秘”  诀。有些经理要求新人每天见十个(或二十个)  人,每天打三十个(或一百个)  电话。有些已很有成就的老手,每天早上起床在左边裤袋里放进25个硬币,每见一个人或打个电话,谈论或甚至只提到保险,就将一个硬币从左边裤袋移到右边裤袋。到晚上如果左边裤袋仍有硬币,就不能休息。很可能辛苦了一天,全部硬币都搬过去了,仍然没有做成生意。不要紧,不要恢心,今晚好好睡一觉,明天又再来搬硬币,终会有收获的。这种最基本最实在的行销方法,与释迦牟尼叫弟子每天去七家化缘,如出一辙,所以我提议,保险业应尊推释迦牟尼为寿险行销学的荣誉师祖。

            讨饭(2)

            有些新入行的保险代理人,尤其是有相当学历或曾经有成就的人,很不情愿地找客户,经常会碰钉子,轻者吃闭门羹,重者被捉弄奚落一番。经过多次折腾后,心中自然有些不平衡,思量一下,自己念了那么多书,有知识有能力,有那么多的工作可做,干吗好像讨饭那样找人谈保险?  想当年,自己叱咤风云,出人头地,指点江山,现在却要对人低声下气,唉,尊严何在?

            “好像讨饭那样”  ,对,就是讨饭那样!  不过,讨饭有几种。一种是经过饥荒或灾难,为了生存而要讨饭,与尊严无关;另一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如广东人所说,“做惯乞儿懒做官”  ,这种人无所谓尊严;第三种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以及后来的出家人,托砵要饭,与施主结缘,替他们种福。怎样种福?  我对佛学没有什么研究,但我觉得能够经过两千多年传承下来,自有其道理和价值。据我理解,佛家注重自己修心养性行善,与世无争。佛教要信徒做善事好事,慈悲为怀,不骗、不抢、不偷、不赌、不毒、不杀生。今天积德积福,将来有福;今天有歪念恶行,将来不得好报。

            寿险行销的“讨饭”  ,与佛家的托砵化缘十分相似。首先,代理人一定要有自律和恒心毅力,每天都要出去结缘。你每天见到很多人,但并不是每人都与你有缘份。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怎样的情况,有很多人永远不会向你买保险。即使他们对你很好,很客气,甚至很尊重和佩服你,而且他们也很需要保险和有能力买保险,但他们就是不会跟你买保险,或者会莫名其妙地向别人买保险。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很多种解释,从佛学来看,大概是大家没有缘份。所以,如果经过相当的努力仍做不到生意,寿险代理人也不必馁气或生气。人家有缘愿意与你打交道,你替他种保险之福,大家都有福气。但在下结论说大家没缘份之前,代理人要先检讨自己是否有自律、恒心、毅力和能力,是否抱着好心做对了事情。做保险,就要像苦行僧那样,不怕苦。不怕苦的人大多是心正意善的人。

            做不成生意,除了用没有缘份来解释外,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我相信主要是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念以及思维逻辑不同,甚至冲突,只不过不一定明显地表露出来。因为佛家着重和谐,不喜争执竞斗,因而“低调处理”,以“没有缘份”来完场,大家心平气静,不必伤心伤身。的确,寿险代理人如果经常付出代价作出努力而做不成生意而悲伤或愤怒,心中不平衡的话,很难在寿险生涯走下去。

            有些人对人随和友善,无不良习惯或古怪性格,关心别人的多,付出的多,很容易与别人结缘,做保险也就比较顺心,比较多的人乐意向他们买保险。与这种代理人有缘而向他们买保险的客户有福气,不但得到保险,还得到他们的知识、心血、关心和服务。好的客户,在得福之后懂得惜福,并且会受到影响而修心行善替别人种福。所以,优秀的保险代理人不只卖保险,而且正面地影响别人,带动更多的人行善种福。保险代理人的“讨饭”  ,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要做到这样,代理人必需有相当的道行和功力。寿险生涯,不是普通人可胜任的。明白这一点,代理人就会为自己的特质和能耐而骄傲,以自己的工作和贡献为荣。看看,出家人托砵化缘,哪有好人对他们不敬?  连喜欢看低人的狗也不欺负他们!

            寿险代理人的“讨饭”  生涯是种福,有几重意义。最基本的是客户买了保险,他们的家人得到保障,不必耽心忧虑,这是他们家人的福气。更进一步,家人体会到他们的关爱,心中感激,大家的感情更密切,家庭更和谐。投保人能够心想行动,用买保险这个具体的行动去表达对家人的关爱,也给家人竖立起良好的榜样。不像有些人,嘴说爱家人,却用各种借口拖延或推搪,不肯实实在在地将保险尽快办好,他们的家人,只能自求多福。

            万一投保人不幸早逝,其家人领到赔偿金,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开销,可以度过财务困难,做生意的可以减少损失,小孩还在上学的可以继续好好地念完书,成为对家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带有储蓄性的人寿保险保单内累积了一笔钱,如果投保人平安无事,这些钱也可以提出来给孩子上学,可以作生意的周转,可以辅助退休享用。累积在人寿保险内的资金,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安排和途径,用来作长期的投资,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寿险代理人的“讨饭”  ,不但其客户及客户家人有福气,外围的人和社会都有福气。因此,一个和谐有生气的社会,不但鼓励或容忍佛家结缘行善,而且也鼓励寿险的行销。

            讨饭(3)

            代理人种福的另一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唤起当事人的爱心善心。有很多人平时忙于工作和各种事情,从未想过买人寿保险,以保障家人的福祉,现在代理人“托砵”  上门,念“保险经”  ,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到自己可以参加人寿保险,替家人和自己种福。启发当事人的爱心善心,是保险在经济上解决困难之外的另一要义。

            释迦牟尼叫弟子不要避开穷人,要为穷人种福。这种做法,很值得寿险从业员借鉴和深思。有些保险代理人,对有钱的客户呵谀巴结,请吃饭,送贵重礼物,服侍周到(请留意,不单是服务,是服侍),效犬马之劳;对穷客户则另眼相看,客户来电留言有事要帮忙,拖着不回电话,回了电话也在心中咕噜客户不识趣找麻烦。有些在寿险界有头有脸的人,公然鼓吹代理人要做得轻松一点和赚多些钱,就应将客户分类,将底下不富有的大多数甩掉给新进的代理人,留下上层有钱的小部分客户,好好地侍候他们,从中得到新的生意以及介绍有钱的客户。我曾经在保险专业刊物撰文,评击这种主张和做法。我说,所有的寿险代理人在刚入行时都是从普通的人群中着手找客户,并且答应将会好好地为他们服务。现在在寿险界站稳了脚跟,稍有成绩,怎可将曾帮助创业的普通客户甩掉呢?  这在道义上讲不通。如果当初找客户时根本就没心长期替客户服务,那么就不应该虚伪地向客户开空头支票,骗取客户的信任和生意。(我也提到,如果大家都只巴结有钱的客户,不对非有钱的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那么整个社会要问,为什么还要对人寿保险提供优惠的税法待遇呢?!)  有时参加寿险业的大会,看到台上的名人介绍经验,口口声声对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我可以听出来,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诚的。对虚假的,我不由心中在问,对普通的客户或小客户,你也真的会全心全意地提供良好服务吗?!  我想,寿险业如果能参照释迦牟尼的指示去做,将会更有效地服务社会。

            “我家开支很多,捉襟见肘,等将来经济宽松点再办吧?”

            正因为开支多,才更加需要人寿保险。现在你仍在赚钱,你的家用已经感到紧张,若万一出事,你的家人不是更难应付,因为少了你的收入而引起的经济困境吗?你可以先办理最基本的,只提供保障功能而没钱累积的寿险,日后预算较宽时才考虑转为有累积资金功能的保险。不要拖,今日需要保险就在今日办理,以免有事时才发觉没有保险,或身体有毛病时很难买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