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41章

第41章



                                    

            在王浮这本《老子化胡经》中,李耳先生是个忙得喘不不过气来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他在中国西方跑来跑去,一会儿化成这个,一会儿化成那个。当他在中国时,便是老子李耳先生。创立道教有余闲的时候,还顺便培养出了一个杰出人才——孔夫子!在外国,尤其是天竺国的时候,他便化身为佛,开班授课,教育当地的各族人民。当然,中国话当地人是听不懂的,老子只好采用印度古梵语,写下来的讲义便是佛经。

            这就回答了老子出函关后的去向问题:到印度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了!

            道士们一看到王浮的这本《化胡经》,立刻欢天喜地地跑到庙里翻给和尚看。他们告诉和尚:“搞了半天,你们那一套是出口转内销啊!说到底咱们都是一家人嘛,早知道还斗什么斗?来来来,大家握个手,所谓“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和尚们大怒!满腔愤怒像三昧真火一样喷了出来:“我呸呸呸哟!就凭你们那几下子也配?拜托造假也讲究点专业水平好不好?里面不少字句还是照抄佛经里的呢!”

            的确,这本书造假的水平很低劣,稍微一看便能指出满纸的破绽。本来大多数和尚都是不屑一顾的,但到了全真道全盛时期,事情发生了了重要的变化:全真道的道士们,在李志常的默许下,竟然用雕版大量印刷《化胡经》及其衍生作品《八十一化图》。印好了之后,白云观的道士像发小广告一样,站在街上四处散发。见人就往怀里塞,搞得街头巷尾到处都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尚们通过官员和王公贵族,把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去了。于是道士们的噩梦就来到了:此时的元朝皇帝蒙哥,早已经皈依佛教!

            (六十六)

            当年那场辩论,喇嘛教僧人八思巴年方23岁,据说是被来自克什米尔的那摩国师破例推荐,才可以参加的。但就是这个年轻僧人,在辩论中步步紧逼,把全真道的辩手们逼到了墙角。

            一开始时,双方辩论的是理论上的问题,如果全都写出来,大家都会被闷死。不过,从那个阶段开始,道士方面就有些招架不住了。我们都知道,道教在理论上的钻研比较粗糙,实在蒙不过去的时候,就用玄而又玄的语言来搪塞。所以后人拿到一本道经,常常看得莫明其妙。普通的读者,便会打心眼里佩服!心想如果看明白了里面的话,估计离成仙也不远了。但佛教的僧人,尤其是喇嘛僧,从小就得受严格的经学训练。一见到那些深奥得变态的语言,简直比见到如来佛祖还开心!经他们仔细一推敲一分析,那本《老子化胡经》就变得像面筛子一样,左看右看都是漏洞。

            据史书记载,道士当时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最后,他们被逼得没有办法,便像和刘三姐对歌的秀才一样,左拿一本书,右摸一本经出来,不停地引经据典。企图采取浑水摸鱼的战术,乱拳打倒老师傅。

            也是忙中出错,他们最后一次举起来的书本,居然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史记》。八思巴抓住机会,展开了绝地攻击!他问道:“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八思巴又问:“你们那位李耳先生所写的经书是叫什么?”

            道士们又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德经》。”

            “除了《道德经》之外,李耳先生还写了什么别的经书没有呢?”

            道士们不敢乱说,只好再次回答,“没有!”

            八思巴紧接着追问:“《道德经》中,老子有提到过半点有关自己化胡的事情吗?”

            “……没有……”

            八思巴打出了他的最后一记拳头:“最有权威的历史书籍《史记》中,没有说过化胡这么一回事;你们李老君自己写的书里面,也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提。——其为伪妄明矣!”

            书中记载,辩论到了这里,“道者辞屈”。总裁判尚书姚枢站起身来,当众宣布:“道者负矣!”

            在场的道士们脸色惨然,僧人拉拉队则是一片欢呼。但事情还没有完,忽必烈在旁边幸灾乐祸地乐了半天后,觉得还不过瘾。便一摆手,说了声“且慢”。然后回头对道士们说,你们平时常常当众夸口,说只要你们持咒,就可以“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今天天气好,大伙儿都在。俺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当众表演一下。如果真的可以做得到,没有问题!俺照样判你们赢,如何?

            表演什么呢?“服气不老”和“白日上升”耗时太久;“固精久视”呢,又怕在场的女同胞看起来不好意思;“摄人返魂”技术上太难,您至少得找个新鲜的死人吧?“驱妖断鬼”也不好,一是现场没有妖或鬼敢跑出来,二是可能会吓着小孩子……

            这么办吧!——来人啦,给我烧一大堆火。多添几块木柴,烧旺一点。让俺们一起,欣赏道长们表演“入火不烧”!

            类似的故事在唐朝时候曾经上演过,当时唐太宗喜欢道教,就把佛教领袖法琳和尚关起来,说:“你们和尚不是吹嘘说,只要一念观音菩萨,刀枪碰倒你们的光头都会折断么?这么办吧,我关你小子七天,让你念个痛快。七天之后,我再用刀砍你的秃头,看你们的观音菩萨会不会来救你!”

            七天之后,唐太宗狞笑着把法琳提了出来,刀搁在脖子上,问:“你的观音菩萨为什么不来救你呀?是不是你没有念够呢?”

            哪知道法琳神色不动地说,“我一句观音菩萨都没有念,我念的是陛下您的名号。”

            唐太宗诧异地说,“念我有什么用?我又听不到。”

            法琳从容地回答:“从陛下的丰功伟绩来看,已经具备了观音的品德和才能。陛下就是观音,观音就是陛下。”

            不用说,唐太宗听了是嘴都乐得合不拢。法琳和尚利用他脑袋的小部分——嘴巴,挽救了脑袋的其它部分。二战时期,美国的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快,去抢救有口才的人!”可见,口才在要命的紧急关头,是多么的重要啊!

            道教里也有不少口才好的人,例如前文提到的张继先天师,他回答宋徽宗的话,就堪称口才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这些人才一个都没有出现在元朝的白云观里。参加辩论的道士们,看着面前这堆熊熊烈火,一个个都傻了眼!

            如果你没有真本事的话,最好能够有几分小聪明;如果连那几分小聪明都没有,那就只好表现你最后的优点了——诚实!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承认:不会。不敢跳进去。跳进去要烧死。道书上说的都是假的。

            道士们这么老实,倒出乎忽必烈的意料之外。本来他是想借机发发脾气,砍掉几颗杂毛老道的人头,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忽必烈多少有些扫兴,他宣布,将全真道的十七个主辩道士,押送龙光寺,落发出家为僧。将他们道冠、道服挂在长竿之上,让远近民众知晓。《老君八十一化图》等伪经及雕板,统统烧毁;相关碑刻和塑画之像,予以清除。

            正因为如此,后来《老子化胡经》这本书,便在世间绝迹了几百年。人们再次发现它的时候,是在敦煌的一个洞窟里。至于《化胡经》衍生出来的《八十一化图》,却是好好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保留的地方比较幽默——它是被保留在佛家的书籍里。和尚们赢了这次的辩论,心里一高兴,便详细地记载下来了辩论的过程和论题。他们做事追求精益求精,便耐心地一条一条地列出“八十一化”的原文,然后一一给与批驳。后世的学者们,便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读到了“八十一化”的原文。

            (六十七)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既会让一些大人物留下名字,也会让一些小人物留下痕迹。

            据说,元朝那一场佛道大辩论结束之时,有个无名道士愤愤不平,当场叫嚣不已:“不公平呀!我们道士难道犯了什么弥天大罪了吗?居然让我们脱下道冠,剃光头当和尚!不公平呀!天啦!还有没有王法呀!……”

            听他这么一嚷嚷,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不知是仙丹吃多了还是怎么的,这道士一点都在乎,还是脸红筋涨地叫个不停。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勇敢的道士了,可惜的是,当时在场的蒙古亲王忽必烈,很明显地不欣赏他这份勇敢。

            忽必烈把那勇敢的道士叫过来,简单地问他:“你是说俺命令道士脱下道冠是不公平么?那俺问你,宋徽宗那个时候,你们道士怂恿皇帝,叫和尚们戴上道冠,公平何在?”

            那道士没想到忽必烈还知道这档子事,一时间瞠目结舌答不上来。

            忽必烈一挥手,“左右,伺候这位道长白日升天!”

            ——怎么个升法呢?砍头兵解,还是将就这堆烈火,请道长借“火遁”上去?

            忽必烈摆摆手,都不用!既然该道长这么勇敢,俺们就让他“升天“的方式新颖一点。来人啦,牵两只饿昏了的金钱豹出来!让道长去和它们研讨关于“公平”的道话题吧!

            无名道士的惨叫声渐渐远去了!在场的和尚道士们个个噤若寒蝉。我靠!这些蒙古人的野蛮真是名不虚传呀!原先俺还以为,只有《射雕英雄传》里的小衙内都史,才会养豹子来咬华筝。现在看来,大概蒙古的有钱人家里,都有那么一只两只吧?

            听了忽必烈的这一番话,在场看热闹的老百姓议论纷纷:搞了半天,原来这些蒙古的皇帝亲王们,是惦记着替和尚们报宋朝时候的大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