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归来是你也是诗 > 上部:聚散 第四十二章 十字路口

上部:聚散 第四十二章 十字路口




        司百芳的事迹接连登上报纸和广播,这让她一时间成了济州人关注的社会热点。很多爱心人士被司百芳的遭遇所打动,给她邮寄了钱,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匿名。有了这些钱,司百芳在一两年内都可以不必再为了钱而发愁,因此她决定这一个学期之后便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专心在济州大学读研究生,体验一下在校大学生的生活。



        济州大学研究生录取结果一出来,吴道就和司百芳分析讨论了未来选哪一个导师最合适,并最终定下了一个导师。吴道随即找那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要了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司百芳因为忙于准备电台的节目,一直没有给那个导师发邮件联系。电台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她给导师发去了邮件。两天后,导师给司百芳回复了邮件,说他知道司百芳的经历,很乐意招收她做自己的研究生。司百芳考研的最后一个悬念终于也尘埃落定。



        吴道干了一年的代课老师之后,也攒下了一些钱。虽然他非常舍不得班里的学生们,但研三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何况司百芳已经决定离开,他就决定和司百芳一起辞职。



        暑假的时候,吴道回了齐城县。司百芳因为已经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在济州没有住处,也返回了自己的家乡牡丹城。



        在家里的时候,家人和亲戚朋友问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想干什么,他不置可否,只是顺着别人的意思说。



        研一到研二两年的时间,吴道都在为了司百芳考研的事情而忙碌,心里想的也是司百芳的事情。在研二时,田莫问就问过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是考博士还是工作,如果想要考博,他可以帮忙联系导师。吴道一方面想要考博继续深造,好完成自己做一个学者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想离开司百芳。济州大学外国文学专业没有博士点,不仅如此,整个济州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这让吴道感到绝望,如果他要考博士就只能考外地的大学,但如果那样,他就要离开司百芳。吴道为当初转专业的决定感到后悔,如果没有转专业的话,现在完全可以报考本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司百芳,他可以放弃喜欢的研究,然而现在后悔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他只能对田莫问说,自己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考博。期间,有一个法国学者到济州大学讲学,田莫问特意向他引荐了吴道,并希望吴道能够跟随那个学者去法国留学。吴道非常想去法国留学,但他留恋司百芳,再加上他的法语并没有达到留学的水平,最终也没有成行。如今司百芳已经成功考上了研究生,他也即将进入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的确到了应该考虑并且决定未来去向的时候。



        吴道一时间难以决定研究生毕业之后究竟应该考博还是工作,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许久没有联系的赵武,这位好友此时已经毕业,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工作。吴道给赵武打了电话,询问他未来的打算,赵武说,他感到做学问非常无趣,就没有考博士,他要参加工作了,工作单位是浙江省文化厅。这个回答让吴道大吃一惊,然而他知道,赵武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他做什么事情必然有他的考虑。



        新学期开始,吴道进入了研三,司百芳则成为了研一的一名新生。此时,吴道仍然对未来犹豫不决,他一方面抓紧时间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做着考博的准备,此外也时刻关注着济州的招聘信息。



        在济州大学里,吴道和司百芳每天还是形影不离。周围的同学都以为他们是情侣,他们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吴道非常眷恋这样的生活。



        十月中旬,上海要举办中法文学研讨会,会有中法两国的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会期三天。研讨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提供食宿和交通补助。田莫问让吴道和研二的两个研究生刘丽丽和许一诺都报名参加。吴道把研讨会的事情告诉了司百芳。司百芳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又听说会有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就也非常想去,于是向导师请了假,也报上了名。



        田莫问本来也要和自己的三个研究生一起去上海,但到了出发的前一天,他临时有事,就取消了计划,让吴道带着两个师妹去。



        出发的那天,四个研究生一早就在济州大学南门口集合。吴道提前告诉了刘丽丽和许一诺,还有一个研究生要和他们一起去上海参加研讨会,但并没有说是谁。刘丽丽和许一诺都见到过吴道和司百芳在一起,也以为他们是男女朋友关系,看到同行的人是司百芳,就都冲吴道笑了笑,刘丽丽还小声说:



        “嫂子可真漂亮。”



        吴道对刘丽丽笑了笑,没说什么。他介绍司百芳和刘丽丽、许一诺相互认识,之后四人乘出租车去火车站,在那里又乘火车前往上海。



        火车到达上海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出发之前,吴道就在网上查了路线,走出火车站之后,他们又赶紧坐公交车去举办研讨会的大学。



        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一路上他们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比较着上海和济州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济州和上海根本没法比。司百芳还对吴道说,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大都市相比,她更喜欢北京,因为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上海相对而言,在这方面还是要差一些。



        公交车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四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又急急忙忙走进学校,向好几个人问了路,才终于找到了研讨会报到处。报完到之后,会务组让他们选择住宿方式,可以住在本校专门用来承接会务活动的学生宿舍,也可以自己去外面找宾馆住。学生宿舍是四人间,每天三十元,如果到外面住宾馆,不可能找到这样便宜的房间。四个人都选择了住学生宿舍。



        安排好住宿之后,稍作休息,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四个人又来到外面吃饭。奔波了一天,四个人都很累,吃完饭之后也就早早回到了宿舍休息。同一个宿舍里的人都是来自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吴道和他们做了简单的交流,但相互之间终归并不熟悉,话也就都不多。



        第二天,研讨会正式开始。受邀参会的作家和学者相继登台做专题讲座。吴道和司百芳都听得非常认真。



        研讨会前两天,会务活动安排得很满,晚上也有活动,而且那两天举办讲座的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学者,吴道等人也就都没有外出。吴道和司百芳在济州时就商量好了,到上海以后要抽空去鲁迅公园和鲁迅故居看一看,为此吴道还找同学借了数码相机。研讨会第三天上午的讲座,无论主讲人还是主题,吴道和司百芳都不感兴趣,就决定“逃课”外出。



        离开校园后,吴道和司百芳计划先去鲁迅公园,然后再步行去鲁迅故居。吴道在路边花店里买了一束白色的花,之后两个人乘坐公交车前往鲁迅公园。



        到公园后,吴道和司百芳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看着里面的陈设,吴道深有感触。离开纪念馆去鲁迅墓的途中,吴道对司百芳说:



        “虽然鲁迅先生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但其实直到我上大学之前,我对鲁迅的印象并不深刻。是一个朋友让我真正了解了鲁迅。”



        “是哪一个朋友?”司百芳说。



        “还记得我以前和你说过一个自称‘赵氏孤儿’的朋友吗?”



        “记得,他是叫赵武吧。”



        “对,就是赵武。我和赵武、荆立科是同一年上的济州大学毛城分校,住在一个宿舍里。上大学之前,赵武就已经博览群书。就是现在,我的阅读量也未必比得上刚上大一时的赵武。赵武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和思想,那时候他常常给我和荆立科讲鲁迅,这才让我萌生了阅读鲁迅的念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和赵武、荆立科成了真正的知己。”



        “我崇敬鲁迅也是受到了一个朋友的影响。”



        “是哪一个朋友?我认识吗?”



        “你认识。”



        “是谁?”



        “就是你啊。”



        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露出了笑容。



        来到鲁迅墓,吴道看到那里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年迈的老人正在向鲁迅墓献花、鞠躬。那位老人由一个中年人陪同。老人转身时看到了吴道和司百芳,就对他们说:



        “你们也是来祭奠鲁迅先生的吗?”



        “是的。”吴道和司百芳齐声说。



        “现在的年轻人,还能来祭奠鲁迅先生的,不多了。”老人看到吴道手中有相机,又说,“小伙子,我忘了带相机了,你给我拍张照片吧。每年鲁迅先生的祭日,我都会来这里祭奠。我这把岁数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来。如果来不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来看鲁迅先生了,拍张照片,留个纪念。”



        听了老人的话,吴道忽想起当天是十月十九日,正是鲁迅先生去世的日子。他和司百芳恰好在这一天来到先生的墓前,又遇到这个老人,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缘分。吴道对老人说:



        “老人家,您高寿了?”



        “八十五了。”



        吴道在鲁迅墓前为老人拍了照片,又让司百芳给他和老人照了合影。之后,司百芳也加入了进来,那个陪同的中年人为他们三人拍了合影。



        拍完照片之后,老人让陪同的那个中年人给吴道写了一个地址,让吴道把照片洗出来以后寄给他,之后便离开了。吴道听到那个中年人说:



        “咱们又不认识人家,你还让人家拍照,给你寄照片,人家肯定不会寄。”



        “我们都是热爱鲁迅先生的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寄。”老人说。



        听着老人的话,看着他蹒跚的身影,吴道的眼睛湿润了。他转过身来,把随身带的花放在了墓前,和司百芳各鞠了两个躬,之后离开。



        时间很紧张,吴道和司百芳没有时间逛鲁迅公园,离开鲁迅墓之后,他们就步行前往鲁迅故居参观。吴道知道,上海鲁迅故居是鲁迅生前最后居住的地方,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曾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



        走进鲁迅故居,吴道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听到了鲁迅先生的教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开鲁迅故居时,吴道和司百芳在门口照了合影。之后,二人返回了学校,继续参加研讨会。



        下午五点,研讨会结束。吴道四人买的返程车票是下一天上午,所以他们还有一晚上的时间逛上海。刘丽丽和许一诺提议去城隍庙。四人吃完晚饭之后,就坐公交车到了那里。夜晚的城隍庙灯光璀璨,亮丽非常。四个人都大开眼界,玩到很晚才返回宿舍。



        次日上午,四个研究生乘火车返回了济州。



        回到济州的第二天,吴道把在上海和那个老人拍的照片洗了出来,寄到了老人留的那个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