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钢铁洪流 > 第29章

第29章



                                    身为元首的海军事务高级顾问,他有责任唤起元首对战略问题的关注。如果侵英成功,德国将会稳操胜券,在欧洲建立霸权,从而结束这场战争。作为德国海军司令,他要对海军负责,尽可能确保德国海军在一次军事冒险中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失。可是,出于对希特勒军事指挥才能的下信任,却使他没有实言相告希特勒,这一计划还仅仅是纸上谈兵。

            希特勒对他的对英作战计划似乎兴趣不大,只冷冷他说了句:“我们打的不是一场速决战。战争还将持续一段时期。”这对于士气低落,缺乏装备的英国军队来讲,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6  月18  日,法国贝当政府提出停战要求。曾使法兰西引以为豪的巴黎铁塔上高高悬起纳粹德国的字旗。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宣布参战,加入轴心国。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从北极圈内的北角到波尔多,从英吉利海峡到波兰东部的布洛河,都已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这个原奥地利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下士已经将大半个欧洲踩在脚下。现在,阻挠他在欧洲建立德国霸权的,只有英国和共产党俄国了。

            雷德尔认为时机已到,6  月20  日再次向希特勒提出侵英计划。不知力何,希特勒对此不置可否,却把话题转到将犹太人移居马达加斯加的计划。

            6  月21  日,法国一个美丽的夏日。明媚怡人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向贡比涅森林的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法德谈判地点的林荫道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块小小的林间主地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11  月11  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希特勒有意选这里以报仇雪耻。

            下午3  时15  分,希特勒乘着他的那辆梅赛德斯牌汽车缓缓驶在这条林荫道上,脸上燃烧着蔑视、仇恨、报复和胜利的神情。

            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让法国蒙受奇耻大辱的魔王,这个毫不犹豫把大半个欧洲都推人血海的刽子手,对英国却迟迟下不了手。法国的沦陷更使他增添了信心,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英国必降无疑。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坐在他身旁的戈林说:“看吧!和法国缔约就打开了与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

            整整一个夏天,希特勒始终沉面于英国投降的梦幻中,在侵英的问题上游移不定,素以具有普鲁士人慎密作风著称的参谋总部这次也没为他提供什么计划,迫英投降的幻想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他看来,入侵英国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就希特勒个人而言,他对英国具有十分矛盾的心理。他极为钦佩英国这个民族,并且经常言溢于表。由于英国和德国同属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希特勒几乎把他们视作自己的臣民。凯塞林回忆说,1943  年他有一次会见希特勒时提到英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这时,希特勒挺直腰板,直视着他的

            双眼说:“当然,因为他们也是日耳曼民族!”他多次私下对他的将军们说:“我不想像对待法国那样羞辱英国,也不想像对待波兰那样摧毁英国。”他固执地认定,他新建的欧洲帝国和不列颠大帝国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联手合作。这对双方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从他的全球战略考虑,他也不愿意对英国动武。希特勒更担心来自东方主要是俄国——的威胁。俄国人越来越多的要求使他很不安。他那活跃的想象力无需多少提示就可想象得出,假若德国完全陷入对英国的海上入侵,因而无力阻挡来自东方俄国的进军,那将会出现多么危险的局面。他十分清楚地看到,英国的垮台对德国不会有什么好处,其他国家倒很可能从中渔利。所以,在他后来转而考虑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时还相当犹豫不决,甚至当地差不多要下决心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时,他仍然忧心忡忡。可是,当英国朝野上下同仇敌汽,一致谴责他的侵略行径时,他又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想予以报复。这种复杂的心理还掺杂着一丝自卑感。他隐隐觉着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英国绅士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这个流浪汉出身的暴发户,恨本就不买他的帐。内心深处的这股邪火儿烧得他寝卧不安。他时而想把英国拉到他一边,时而又想征服英国,这种矛盾心理驱使他对英国采取了一种又拉又打的战略。

            敦刻尔克大撤退使英国部队得以幸存,但是英国的处境较之近1000  年前诺曼底人登陆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与之隔峡相望的欧洲大陆屏障——捷克、波兰、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一个接一个地落入纳粹德国之手;维系英国生存的海上门户——多瑙河、黑海、地中海、挪威海和北海,都已经洞开。英国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获胜的机会十分渺茫。

            英国怎么会在这毫无希望的劣势中孤军奋战呢?特别是当它看到自己可以在完整无损、保持自由和尊严的情况下摆脱战祸、获得和平时,怎么还会坚持打下去呢?

            希特勒自以为他找到了答案,不失时机地释放出试探气球。他通过外交和各种中立的渠道将和平建议传到伦敦。梵蒂冈教皇亲自致电希特勒、墨索里已和丘吉尔,他愿意为“公平而体面的和平”进行调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积极建议伦敦和柏林举行和谈,并从中斡旋。

            德国的外交家们也紧锣密鼓地加紧了促英和谈的活动。

            在西班牙,纳粹的密使正在直接与英国大使塞缪尔·霍尔爵士会谈。

            在美国,德国大使馆不惜花重金收买美国国会中主张孤立主义、反对援助英国的议员,以操纵美国舆论敦促美国政府继续保持中立,从而使英国丧失斗志。

            如果英国选择同希特勒媾和,那么,就意味着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并且无条件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全部拱手归还给他们。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的回答是:“不!决不!”

            从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到撕毁幕尼黑协定吞噬波兰..集与希特勒打交道的经验,丘吉尔已看透这个流浪汉出身的家伙是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

            这位素以坚定无情而著称的英国首相,给瑞典国王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复信:“..甚至在对于这种要求或建议作任何考虑以前,德国必须用事实而不是用空话作出确实的保证。它必须保证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特别是法国的自由和独立生活。”

            当他得知德国代办托姆森企图在华盛顿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消息以后,立即发了一封急电,“应告知洛提安勋爵绝不能给德国代办以任何答复。”

            当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人民回首往事时,都把丘吉尔视作英国这艘几经风险最终凯旋而归的战舰的舵手和舰长。然而,当丘吉尔于1940  年5  月10  日夜晚接过这艘战舰时,它已是遍体鳞伤,摇摇晃晃,而且即将面临纳粹德国铁蹄践踏的没顶之灾。

            英国几乎没有足以保卫岛屿的陆军力量,刚从法国死里逃生的英国远征军装备丢尽,士气低落。皇家空军的力量在法国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剩下的只有海军。但是英国的大型战舰很容易遭到德国空军的攻击。现在、德国轰炸机从他们在法国的基地起飞,只需5  分钟到10  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飞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

            战争阴影笼罩着整个英国。入侵、轰炸、背叛、化学战和细菌战..所有这些威胁都向人们的心头压来。英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这种担心和忧虑悄悄蔓延开来。

            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的第三天,在下议院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他开门见山地直言:“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他的决心,他的意志,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热烈的、雷鸣般的掌声在会议厅里久久地回荡。

            英国第一次领略到丘吉尔身为战时领袖所具备的那种坚定无畏的品格。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首相像他这样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施政纲领,也没有任何一位首相像他这样受欢迎。这个口不离烟斗,貌不惊人的矮胖老头,使整个英国为之一振。

            这短短的一行字不仅概括了他的施政纲领,而且勾划出他那极富战斗精神的性格。为了胜利,他甘愿含辛茹苦,也不吝惜别人的血汗。正是这种品格赢得了英国人民的信任,而且也就是在这最危急的时刻,英国人民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丘吉尔。

            1874  年11  月,温斯顿·丘吉尔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保守党领导人之一,曾任财政大臣。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人。

            丘吉尔个性勇敢,富于冒险精神。自幼喜欢玩打仗游戏,孩提时他就拥有1500  个玩具小锡兵。他可以长时间地将它们摆成各种阵势,进行交锋对垒,战斗演习,经常玩得废寝忘食。18  岁那年,丘吉尔考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24  岁时,他在苏丹恩图曼第21  兰瑟支队服役,经历了英布战争。19l4  年,丘吉尔任英国海军大臣。英海军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的惨败,导致他引咎辞职,委身在西线指挥一个旅的皇家苏格兰士兵。

            丘吉尔的血管里流动着战争的血液。他是战争问题的专家,是战争艺术的学子。一些人把他描绘成《圣经》中约伯的那匹马,很远就闻到了战争气息,“在山谷中搔爪,在号角中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