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印度对华战争 > 第51章

第51章



                                    由于军人们不向外透露他们向政府所提出的指责和忧虑的详情,因此批评者对于陆军的缺陷究竟有多大,是没有概念的。  [  注:陆军缺六万支步枪,七十门反坦克炮,二百门二英寸口径迫击炮。炮弹的供应量低到危急的程度。需要五千台战地无线电台,以数千英里计的电线,三万六千个干电池。如果把一九四八年以前的出产的车辆算作过时的话(绝大部分是不合作战要求的),陆军就缺少载重一吨的卡车和载重三吨的卡车各一万辆。有两个坦克团因缺乏零件而不能作战。  ]  尼赫鲁相信在一场地方性的冲突中印度军队将打败中国——他如何能够把这种信念坚持到最后是不大容易解释的;但考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高级军官肯定是一直向他灌输这种想法的。

            果阿这一场小表演,使被煽动起来的印度的民族热情得到满足,但没有使印度片刻离开那个念念不忘的中心问题——同中国的边界争端。尼赫鲁说过,对印度说来,这比一百个果阿更为重要。

            在前进政策的指令作为命令下达给两个军区以前,陆军总部就已开始发出前进巡逻的命令。十一月二日政治指令拟出后,莫名其妙地拖了五个星期,才于十二月五日发出陆军总部对该指令进行过修改的、把指令具体化的电报。总部的命令写得很详细、具体。指定哪一部队在什么时候出动,走哪一条路,在什么地区设立哨所——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都应留给基层部队去斟酌决定。关于巡逻和哨所地点的选择等问题,都是由考尔和他的参谋局军官会同情报局局长马立克、副局长胡贾(Hooja)有时还有外事秘书德赛等磋商作出决定的。从一开头在命令中就讲明哨所应选在能够控制中国哨所的那些地点。

        在西段的前进政策(图)

            遵照这些命令行事,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的冬季就在西段派出很多小股印军从他们的各个主要据点出发向东推进。高入云霄、寸草不生的大山使这些部队只能在山谷里行动,因为需要有可供空投的平地,空军才能把供应物资空投给他们。该地区的一般高度在一万四千英尺左右;巡逻队攀登的山口,有的高达一万六千英尺。当地气温与北极圈相似,而印度军队的冬衣既不够暖和,又供应不足。稀薄的空气迫使士兵自己只能携带很少的东西,骡子在这样的高度没有多少用处,而且骡子也很少。在当地条件下,唯一可依靠的运货牲口是牦牛,但又没有。一切给养,经常包括饮用水在内,都要靠空投。

            当前进政策开始实行时,以列城为基地的第一一四旅下属部队只有三个营——一个正规营,两个民兵营。这些部队要负责长达二百英里以上的防线,从喀喇昆仑山口起到碟穆绰克以外几英里。他们奉命尽可能向前巡逻,在理论上,他们负责的范围达到东面一百英里以上在昆仑山上的印度主张线,该线位于冰天雪地、空无人烟的阿克赛钦荒原的东面——空无人烟,就是说,除了中国人之外再没有别人。

            一九六一至六二年冬季,是两国外交交涉比较平静的时期。北京对印度的前进政策再度表示抗议的照会是在三月一日收到的。这一照会认为印度向前推进的巡逻和设立哨所是“蓄意要用武力来实现印度政府向中国提出的领土要求”。这就引起了一系列外交照会的来往。在这些照会中,双方各自重申自己的立场。这些照会本质上同过去的差不多,但有的语调和侧重点和过去有所不同。把这些照会内容概述一下是有好处的。

            北京的看法是: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友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并竭力主张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双方应该共同维持边界现状。虽然印度拒绝了双方各自后撤二十公里的建议,但中国已单方面地在边界的自己这一边二十公里以内停止巡逻。印度政府的立场却截然相反。印度拒绝谈判,并继续向前推进,开始是在中段和东段,后来是在西段,同时印度对中国人出现于历来就是在中国管辖之下的地区(这一地区自一九五O年以来就是新疆与西藏之间的重要陆路通道)大叫大嚷,指控中国进行侵略。中国主张麦克马洪线不是合法的边界线,但中国仍没有越过这条线,也不要求印度从麦克马洪线与山麓——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在山麓——之间的地区撤退。印度宣称它愿意和平解决,但“印度政府的所谓和平解决,就是要中国从自己的领土上撤出,这实际上就是根本否定和平解决”。同样地,印度宣称它愿意维持原状,但实际上拒绝维持原状,并再度要求中国撤退。“任何通情达理的人都可以判断,采取这种僵硬和威胁的态度是注定解决不了问题的。……否定维持原状和拒绝谈判,就是拒绝和平解决。印度的行动方针是极危险的和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但“就中国方面来说,谈判之门总是开着的”。

            新德里的看法是:中印边界早已解决了;它得到数百年传统和习惯的认可,而且几乎全线都得到有效的条约和协定的确认。近年来,中国进行了系统的和不断的侵略,并“试图用无理的领土要求为非法侵占寻找根据”。印度愿意“维持现状”,但只有中国首先从印度领土撤退,从而恢复现状,这点才能做到(“现状”在这里意味着“原状”)。中国的撤退是举行谈判的先决条件。即使举行谈判,也只能“在边境几个地区相互作一些微小的调整”。至于印度向前推进,那“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维护印度领土的完整,是印度政府的合法权利,也无疑是它的责任”。印度是“致力于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的”,中国军队从“印度的领土”撤出,将在恢复印中之间的友谊方面迈出一大步。

            印度就这样重申它拒绝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并且点明印度所能同意举行的谈判,只限于讨论沿印度所主张的边界线作一些微小的调整;即使要进行这样的讨论,也必须以中国撤出印度所主张的领土作为先决条件。

            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在另一次外交照会的交换中,把本来是为着巩固印度和中国的友谊,并给亚洲和世界作出榜样的潘查希拉协定——有关西藏通商和交通协定——全部埋葬了。中国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三日的照会中,提醒印度:一九五四年的协定将于六个月内满期,并建议缔结一个新的协定来代替原有的协定。北京没有提及边界争端,认为这两回事截然不同;北京希望谈判缔结的这样一个新的协定能和缓中印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为解决中印之间其他问题开辟道路。这正是印度在其他场合所提倡和采取的处理问题的态度。例如,它经常劝巴基斯坦把克什米尔争端搁在一边,友好地解决其他问题,以便改善一般气氛。但这一次,新德里却拒绝在中国从印度所主张的领土撤出前举行新协定的谈判。北京说,这是“横暴地要中国屈服的先决条件”。一九五四年协定所要保护的通商,现在已名存实亡。双方都说它是为对方的管理条例和军事布置所扼杀。协定在一九六二年六月三日期满。印度从西藏的亚东、噶大克和江孜撤退了商务代理处,中国也从噶伦堡和加尔各答撤退了商务代理处。

            这时,前进政策也开始不声不响地推行。印度设立了若干居高临下控制着中国阵地的小哨所,有的就设在中国阵地后面的小路或公路的两侧。参谋局的理论是:这样就会切断中国交通线,迫使中国最后不得不撤出他们的哨所。反映印度官员和参谋局人员当时意见的印度报纸和新德里的外国记者,在年初就预言陆军不久将采取步骤迫使中国撤出阿克赛钦。中国多次提出警告说,如果印度继续向前推进,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语气越来越严重,但尼赫鲁都置之不理。他向议会解释说,中国因为印度在中国哨所的背后设立了哨所而感到不快,并且让那些认为中国语气包含有危险性的议员们不要担心。他说,“虽然[中国]照会威胁说他们可能采取一切步骤,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他们果真采取那些步骤,我们就准备好对付他们。”六月,尼赫鲁再度叫议会放心,他说西段的形势,“比以前更有利于印度了”。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步兵营(贾特联队第五营)开进拉达克,并奉命向前推进。和其他三个营一样,该营也分散成为驻守哨所和巡逻的小队。到了仲夏,印度在这一段设立了约有六十个哨所。与之相对峙的是中国的一个整师。这意味着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同印军的比例超过五比一;但两者间实际作战能力的差距就更大了。这不仅因为中国军队是集中的而印军是分散的,中国军队可以乘坐卡车而印军只能步行;还因为中国军队有一切的正规的支援火力,而印度的第一一四旅却只有一个中型机关枪排。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把重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对准印度哨所。中国步兵也都配备有自动步枪。印度的最重型武器是三英寸口径迫击炮,大部分哨所连这样的迫击炮也没有;士兵配备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所使用的零点三零三英寸的李安菲德步枪。  [  投笔从戎注:李-恩菲尔德No.1系列,很可能是SMLE  No.1  Mk.III/Mk.III*型。这种步枪虽年代古老,相比它的对手AK-47(或56式)而言火力密度较低,但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恶劣自然环境下甚至更加可靠耐用;在有经验射手或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手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