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35  */

            熏蒸疗法解决吃药难题

            许胤宗早年在南朝陈国为官,由于治好当时陈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了名。隋朝时担任了尚药局奉御。许胤宗诊治疾病时特别讲究用药,而且在用药方法上也有所创新。柳太后得的是中风,中风之后面部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更别说给她吃药了,这可难坏了给她治疗的御医。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就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许胤宗笑答说,虽然太后现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了调理气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气血得到调理,在被汤药熏蒸了数小时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其他御医们都惊叹于许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熏蒸施药法应该是我们现代雾化吸入疗法的前身,今天先进的气雾剂乃至超声雾化器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过对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医家来说,能够想到这样的方法治病,真是令人叫绝的一件事。

            许胤宗还擅长治疗骨蒸疾,也叫痨病,就是我们今天的结核病。唐代关中地区流行骨蒸,这种病有传染性,很多医生都治不好,但是许胤宗却是“每疗无不愈”。治一个好一个,令同行望尘莫及。于是有人建议许胤宗:“您医术如此高,应该写书流传给后人啊!”而许胤宗却说:“医术的道理是很深奥的。就拿脉象来讲,脉象的变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变化中也还含有不同的脉理,区别起来十分困难,就算医者心中能够体会、感受得到,但用语言恐怕还是说不清楚。再有,诊脉是治病最关键的一环,诊好脉,可以在用药时完全对症,只要单用一味药,就可能直攻病灶,使病痊愈。很多医家不能够准确地辨别脉象,仅凭一些主观猜测,因此开出很多药,这些药可能有对症的,但是主药和辅药混在一起,互相产生作用,使主药的药效也失去力度,所以很难治愈病证。医者行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如果胡乱写一些经验,后人分辨不清,反而会产生不良效果。”许胤宗的这番论点确实有他的道理,我们也能从这位医家身上看到他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许胤宗也是一名高寿的御医,享年90岁。

        /*  36  */

            为治病敢把皇上扎出血

            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也许是受了父亲唐太宗的遗传,高宗从小体弱多病,因此也很爱钻研医学方面的知识,他让人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为中药学的发展建立卓著的功劳。而且他比父亲李世民更胜一筹的是,对于“长生不老”的仙丹,没有像父亲那样迷恋,而是能够持唯物的态度来看待生死。

            李治三十多岁的时候,经常感到头晕目眩,稍微劳累一点,就越发严重,后来竟然发展到眼睛看不见东西了。御医秦鸣鹤和张文仲奉诏入宫为他诊治,秦鸣鹤看过之后认为是风热之毒侵袭至头部和眼部造成的,于是大胆地提出用针刺百会穴至出血,应该就可以治愈。皇后武则天这时正野心勃勃,期待李治的病最好谁也治不好,自己好有机会掌权。不过在皇上面前,武则天还是表现出对皇上的无比关心。听到秦鸣鹤说要用针刺皇上的头部,就大声斥责说:“你小小一个御医,竟敢在皇上头上扎针,还要刺出血,难道不想活了吗?”吓得秦鸣鹤赶紧磕头请罪,这时唐高宗却很镇静,他拦住武则天说:“秦御医是在讨论病情,不必治罪,我现在被这个病折磨得十分痛苦,也许秦御医所说的这个办法行得通呢?朕就不妨试一试,秦御医,你就来给朕进行针刺治疗吧!”于是高宗命秦鸣鹤给他施针,秦鸣鹤赶紧稳定了刚才战战兢兢的心情,沉住气,准确地找到穴位施针放血,由于秦鸣鹤正确地判断了病情,所以神针一下,唐高宗果然感觉轻松许多,过了一会张开眼,欣喜地说,朕的眼睛看得见了!这时武则天也只好识趣地对秦鸣鹤表示感谢,并大加赏赐。高宗能够让御医放手在自己身上诊治的勇气实在令人佩服,而秦鸣鹤为救皇上,大胆医治的精神也令人感叹,幸好他做了明君的御医,如果换了是秦始皇或者隋炀帝之类,估计早就一命呜呼了。

        /*  37  */

            因病学医终成百岁药王

            孙思邈从小身体就很弱,常常得病,家里为给他治病,几乎倾家荡产,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又目睹了隋文帝时长安一带流行瘟疫的悲惨景象,给他留下很深印象,于是他立志学医,到二十岁时孙思邈就已经学识渊博,他结识了当时的太医令谢季卿及甄权、甄立言兄弟,并向他们虚心求教,医术更为精进。孙思邈是一个全能医生,各个医科的疾病都难不倒他,而且对于养生、食疗、针灸乃至炼丹也都有所涉猎,也许是因为他小时候的经历,所以他更愿意为平民百姓治病,隋唐两代的几位皇帝先后邀请他去宫内做官,他都婉言拒绝,依然在民间行医,不过由于他医术高超,经常要被召到宫中来诊治皇宫贵人们的疾病。

            唐仁宗时候,宫中一位才人生病,双目赤红,而且凸出,但是却什么也看不见,非常痛苦,宫内的御医认为是内火,所以用去火药医治,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效果。仁宗叫来孙思邈,孙思邈诊脉后认为这位才人不是单纯的热火,接着孙思邈又诊出才人肝脉弦滑,就询问才人的月事情况,宫内的御医说才人已经三个月没有月事了,应该是怀孕了。孙思邈却认为,才人的病是因为年轻气血旺盛,经血不通,肝火上行才导致目疾,并不是怀孕。孙思邈开了通经药,果然才人月事正常了,双目自然就复明了。

            史上还有孙思邈“悬丝诊脉”的传说,他曾经给唐太宗长孙皇后看病就是用此法。悬丝诊脉是指病人和医生分处两室,互不见面,医生通过搭在病人手腕上的一根丝线来诊脉。孙思邈给长孙皇后诊脉时,宫内的御医开始用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足部和鹦鹉上来试探孙思邈,这种小伎俩一点也没有难倒孙思邈,很快就被一一识破。孙思邈给皇后悬丝诊脉之后,认为皇后是滞产,开出一方催产药,使得皇后顺利分娩。

            孙思邈医德高尚,治病救人不分贵贱,因此无论是皇上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十分敬重。他提出“大医精诚”,就是告诫医生,即使医术有多高明,治病的时候都要心平气静,排除杂念,不能心存私利,无论对什么样的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孙思邈在晚年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30卷,后又有《千金翼方》30卷。这些书中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由于孙思邈在民间行医,经验十分丰富,所以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民间治病的土方。比如用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用葱叶作为尿闭症的导尿管进行导尿术等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治疗方法。书中对药物的论述也非常多,孙思邈被誉为“药王”,他经常到深山中采药,对药物的了解非常透彻,在书中他指出,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然治病不愈;凡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栀子者,去皮;用蒲黄者,汤成下等。对于草药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最佳功效,书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说法。

            孙思邈活了101岁才离开人世。他死后,尸体过了一个月,颜色容貌仍然跟活人一样没有变化,当人们把他尸体抬起来的时候,感觉非常轻,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令人们十分惊诧。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药王,在死后又给人留下了传奇的一幕。

        /*  38  */

            漂亮公主引致御医史上的最大惨案

            这本来讲的是一个漂亮公主的故事,但是由于她的短命,却招致了历史上最残忍的一次御医被屠的惨案。这个美丽的公主就是唐懿宗李的女儿同昌公主。李有八个女儿,同昌公主是长女。她的母亲是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同昌公主也是天生丽质,温文娴雅,性格温顺,善解人意,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长大后,嫁给了新科进士韦保衡,唐懿宗在自己的宝贝女儿出嫁时,为她准备了举世罕见的豪华嫁妆。而韦保衡娶了这金枝玉叶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就做到了集贤殿大学士。韦家对同昌公主也是丝毫不敢怠慢,伺候得非常精心,公主整天养尊处优,什么都不用管,吃有人喂,行有车坐,到哪都跟着一群侍从,公主吃的山珍海味都让人咋舌,一道她平时经常吃的菜“灵消炙”,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烹制出来的,而做这道菜一整只羊只有四两能用作原料;公主喝的“玫瑰露”,必须用清晨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才能收集到的露水。

            如此奢侈的生活并没有给同昌公主带来无尽的幸福,这么天天养着,缺乏锻炼,加上公主自幼身体就很弱,嫁到韦家后三天两头就生病,身体越来越差,韦家人为此寻遍名医,给她吃了无数的名贵药草,公主的主管御医韩宗绍、康仲殷带着十几个有名的御医差不多天天泡在公主的病榻前,为公主治病,但是无奈公主体质太弱,病情越来越恶化,御医们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公主的性命。公主这一死可不得了,韦家如临大敌,他们明白皇上知道自己爱女的死讯肯定会追究责任,韦家商议半天,觉得只有将御医当作替罪羊,才能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