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42章

第42章



                                    算了!我看全真道的道士们没戏了,白云观早晚得关门!

            全真道的道士们从此是没戏了,大家猜得不错。但白云观并没有关门,它所在的城市,风吹雨打几百年后,名字早已从燕京换成了北京。虽然沧桑换尽,人事已非。但白云观还是白云观。现在你到北京西便门外走走去,就会发现它仍然呆在那里,像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里面还有很多道士,或者说,还有很多很像道士的公职人员。

            忽必烈并没有观众们想象的那么好心。宋徽宗收拾和尚那会儿,蒙古自己还在被别人收拾呢!你以为他张牙舞爪地带兵打过来,就是为了替和尚出一口恶气么?

            要怪还得怪全真道自家人不争气!

            金庸的小说中,写到全真教时,把事实杜撰了不少。但有一点简直写得准确极了!那就是全真道的衰变过程。从王重阳到邱处机再到谭处端、尹志平、李志常,基本上是一蟹不如一蟹。邱处机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之后,全真道的势力急速膨胀。到了李志常时期,道众早已把当年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那种矢志苦行的精神,统统地抛在兜帅天之外了。包括李志常在内,大家高高兴兴地住进了雕梁画栋的宽敞道观。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四方珍馐,结交的是达官贵人,关心的是田宅财货。

            生活得好点还没有什么,你毕竟只是一个道士,生活得再好,好得过忽必烈么?问题是,生活好了,行为上却不知检点收敛一下,那就有些过分了。

            据说,当年全真道的道士们,脾气比较火爆,但为人却比较懒惰。具体的表现是,他们喜欢扩充势力,到处建设新的道观。——这没有什么呀?只有人家有钱,爱建多少建多少去,你管得着吗?

            问题他们扩建的方式比较另类了一点。这些道士简直就像一群斑鸠一样,从来不原意自己动手去修房子,而是喜欢去强占别人的窝。光是在燕京地区一带,被他们强占的和尚庙,竟然就多达480所!和尚们不愿意挪窝怎么办?打!那有什么客气的?当时的燕京街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伙玄衣道士,把灰衣的和尚打得满街乱跑!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如果隔壁那间和尚庙,第二天早上起来,开门的居然是个趾高气扬的道士。大伙儿顶多会说一句:哦!又是一间?

            渐渐的,道士们占庙占起了瘾,只要粘个“庙”字就不愿放过。到最后,居然顺手把西京天城夫子庙也给占了,改名叫“文城宫”。占了不说,道士们还假惺惺地安慰那些气得半死的秀才们:“哎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啦!反正俺们供的也是文昌帝君,你们还是可以来拜嘛!照样保佑你们中状元!”

            到了这个程度,忽必烈觉得再不出手管一管,那是肯定不行的了。要不然,哪天一不小心,连皇宫里的太庙,都得让这伙全真道士给占了去!

            由此可见,和尚也好,道士也好,随你怎么去鼓捣都行。但有一条红色界线千万不要去碰!这条界线就存在于天子座下,九重皇宫之中!和尚碰了灭佛,道士碰了毁道,一点可以通融的地方都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所以准许你们拜佛拜神仙,是想让你们替俺把老百姓教得听话一点,便于管理。但如果你们自己先学会了不听话,那就别怪寡人不客气了!

            历史上,道教曾经利用佛教这个错误,多次推动皇帝灭佛。到了元朝,却被人依样画了葫芦。可见人都有这个毛病:去抓别人的错误时,个个精明无比;轮到自己得势之后,同样也是浑浑噩噩。

            全真道的这次失利,对于整个道教,都是一次惨重的损失。因为这使得元朝皇室一度对道教失去信任。辩论会过后二十年,佛教徒控告全真道道士谋害了一个叫广渊的僧人,犯了人命官司。在打这场官司的时候,和尚们顺便指出,上回辩论会之后,规定全真道必须销毁的一些道经,全真道“多有隐匿未毁“。

            忽必烈大怒,这回道士们说什么他都不信了。他干脆命令枢密副使孛罗、前中书省左丞张文谦、秘书监焦友直、释教总统合台萨哩、太常卿忽都于思、中书省客省使都鲁,以及在京诸僧首,共赴长春宫,会同道教各派领袖,细细辩认《道藏》诸经之真伪。

            甄别的结果是,“参校道书,惟《道德经》系老子亲着,余皆后人伪撰。”忽必烈于是下令,除《道德经》之外,焚毁所有《道藏》中的道经!

            在元朝之前,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道藏》的编撰。第一次是唐玄宗时期,叫《开元道藏》,后毁于安史之乱的战火。第二次《道藏》的编撰是在宋徽宗时期,那部道藏叫《政和万寿道藏》。不久,亦毁于金兵入侵的战乱之中。蒙古大军平定天下之后,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全真道教主尹志平命宋德方率众编撰了第三部道藏——《玄都宝藏》。

            这是历史上最全的一部道藏,收集的道经据说多达7800多卷。可惜的是,它问世不久,就遭到人为的焚毁。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第44代天师张宇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编辑了中国最后一部道藏——《正统道藏》。一共收集了道书5485卷。但比起元朝时期被焚毁的《玄都宝藏》,还是缺少了足足2000多卷。

            (六十八)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起焚书事件,最有名的要数秦始皇那一回。据说,咱们中国人以前会的事情可多啦!可惜被这秦始皇这败家子一烧,最后就只剩下气功和中医了。相比之下,元朝这次的损失要小得多。少了2000多卷道经,最大的影响,大概是使后来飞升登仙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

            众所周知,较远的古代那会儿,中国的天空是很热闹的。老百姓在田间锄禾日当午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白日飞升的修道之士,在半空中划出的完美曲线。有时是一个人,有时还要带几个家属。据说最为威猛的是晋代的茅山道的许逊,这位老兄升仙之时,随身携带的人员物品计有:所有的亲戚朋友奴仆等四十二人,家中所有房屋(包括柴房,马厩,茅厕等)若干间,所养的大小鸡、犬、猪等禽畜若干头,另有房屋内滋生的蟑螂老鼠苍蝇蚊子若干只……

            由于许家升天的规模过于庞大,在天空形成了无数道白色的轨迹。当地乡亲们还以为是来了一场大规模的流星雨。很可惜的是,元朝之后,这种盛况就很少听说了。忽必烈烧的这把火,烧灭了很多人的希望或幻想。不过,不久之后的张宇清天师,竟然还可以成功地收集五千多卷,可见这把火烧得还不够大。

            说起来,按蒙古人的脾气,原先是准备除了《道德经》外,都要烧个精光的。不愿烧的就不客气地杀头!还好关键的时候,有个龙虎山的道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悄悄地给当时的太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地说道:“黄老之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道书中还是有不少是好的,以前汉朝的皇帝就曾经试用过。您就大发慈悲,多少给咱留几本吧!

            这位道士也姓张,不过不是辅汉天师张道陵的子孙。他的全名叫张留孙,字师汉,是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嫡传弟子。这位张留孙先生,是个相当特殊的人物。他的出现,打破了龙虎山辅汉天师子孙一枝独秀的局面,使外人也渐渐开始在正一道中崭露头角!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招龙虎山天师张宗演进京。这一年,距那场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已经快十几年了。

            元朝的统治者并不打算抛弃道教。他们真正喜欢的喇嘛教,其实比全真道还要嚣张。著名的僧官杨琏真迦,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宋朝的皇陵挖个干净。据说在燕京的大街上,喜欢男风的喇嘛僧人,居然会当街强奸男人!

            没办法!谁叫你是第四等级的“南人”,而别人是第二等级的“色目人”?蒙古人这一拙劣的种族划分政策,使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仅呆了八十余年。在这一时期,喇嘛教始终没有成功地打入汉人的内部。这一点,就算统治手腕不太好的蒙古人,也多少意识到有些不妥。

            所以多少还是得求助于道教。经过唐宋两代的苦心经营,道教已经在中国民间深深地扎下了根。可惜全真道发迹之后不懂收敛,蒙古人不得不下手痛宰!否则王重阳的徒子徒孙们,至少还能够兴旺一个甲子。

            全真道退出舞台后,留下的真空该怎么填呢?忽必烈把眼光投向了当初“有功于国”的龙虎山。

            众所周知,自从张鲁的悲剧之后,张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传统:韬光养晦,不事张扬。历代王朝对张家青眼有加的皇帝很是不少,但历代张天师的态度大体上都比较低调。皇帝一高兴起来,要给点什么。他们要么拒绝,要么谦虚地接过来。要是不给,便默默地返回龙虎山,看顾那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不但不会抱怨,捉鬼降妖有暇,张天师们还免费充当官方的义务宣传员,见人就宣传忠君爱国的大道理。

            这样长期坚持不懈,又能干,又听话的一大家人,还能到哪找去?所以,元朝的皇帝,把在世和曾经在世的张天师们,从第一代到第四十一代,一口气封了个遍!张宗演天师那一趟上京的收获颇丰,被赐封“嗣汉天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嗣汉天师”这个封号,便是从此时开始的。张家的传人在民间被称为“天师”,是由来已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