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37章

第37章



                                    

            以前在北方的时候,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王道长的“聪明”可以让他在蒙古人中间,潇洒地混个游刃有余。但到了江南他才绝望地发现:这个地方居然遍地都是中国人!更可怕的是,这些中国人还全都是南方的中国人!

            最后王一清陷入了窘境:银子花完了,关系网却连个影子都没有!也是,大家都是“聪明”的中国人,凭什么相信你这个来路不明的王一清?就凭你身上那件破道袍么?

            王一清无奈之下,准备返回北方。但一想到蒙古人腰间锋利的砍刀,王道长立刻觉得脖子后头一阵阵地发凉!

            人一急,智商指数就会迅速上升。王道长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嘿嘿,咱不是“聪明”的中国人么?怎么忘了发挥自己的长处了?骗不了自家同胞,骗蒙古佬还不是小菜一碟?

            思路对了就好办!王一清暗自盘算:那群蒙古人书读得少,属于无知识无文化无见识的“三无人员”。哲学大道理他们听起来哈欠不断,但一说到鬼神特异功能之类的事情,马上就跟小孩子一样来了精神。——对,俺就从这个方向入手!

            他那时银子早已花光,被客栈赶了出来,没办法只好找个农家小院暂时住着。那家农民也属于“三无人员”,家中颇有几本龙虎山免费赠送的《捉鬼手册》、《简易阴阳风水》之类的小册子。虽说是入门读本,那家人还是嫌生字太多,扔在角落里没人看。——按熊赐履的说法,这些书都该称作“张氏妖书”。

            王一清如获至宝,随手顺了一本揣怀里。第二天一早,启程返回北方。见到忽必烈后,他大言不惭地说,“臣过江至龙虎山,见嗣汉天师张,有神术,能前知,为乡人尊敬信颂,共称天师。语臣曰:殿下入正宸极而宋亡,宋亡而天下可一也。”

            王一清道长从怀里拿出一本《捉鬼手册》,万分珍重地呈给忽必烈,说:“张天师让小道转告大王:他和龙虎山天师道所有弟子,坚决支持大王挥兵南下,完成一统天下的光荣任务!——这就是张天师托小道转交给大王的信物——天师道伏鬼仙书!”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忽必烈接过书后,心中的那股感动之情!不容易啊,一个身在敌国的得道高人,却时刻关心着俺的天下大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分明是一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嘛!

            所以,等到他真的一统天下之后,立刻召见当时的天师张宗演。见面劈头一句话就是:“那一年您和王一清先生谈话时所说的预言,今天果然实现了!请问,您是用什么办法来预言的呀?”

            张宗演先生一脸愕然:什么?……什么预言?这……这王一清是谁?……

            忽必烈心情极好,以为张天师年久忘记了,便热心地帮他回忆:“就是公元1259年您见到的那位王一清先生呀!王先生是我派去的,您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吧?他长得宽额头,细长眼睛,谁看了都说是个一脸奸相的家伙!——不过人不可貌相,王道长其实是个好人,他帮俺联络上了您。这不,您送给俺的书,俺还带在身边呢!”

            张宗演先生瞠目结舌,听得是一头雾水。但他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这事发生在他父亲当天师那会儿,和自己基本没有关系。——令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父亲做过的任何事情,无论巨细,都会给我交待清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还有,俺们龙虎山张家宝贝这么多,怎么会拿一本印刷粗糙的免费小册子给皇帝做信物呢?

            好在张宗演先生是个聪明人,不会傻乎乎地说:没有!这是哪儿的事啊!万岁爷您肯定被这姓王的小子给忽悠了!——他只是避虚就实地说:“这是俺父亲那辈的事,俺那年还小,不清楚。”

            “哦!原来是你父亲的事啊!”忽必烈略有些失望,他理解地说,“难怪您不清楚。不过不要紧,这照样是你们张家的光荣嘛!来人啦,给我重重地赏!”

            ……  ……

            我们可以发现,熊赐履的以上说法,和正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同,也和民间流传的“张天师刺探军情说”很不一样。作为儒家的正统文人,熊赐履的本意大概是想讥嘲张天师一回,却没有料到最后却帮了张家的一个大忙:以后再有人骂天师是“汉奸”,张家人可以马上翻出熊大学生的书来,理直气壮地说:看到没有,熊学士这里写得清清楚楚嘛,没有的事儿!完全是那个不要脸的王一清造的谣!

            (六十一)

            一处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  西湖月在天。

            ——王喆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都应该对此诗还有印象,全真七子的出场诗。念一句出来一个人,念完之后,七个人便各就各位,准备打群架了。

            这首诗是全真七子的师父王喆(王重阳)的悟道诗,写得相当不错。我个人非常喜欢,尤其是“蓬头长日走如癫”,和“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  西湖月在天。”。前者写出了一种悲愤之情,仿佛有一腔的不平无发泄处;后者表现了顿悟后的旷达,意韵相当的潇洒。完全可以和北宋黄庭坚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相媲美。

            在《射雕英雄传》之中,全真七子的能耐很有限,但他们的师父王重阳却是个超一流的厉害人物。实际上,全真七子的能耐比《射雕》中的描写要大得多,尤其是邱处机,这是个和王重阳一样出色的十项全能型人物。他的诗、文、道、学、组织能力等都堪称一流。武功怎么样不清楚,但至少身体很不错,七十多岁还敢像红军一样去爬大雪山。

            王重阳和邱处机经过艰苦的努力,创建了道教之中一个影响巨大的新派别:全真道。后来,全真道的兴衰,直接影响了龙虎山张天师们在元朝的地位和生活。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召见了龙虎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请他吃了一顿饭,赐他一顶玉芙蓉冠,一件组金无缝衣和一颗银印。金、银、玉什么三样东西都齐了,皇帝的确是有钱人。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元世祖下令: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至元二十九年,张宗演卒于京师,其子张与隶袭领掌管江南道教之职。也就是说,江南道教,几乎成了张家的天下。元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被元成宗加封“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这里先解释两个名词:“三山”和“符箓”。

            “三山”指的是龙虎山、茅山和同样是位于江西的阁皂山。住在龙虎山的是天师道,住在茅山上的是上清派,只有阁皂山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名气。其实,呆在阁皂山上的,就是当年鼎鼎有名,出过葛洪等大师级人物的灵宝派。
            上清派和灵宝派长期以来,都是龙虎宗在道教内部的竞争对手。从南北朝到唐朝,几乎压得张天师们气都喘不过来。但从宋朝开始,形势慢慢地朝有利于天师道的方向发展。到了元朝,东方彻底压倒西风,上清派和阁皂派干脆被张家“主领三山”了。这标志着天师道在道教的内部分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最后胜利!

            那么,什么是“符箓”呢?简单地说,“符箓”就是道士们做法事时,写在纸上(或其它媒介上)的一些神秘符号或文字。“符”偏重于符号,“箓”偏重于文辞。林正英演的僵尸片里,道士们如果拿出一张黄纸,上面写的不是字,而是一种谁也看不懂的符号。那您就要注意了:这是一种“符”。如果道士手忙脚乱地在黄纸上写了一行似懂非懂的文字,例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就是所谓的“箓”。

            早期的道教,有很多种派别,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活动是炼丹。“符箓”这种道具,一般认为是张道陵先开始用的,其它门派的也用,但并不是很热心。到了后来,炼丹炼出了大量提前升天的人。例如南唐烈祖李昪,日思夜想,希望得到仙丹吃后长生。后来还真有道士送了仙丹来。李昪先生很高兴,心说这下可以长命百岁了吧?结果仙丹一下肚子,立刻一命呜呼。死前他很懊悔,说自己服仙丹以求长生,哪知道却死得更快!

            有些皇帝比李昪先生聪明,例如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他养了一大堆道士专门给他炼丹,炼好了自己先不吃,找了些犯了死罪的人来试。后果是令人失望的,道武帝试验的唯一贡献,是在枪毙法、绞刑法、毒针注射法、电椅法之外,发明了一种新的死刑方法:服食仙丹法。

            还有些皇帝比李昪先生胆小,例如北齐文宣帝高洋先生。对于荒唐的天子来说,当神仙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如在人间当个为所欲为的皇帝舒服些。他让道士们炼好了仙丹,心里却到底有些害怕。生怕服食下去后,一不小心,没有长命百岁,反而成功地尸解升天成仙了。所以,他犹豫了半天,最后找了个盒子装起来,说:“等临死前再吃不迟。”

            众所周知,高洋先生只活了短短31岁。这件事提醒我们:只要是药,就存在着保质期的问题,仙丹也不例外。

            从南北朝到北宋时期,吃仙丹中毒死去的大小人物,几乎可以把阎王殿挤破了。道教内部因此而死的也不再少数,可以想象,阴间的道士们,恐怕走到哪里,都会被冤鬼们群殴一顿。

            阳间的道士们见势头不对,赶紧改变工作重点,从炼丹换成了相对安全的符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