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

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期许,想到自己为了克制住性子,成为一名“淑女”而吃得苦头,想到等哥哥成家生子,将侄儿教养成人还得许多年。……宝钗抬起头来道:“母亲,你不要说了,该怎么做孩儿尽知。孝敬长辈,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世代公爵之家,规矩众多,我只需时时小心,事事注意,谨慎应对,凡事都守好个‘礼’字就不会让人挑出错来。倒是母亲这里也要小心一二,尽量随着贾家的规矩行事,别把家里的规矩带到这里来,纵使是装装样子也好,免得让人说嘴,而且也全了姨妈的体面。”

闻言薛姨妈满意的笑了,欢喜道:“我的儿,还是你想的周到,没白疼你一场。你姨妈知道了,必是要赞你的。”宝钗笑笑不语,将一边的礼单拿了出来,就刚才王夫人无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调进行调整。次日,薛家按照宝钗拟好的单子各处派送。

为了能够在贾家立住脚,薛家在贾府中不惜大费钱财,广结善缘。贾府里各房主子那里收到丰厚的礼物,除了慨叹一声薛家果然有钱也没怎么放在心上。但是府中那些得了好处的奴才那里,见薛家如此大方,自然不住口的说薛家的好,实际上不过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罢了。宝钗更是将商家“不轻易与人结怨,笑脸迎客”的本事发挥了十成十,对上对下皆是一团和气,笑脸相迎,亲亲热热的。

与之相比,林家虽然贾敏在来到贾府后,也曾各处送礼,不过是各房主子和几个有名头有脸面的大管事嬷嬷那里罢了。那里比得上薛家满府洒钱,从上到下,皆没放过,就连府中的粗使仆役那里都得了几个铜板。釉玉三姊妹是在手心中被捧着长大的,在扬州,除了督抚官职品级比林海大之外,其余的官员品级都比林海小,但是林海管理盐政,不牵涉当地的民生经济,官员之间无利益冲突,而且又是上皇的心腹,各个官员自然要交好巴结。所以她们三个被贾敏带出去交际应酬,只要她们出现的地方,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因为身份的关系,在扬州,釉玉三个几乎可以横着走。纵使到了京城,入了贾府,贾敏也将林家和贾家的各自地位作了说明,因此她们也格外有底气,很不必小心翼翼的。住进贾府之后,釉玉三人熟悉贾府人事之后,虽然釉玉三人对待贾府下人也很和气,可是到底身份在那,比起宝钗的“折节下交”来说,就远远不如了。

如今贾府里当家主事的王夫人和凤姐和薛家是实在的亲戚,王夫人又颇为看重宝钗,有看出王夫人心思的,惯会讨好卖乖的就到王夫人处那里将宝钗的好处大加赞扬一番。为了讨得王夫人的欢喜,有那擅于揣摩心思的小人就把林氏三姐妹和宝钗作比,言语中说及釉玉三人比起宝钗来大大不如,从而博得王夫人的欢心。在王夫人暗地里推波助澜下,虽然釉玉三姊妹有贾敏撑腰,贾府里依旧不免有些闲话流传开来,但是到底顾忌着贾敏的存在,下面的人不敢做得太过分,不过是说釉玉她们自恃身份,端着姑娘的架子,目无下尘,比不得宝钗为人仁厚,豁达大方,待人和气亲热。

林家上京,可是带着不少奴仆的,这些人中有些是贾敏陪嫁过去的,和贾府中家生奴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不得原书中黛玉身边只一个嬷嬷,一个小丫头,人少不说,而且还都是外来的,消息闭塞。何况贾府中也有那伶俐的,到贾敏这边卖好,将闲言闲语说给她听。因此这闲话传了没两天,不仅贾敏知道了,釉玉她们几个也知道。

作为亲戚,明明林家和贾家要比薛家近,可是宝钗到来之后,迎春三姊妹的表现却是和她更为亲近,对三春一直真诚相待的釉玉三姊妹见到表姊妹的表现心中不免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待听到闲言之后,更是怫然不悦。只因为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没有因为宝钗的到来而表现出亲疏远近之别,因此让她们对初至之时宝玉摔玉留下的不佳印象而有所改观。

看到釉玉几个虽然见到迎春三姊妹依旧打招呼,可是一连几天每次到贾府拜过贾母之后就回来,然后呆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并不像以前一样,众姊妹凑在一起说笑。贾敏觉得她们有些矫枉过正了,因此这日将黛玉叫到房中,屏退屋里伺候的人,道:“这几日怎么不见你和迎春她们三姐妹在一起玩了,可是和她们拌嘴生气了?”

黛玉低头不语,半晌才轻轻摇了摇头。贾敏看着黛玉,轻叹一声。对于黛玉的教育一直是贾敏头疼的问题。书中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父丧母亡,无兄弟姊妹宗族可以依靠?不识银钱,多愁善感?家财被侵吞?寄人篱下以致贾家上下的欺凌?爱情的破灭?……这些在贾敏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黛玉的个性脆弱,缺乏韧劲,承受不住打击。

不和外面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每日为生计辛劳奔波的贫苦女儿家相比,单她身边的宝钗、迎春三姊妹、湘云这几个姊妹,哪个不是各自有各自难念的经。不说除了有个不仅提不起来而且屡屡惹祸败家的哥哥的宝钗;生母早亡,有的那一双父母还不如没有,明明是大房的女儿,却在二房过日子的迎春;还有受赵姨娘和贾环所累的探春和本该身为宁国府金尊玉贵的嫡女,却因为父亲出家为道,母亲襁褓中托孤,而不得不在荣国府生活的惜春。

只说湘云,也是从小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在叔叔婶子的眼皮子底下生活。和黛玉的境况很是相似。湘云到贾府小住,提及到在叔叔家的日子就红了眼圈,每日做针线都要做到三更半夜。可是这样一个女子却是开朗豪爽,不拘小节的性子。就算有什么伤心事,一会儿也就过去了,豁达的很,并不像黛玉一般自怜自伤。

如今黛玉父母皆在,兄弟姊妹四角俱全,一家和乐安顺。比起原书中的黛玉可谓圆满之极,似乎没有什么不足。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黛玉就一生顺遂,不会遇上什么坎坷磋磨。因为在家的时候,有父母宠着,手足护着,她自然无忧,可是出嫁之后呢?纵使贾敏对黛玉的婚事再怎么精挑细选,百般苛求,婆家和娘家还是不一样。

以林家的门第,黛玉的品貌,她若是出嫁,门户自然低不了,少不得要和一大家子在一起生活。且不说夫妻之间的问题,单婆婆、妯娌、大姑、小姑彼此之间相处,就是一门大学问。这个时代做人媳妇,为人妻者殊为不易。想要门户相当,婆婆慈爱,夫妻恩爱,妯娌和大姑小姑之间相处和睦,奴仆忠心听话,……世间要找出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家实在是难如登天,如同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就算有,也未必就恰好让黛玉给碰上。

不管是在书中身为“独生女”的还是现在的手足俱全的黛玉,都是万人捧出来的,而且延师教导,习君子之泽。因此个性都是“行事出于己心”,清澈透明,直正端方,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至真至情,对任何人不肯虚情假意,不屑圆滑和讨好任何人。因为这样的个性,哪怕在书中黛玉是那么的喜欢宝玉,可是也不肯去讨好一下宝玉的母亲——王夫人。


其中固然有王夫人不喜欢她在里面的缘故,但你既喜欢了宝玉,“爱屋及乌”,稍微表示一下有何不可?纵使被落了面子,但是终究是你这边站着理儿。何况你现在住在人家的家里,喜欢上了人家的儿子,那又是你的亲舅母,还有着在一个府中同住几年的情分。可是你就是不肯。或许在你心里,宝玉和他母亲是分开的,但事实上,宝玉和王夫人血脉相连,根本分不开。何况这又是个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的年代,你瞧不上人家,不屑讨好人家,可是又为什么喜欢人家的儿子呢!真是矛盾呀。王夫人本就不喜黛玉,再加上黛玉孤介高傲,对比宝钗的嘴甜乖巧,身为婆婆,就算傻子也知道该选谁!

在大宅门中如何生活,过得舒心自在,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这方面贾敏老早就想教导黛玉了。奈何林家虽然是名门,可是不是旺族。林家从族长到族人在林海这一辈只有他一个,下一代,清玉和霁玉尚未成家立业,所以争家产,妯娌之间呛声,……想看到这些戏码起码还要等些年。因此贾敏按捺住性子,静等着上京,入贾府,从而好好教导黛玉一番。

早前,不是贾敏不想纠正黛玉。可是就为了黛玉的一个“清高,不识银钱”的毛病,贾敏为了将她矫正过来,想了多少办法,费了多少苦心,可是都不如直接将她丢到贫家生活的那段日子认识的深刻。这让贾敏意识到,在黛玉的教育上,用亲身经历的事实教育永远要比她说的更有效。因为她所教育的和林海与业师教导的“君子之德“相悖,所以只凭她口头教导,并不足以让黛玉信服。因此贾敏也就不费那个功夫了。就让黛玉在轻松自在几年,不用接触那些阴暗面,从而有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

“你虽不说,我也知道是因为什么。”贾敏将黛玉拉过怀里,搂着她,有一下没一下抚着她的背,道:“你是先来的,待迎丫头们又是一片真诚,况且你和她们又是嫡亲的表亲,不管怎么说,你和他们都该比和薛丫头亲近才是,可是她们却近她而疏远了你。跟着后来那边府里又传了些闲话,因此你觉得她们和你疏远,和那闲话有关。她们就像闲言中那般认定你的,所以你心中起了疙瘩,这才远着她们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