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36章

第36章



                                    

            即使如此,宋理宗皇帝依然是南宋诸帝中,最积极的道教推崇者。

            北宋的悲剧发生后,南宋赵官家们,对道教的态度有些不冷不热。宋徽宗穿着道袍,凄凉地被押送五国城的形象,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如果要算宋徽宗时的老账,就是把天下道观都拆了,恐怕也说得过去。但官家们没有这样做,反倒还多修了不少。——宋真宗以来的神仙教育深入人心,当遇到什么麻烦时,没有一个人会说:“我靠!什么破神仙!再不保佑俺,小心明天不烧香烛给你!”大家都会谨慎地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俺又做错了什么事,惹天上的神仙不开心了?

            宋理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任内天灾人祸不断。疑心生暗鬼,便怀疑自己操作上有什么失误。成天在宫中烧香敬神,弄得到处乌烟瘴气。老百姓从皇宫外面经过,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一个大庙门口。有些乡巴佬就傻乎乎地往里面闯,忙得守门的金甲卫士赶都赶不过来。

            除了了烧香,他还吃素,以为这样轻微地折磨一下自己的身体,便可以得到神仙们的谅解。当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宋理宗成功地减去了不少多余的脂肪,自我感觉健康了不少。只可惜天灾人祸却一点都没有减少的意思。直到遇到了这位张可大张天师,情况才有些轻微的好转。

            嘉熙三年七月,宋理宗亲切地接见了张可大先生,不仅赐他可以在皇帝面前坐下,还请他吃了一顿素斋。席中两人对素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坦诚地交换了各自意见。宋理宗惊喜地发现:张可大先生居然也非常喜欢吃香菇!

            这下两人更是一见如故了!要不是碍着皇帝的身份,宋理宗简直就要过去给张天师一个热烈的拥抱了!他当即下旨:赐张可大“观妙先生”之号!

            张可大在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得到这个盼望已久的“先生”之号了!祖宗有灵,后辈儿孙总算没有给先祖蒙羞。虽然香菇吃起来实在有些让他作呕,但相形之下,这点小小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宋理宗的热情让张可大先生非常感动。除了这个“先生”之号外,宋理宗大听到张可大先生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便马上下令国库拨出银子若干,修整前朝在龙虎山的赐第真懿观,供他娘儿俩居住。

            房子的事情刚刚定下来,宋理宗转念又一想:光有房子住,没饭吃怎么行?于是命令地方上的官员,多拨些良田给张可大母子种粮食,至于赋税就免了吧!宋理宗特别强调:其中要有几亩地专门养香菇。这玩意儿有益健康,张可大先生和俺都喜欢吃。

            张可大先生千恩万谢,再拜离京,回到了日思暮想的龙虎山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个男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城堡。

            回到自己的家中,张天师的心情不禁有些激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窗外山色如画,手中茶水如碧;门前少俗客,庭中花常在,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正在惬意之时,一个道童轻轻地走了进来,小声地对张可大先生说:“启禀师尊,有客来拜。”

            张可大先生心中恼怒,猛一挥手,说道:“你就告诉他,今天我身体欠安,不见客!”

            “是!”道童答应着,却迟疑地站着不动,“不过……上复师尊得知,这客人好像是从远地方来的。”他停了一下,小声地说,“北边。”

            “哦!”张可大先生猛地坐了起来,“这客人是何等人物?”

            “和我辈一样,也是个羽流中人。”

            来人果然是个道士,身材高大,阔面长须,一看就知道是个北方佬。张可大先生疑惑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打了个问讯,说:“贫道龙虎山张可大,敢问道长尊姓大名?光临敝山,必能有以教之!”

            那长须道士慌忙答礼,说:“不敢不敢!天下谁不知道张真人的名号?小道岂敢班门弄斧?”他警惕地左右看了看,小声地说:“不瞒道兄说,小道王一清,此次千里迢迢而来,实是受人所托。”

            “哦?敢问王道兄是受那位高人所托呢?”

            王一清直了直身体,正色地说:“此高士不是别人,正是大蒙古国世子,蒙哥大帝之后:孛儿只斤.忽必烈!”

            ……  ……

            关于张可大天师和蒙古特使的会见,历来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不少人对于张可大一方面蒙受宋室的恩德,一方面又和蒙古人眉来眼去深为不满。到后来,事情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不少人传言,忽必烈之所以派人来龙虎山,是为了通过张天师刺探宋朝的军情,为大举南下作好准备。

            这一点从事理上看有点说不通,张天师虽然受宋理宗的信任,但毕竟没有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军事上的能力,除了手下有一小群会点剑术的道士外,其它方面的作用都很有限。忽必烈就算是昏了头,怕也不会向张继先刺探南宋的军情。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正史上记载的那样,派人上山“请符命”,即发挥张天师占卜预言的特长,询问最终天命所属。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请符命”,后来也闹得沸沸扬扬,成为了一出让张家自己也有些糊涂的“罗生门”事件。

            (六十)

            和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不同的是,蒙古的统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并不是头脑简单的,只会弯弓射大雕的马背英雄。如果是那样,他们绝对扯不开那么大的一个摊子。当时的蒙古人,其实在政治、军事上是相当缜密的。任何行动之前,都会经过细致的考虑,甚至是严格的“沙盘推演”。

            据说当年征战中欧一役中,蒙古军队还没有到,蒙古人的探子就已经满世界乱跑了。后勤供应更是细致到了极点,一个骑士同时拥有两匹马,以保证持久的奔跑能力。军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原式攻城器械,还带了不少的汉族医生。士兵们贴身的衣料一定是丝绸的。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有钱,而是因为丝绸的延展性好,中了箭轻轻一拉衣服,箭头就带出来了。不用像大多数军队的做法,让你咬着牙忍着,军医捏把刀子硬挖。

            就是他们那种恐怖的屠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策略。胆敢抵抗的就屠,乖乖开城门的就饶。人都是胆小的,听到几次吓人的消息,还没等蒙古兵攻到,自己就老老实实地把城门打开了。蒙古人前期的恐怖政策,到了后来,替他们省下了不少力气。

            刚出草原的那会儿,蒙古人基本上凭的是血勇之气。这一点和十年前刚进城的农民企业家差不多。越到后来,他们的见识越广,行事方式就不一样了。蒙古人的大军,最先是往西边打的。历史上能够一家伙同时击败伊斯兰、天主教两大文明的,除了蒙古军队以外,别无分店。在征战的过程中,蒙古人慢慢发现一样东西的巨大影响力:宗教!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就制定了相当公平的宗教政策。他们征服了金国故地之后,对当地的强势宗教道教——尤其是王重阳创下的全真教——非常的照顾。全真教当然也投桃报李,帮了蒙古人不少的忙。蒙古军队南下在即,道士王一清便自告奋勇赶赴龙虎山,帮助忽必烈联络同样是三清弟子的张可大先生。天师道在江南一带的影响,是谁都不能忽视的。

            《元史》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相当简单。当年,忽必烈还不是皇帝,只是王子之一。“元朝”这个名词的产生,距那时尚有十二年之久。据说,王一清奉命到了龙虎山之后,受到了张天师的热情款待。张天师托王一清给忽必烈带上一句话:“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众所周知,二十年后,这一预言果真成功准时实现了。那一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一股军队,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天下一统。

            从后来元朝皇帝对张家的热情回报来看,不用说,在蒙古军队大举南下,一统四海这一段时间里,张天师麾下的龙虎山组织,或明或暗,肯定帮过蒙古人不少忙。

            这一点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儒家的酸腐书生们,喜欢把架子端个十足十,“是气所磅礴,凌然万古存!”这个天师道,怎么可以见到外族的皇帝也往上靠呢?

            说起来道士们也是迫不得已。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他们在外国的阔亲戚比起来,常常显得非常寒酸。外国的一些宗教,如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一不高兴,连西欧国家的国王都敢直接废了。中国那家的宗教敢这么嚣张?如果说别人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中国的宗教充其量只能算是株寄生的藤本植物。所以,每到该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就得不停地押宝,押对了吃香喝辣,押错了就被禁被灭。历史就是这般的残酷,儒家人士其实也不是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坚定,只不过换衣服换得慢几拍而已。

            清朝的大学士熊赐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虽然自己是满洲人的大学士,但在他的口中,宋末元初的天师们,简直就是一群不足齿数之辈!

            熊赐履在《学统》中写道:王一清是个道士是无疑的,但这厮其实只是个会吹牛皮的妖道。他骗忽必烈说,他在江南一带,关系网那是不得了!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地方乡镇级干部,个个混得厮熟。

            忽必烈一听大喜,连忙派他潜入江南,担任蒙古军队的高级间谍。任务是拉拢宋朝的动摇分子,好给大军下江南打下基础。王一清信心十足地上路了,但工作一接手,他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怪自己当初牛皮吹得太真了,忽必烈坚决相信这位王道长仅凭关系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给的银子数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