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父母亲虽然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地走完了他们的一生,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金银财宝万贯家财,可他们赐予了我生命,哺育了我成长,他们的恩情今生再也无法报答了,只有寄希望于来世了。

        父亲!母亲!安息吧!

        儿子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真诚做人,好好生活的。

        行者龙作于2008.4.1

        正文  [一]杏车桥传说

        位于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腹地,依偎着秦岭山脉北麓,凸显出一座风光旖旎的秀山,山峰虽然略显低矮,也不怎么伟岸雄奇,但它因古籍遗迹甚多,历史故事传奇而令人神往,如周幽王“峰火谑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温泉华清宫,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捉蒋亭”等。所以闻名遐迩也中外驰名,引逗着天下墨客游人和外国友人,成群结队的慕名前来,既为观光旅游,也为感受千年绚丽风采,山名曰“骊山”。

        从骊山之巅的苍松翠柏所掩映的山涧林中,和常年不息渗流而下的溪水,汩汩潺潺的自然形成两条小溪,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临河,潼河。两条Y型溪水之间,自然生成一座城郭,古名“昭应”,后改“临潼”,绕城郭湍湍奔流的溪水,又自然汇聚合而为一,蜿蜒曲折的融入涛涛渭水,奔向黄河溶入大海。

        在临河与潼河融合的下游行者地域,有一个关于“杏车桥”的古老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临,潼二河的下游,有一个名曰“杏车村”的村落,世代相传的乡民,依山傍水而居,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栖息,繁衍于此地。

        不知传了多少代,不知过了多少年,村里孕育生养出一名叫“杏花”的天仙美女。姑娘长到年芳二八之时,早已如出水芙蓉似的,嫣然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聪慧灵巧的秉赋,无论是描龙绣凤或吹拉弹唱,以及琴棋书画,过目成诵的一触即通,织出的丝绸,映射的霞光彩云也自愧不如,织绣的花朵,鲜艳夺目而楚楚生情,引逗的蜂蝶恋花翩翩飞舞,弹奏的韵律,吟唱的情歌,让飞流的彩云驻步,令呤鸣的风神静默,使引吭高歌的百灵鸟缄口。

        天下不知多少英雄豪杰,王公贵臣,风流才子文人墨客,不惜江山社稷和锦绣前程,,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为一睹芳容也以求芳心,可高傲的杏花姑娘,不为金钱名利,达官贵人和豪门巨贾的表象所感,静默的等待,耐心的寻觅着自己心仪的如意郎君。

        光阴荏苒,春夏秋冬,杏花姑娘俞发成熟地如月宫里的嫦娥,出浴的贵妃样妩媚,洋溢着清纯亮丽的馥郁,惹人爱慕也令人怜惜。一天,一位英俊潇洒的青春少年,漂洋过海从万里之遥的花果仙山学艺归来,途经这里,被杏花姑娘芙蓉月貌的天仙质丽深深吸引,为杏花姑娘出色的才艺和灵巧的睿智而动容。杏花姑娘同样的也被翩跹少年高雅的气质和出口成章谈吐自若的风度所痴迷,为他翻江倒海腾云驾雾的技艺而倾慕,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的倾心相爱相恋了。在乡亲的恭贺礼花喜酒中,欢天喜地的进入花烛洞房

        婚后的恩爱夫妻,耕地种田,种桑养蚕,织锦绣缎,陶醉在自己的田园风光里,陶醉于甜蜜蜜,情依依的温柔梦乡里,闲暇之际,练功习武,赋诗作画,弹琴奏曲,博古论今,倒也无事可叙。

        几年后,情爱的结晶,三个儿子相继问世,个个聪明伶俐,生龙活虎也活泼可爱,夫妻二人更是欢天喜地的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其珍爱有加的调理养育。

        有那么一天,得道高僧,“玄奘”法师,云游来到这里,与公子一见如故,谈天说地,谈道论法,博古论今的甚感情投合意,惺惺相惜的相见恨晚,玄奘法师渊博而博大精深的论述,和远大宏伟的报负和志趣,令公子自惭形秽也自愧不如,深感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及旷世奇才和绝学本领,竟然虚渡于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和小康之家的田园风光里。

        大丈夫应立于天地,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伟绩。

        经过深思熟虑和痛苦的决择,毅然决然的抛妻舍子,拜玄奘为师,师傅赐名“行者”,其意为出家而末经剃度的佛教徒也!跟随师傅闯荡江湖,前往十万八千里之遥的西天大雷音祠求取救苦救难的真经去了。

        杏花姑娘,夫妻情深恩爱,难舍的相劝挽留。心里一千个舍不得,一万个不愿意,但想到丈夫的功名前程和伟业壮举,眼含热泪,挚手相送丈夫出了村口,过了夫妻相逢相恋的溪流小桥上,千叮咛万嘱咐的目视心爱的人渐渐远行。

        小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夫婿,为了记住这一天,盼望自己出家成为佛教徒而末剃度的丈夫,宁恋家乡一撮土,不恋它乡万两金,以丈夫的法号“行者”取名,把家门前相逢相恋的小桥,由“杏车桥”更名为“行者桥”,为了使儿子记住自己的父亲,给三个儿子取名:“行南;行北;行东”。他们的父亲向遥远的西天而去,意为三个儿子从南北东三个方向,把他们远去的父亲拽曳回家。

        冬去春来,花开叶落,痴情难却的杏花姑娘,每天都在思念梦想中以泪洗面,祈盼丈夫的回心转意。年复一年,好多年过去了,而西去的丈夫仍然杳无音信,踪影全无,心力日渐衰竭的杏花姑娘,痴心不改地投身于骊山老母的门下,做起了苦伴青灯的佛教徒,昼夜伫立于骊山之巅,诵经念佛,翘首西望,祷告上苍,祷告神灵,保佑自己的亲人早日团聚。

        儿子孝母心切,劝说又无济于事,为母亲在骊山之巅搭起凉棚,遮风挡雨,端茶送水侍奉在侧,特别是二儿子‘行北’及妻儿,更是孝道孝顺。久而久之,杏花姑娘流出的泪水,累积成两条连绵不断的小溪,顺山而流,把一座高凸的大山,冲涮出两道深邃的沟壑,也就是今天的临,潼两河源头。

        年复一年的祈盼,昼思夜想的祷告,处于殚精竭虑境域的杏花姑娘,无奈的毫尽了所有精力和心智,带着无限的希冀和眷恋,于农历六月十三零晨,魂化于骊山之巅。

        坚守孝道的儿孙,感念母亲的痴情恩泽,将母亲焚藏于骊山之巅,灵位安放于骊山老母殿堂,修筑庙宇,焚香悼念,祀奠忘灵,把门前的河称之为“行者河”,把母亲与父亲别离的桥称之为“行者桥”,把父母居住过的杏车村称之为“行者村”,也就是现今的行者乡了。

        千百年来,杏花姑娘的后人,谨遵母训,痴情不改的依偎在母亲泪水汇成的小河小桥傍,不忘母亲的遗嘱和遗愿,继承在父母遗留的田园里,世世代代耕耘在自己的田舍,等待西天取经归来的老祖宗。

        并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三,聚其所有的子子孙孙及其子孙后代,来到骊山老母殿堂,在这里为老祖母打扫殿堂,焚香祷告,纪念老祖母无限的恩惠,而在殿堂里烧水扫地的,只允许杏花老祖最疼爱,也最孝顺的二儿子“行北”的后人,在这里烧水扫地,侍奉在殿堂里,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其它的后人只能在此喝水,小憩,焚香奠祀。而恰巧于六月十一至十三这几日降生或者说仙逝的,必定是老祖母轮回转世来阳间检阅的。

        而跟随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老祖宗,功成名遂后也成佛成仙的升入天界里,为怀念和感念自己的亲人与后辈,于每年的今日,必定会风起云涌的瓢泼起一场雷鸣电闪的泪雨。

        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延续,盛会一直持续,盛况更俞发空前,因为子子孙孙的队伍不断扩大,还在繁衍呢。

        正文  “倒灶”起来了

        “倒灶”起来了

        关于“倒灶”一词,它起源于陕西关中的方言,也有称做“倒糟”的。其意是大致相同的,“倒”是坏了,“糟”是糟糕,连起来是糟了、坏了、不好、不妙的意思。“倒灶”的说法,泛指种种倒霉、麻烦之事,方言的意思是,既然锅灶都倒塌了,自然是无法做饭,也就吃不成了,还不感觉倒霉吗?现实中属于贬义词范畴,常指一些不讲信誉,不讲公德的人,在公众心中的威望和地位下跌了,形容于某人的乡俗民望或某个企业倒闭倒糟了。

        关于倒灶一词的来源,是有一个典故的。

        话说很久以前,在三秦大地的秦岭山脉,有一悠长而狭窄的交通要塞,四季常清的碧山清泉,铮亮而清澈的溪水,常年不懈地湍流径奔着,风景秀丽的高山大川,被姹紫嫣红的花朵,和碧蓝翠绿的青山绿水所掩映,九曲十八弯的岗恋胜景,山回山抱的,绵绵延延的依山傍水缠绕着,一条曲折细长的乡间小路,顺着自然的山道,对接着几百里外的辽阔平原和美丽的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两地的交通枢纽和咽喉瓶颈。

        在这人烟稀少的深山里,依山偎水的小道旁,独居着一户人家,只有年青的夫妻二人生活在这里,男的人称“倒灶”,反正是爹娘起的名字,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夫妻二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勤劳而辛辛苦苦的耕耘在自己开垦的土地里,节节俭俭的珍惜着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甚至于在漆黑的夜晚,也舍不得点亮那小小的一盏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