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


        
                随着配戴人数的增加和配戴时间的延长,专家们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低度近视眼在摘下镜片后,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并能保持数小时或更长时间。使用镜片的时间越长,裸眼视力提高得越明显。对眼睛的检查发现,近视度数降低甚至消失了,角膜的弧度变平坦了,也就是角膜的屈光力降低了。究其原因,专家们认为,是平坦的镜片对角膜有塑形作用,改变了角膜的形状,降低了近视度数,提高了裸眼视力。
        
                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视光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历时数年,得到的结论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更换一系列镜片,将角膜逐步压平,历时数月甚至数年;镜片对角膜的作用是可逆的,在停戴镜片后,角膜会逐步恢复原来的形状;为避免角膜缺氧,镜片只能在白天配戴(或清醒时配戴)。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种只能在白天配戴的,不透气的,需要不停换片的方法没能得到普及,因为它太不方便了,代价太高了。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软性隐形眼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在框架眼镜,硬性隐形眼镜之外有了一个更加方便的选择,这种烦琐而费钱的方法就更加乏人问津了。
        
                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有三件事情改变了OK镜的命运。首先,隐形眼镜材料学家开发出了高透气的硬性隐形眼镜材料,使硬性隐形眼镜不仅可以安全地在白天配戴,甚至可以安全地配戴过夜而不会导致角膜缺氧。其次,隐形眼镜专家相继推出了具有专利的新的镜片设计,这些镜片有3个、4个、甚至5个弧度,可以准确地定位在角膜上,并且可以利用泪液的静水压,快速地改变角膜的形状,将原来长达数月的疗程缩短到1~2周甚至几天。再次,专家们结合电脑技术,开发出了准确测量角膜形状的仪器——角膜地形图仪,通过监测角膜形状的细微变化,对镜片进行及时的修改或更换新镜片,以确保矫治过程安全、准确、有效,极大地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可操作性及可预测性。目前,角膜地形图已经是开展角膜塑形镜业务的标准配置。
        
                所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OK镜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迅速风靡全中国。
        
                这时的OK镜已经与最早的雏形完全不同了。镜片材料的透气性是普通软镜的数十倍,完全可以在睡眠时为角膜提供足够的氧气。400度甚至500度以内的近视只需要1副镜片就可以完成治疗,不必要更换镜片。效果好的话,只需要配戴几天,白天的裸眼视力就可满足一整天的需要。正是这样神奇的作用,再加上许多镜片厂家和代理商的不实宣传(包括可以治愈近视眼,可以永远告别眼镜,可以在配戴数月或半年以后将配戴次数减少到隔日配戴或每周配戴2~3次,等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近视眼患者配戴OK镜,更吸引了很多不具备OK镜验配条件的单位加入到这一赚钱的行列,其中包括眼镜店。
        
                由于许多不规范的操作埋下了诸多隐患,隐形眼镜共有的并发症很快就爆发出来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染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炎中,最具毁灭性的是绿脓杆菌角膜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这两种角膜炎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失明。由于媒体的介入,OK镜迅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了,并在老百姓中造成了恐慌,老百姓很自然地把OK镜与角膜炎、眼睛失明联系在一起,OK镜迅速从一个能够治愈近视眼的神奇的近视眼救星,变成为欺骗老百姓、祸害眼睛的洪水猛兽,最后到了“谈OK镜色变”的程度。
        
                OK镜从一个人人追捧的明星落魄为人们不屑一顾的垃圾,整个过程不到3年的时间。
        
                其实,OK镜落到这样的下场真的不是OK镜的错。OK镜就是一种隐形眼镜,是用来在睡眠时配戴矫治近视的。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是一种医疗器械,所以,验配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必须按照医疗器具的要求来规范使用,而不仅仅是当作一般的商品来使用。
        
                因此,在OK镜成为大众关注热点的同时,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管部门(SDA)及时召集专家制定了OK镜的操作规范,对镜片的注册(生产商)、镜片的经销以及镜片的验配(零售商)都有严格的限制,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品,通过正规的经销渠道,才可以批发到验配单位。其中对验配单位制定了尤其严格的要求:必须有一定的营业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必须有主治医师(包括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眼科医师验配,必须有角膜地形图仪,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镜片弧度仪等全套硬件设施。
        
                从国家规范出台的2001年7月开始,OK镜的验配逐步进入了轨道。当然,由于规定条件的苛刻,能够验配OK镜的单位寥寥无几,OK镜迅速降温,并逐步淡出了媒体的视野,同时也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只有在很小的范围内,OK镜还在悄悄地流行。
        
    2、OK镜的原理
        
                要理解OK镜的原理,首先必须简单了解眼球的光学原理。
        
                人的眼球类似一台照相机,眼球最前部位的角膜(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眼黑部位)和角膜后部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够将外界光线聚焦在眼球最后部的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胶片,能够将感受到的光线转换成生物电流,通过视神经传导至大脑的视觉中枢(位于后脑勺部位的大脑皮层),这样我们才能够感知到外界的物体。
        
                作为构成眼球聚焦镜头的角膜和晶状体,角膜起到主要作用,它的聚光力占到眼球总聚光力的70%左右,对角膜聚光力的微小调整,就可以明显改变眼球的总体聚光力。而且,角膜位于眼球的表面,构成眼球壁的一部分,各种旨在改变眼球总体聚光力的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法)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施加于角膜。
        
                相对而言,改变晶状体的聚光力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必须先给眼球施加麻醉(对于不合作的儿童必须全身麻醉),然后在眼球壁上做切口,将各种器械伸入到晶状体或其附近,做各种复杂的操作,才可以达到改变眼球聚光力的目的,这样的手术目前有很多种,包括常见的白内障手术。只是,给一个普通的近视眼做这样的手术其实是非常不合算的,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目前得到公认的只有给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眼做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近视眼之所以看不清外界物体,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即眼球的轴长,从角膜到视网膜)太长了,导致光线的焦点没有落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了视网膜的前面。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缩短眼球轴长的方法来矫治近视眼,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可行的方法。目前流行的方法都是降低眼球的聚光力,将光线后移到视网膜上,这些方法包括戴框架眼镜、戴隐形眼镜、给角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以及本文讨论的OK镜。
        
                OK镜就是配戴在角膜上,通过镜片的机械压迫和按摩作用,暂时将角膜变得更平坦一些,降低了角膜的聚光力,从而将光线的焦点后移到视网膜上。
        
                其实,OK镜的原理与目前流行的近视眼矫治手术——LASIK非常相似,差别不过是,LASIK是一劳永逸地用激光刀削平了角膜,永久降低了角膜的聚光力,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而OK镜只是暂时压平了角膜,角膜的解剖结构没有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只要停戴一段时间,角膜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不留下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