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后来李御医向卖药的小童索要医方,原来只是用蚌粉在新瓦上炒红,拌入少许青黛制成的粉黛散而已。

            宋徽宗喜欢吃冷食,经常腹痛,御医给他服用了很多药也不见效。于是请来民间医家杨吉老来看,杨吉老诊脉后说,皇上的这个病需要服理中丸,徽宗一听,大为不满:“御医给我开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没有用!”杨吉老说:“您的疾病是因为食冰过多,所以我这个理中丸所用的汤使不同,要用冰煎药,这样药丸能够直达病原,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杨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愈了,杨吉老也因此入宫做了御医。杨吉老说的“汤使”,是指中药汤剂中的引经报使药,引经报使药又叫引经药,它是一种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原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药力就会大大增强。同样的理中丸在御医和民间医生手里因为用了不同的引经药,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差别,让人不能不感叹医术的深奥。在今天,这个理论在中医药学上仍然被运用,诸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就会加入桑白皮做引药;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会加入柴胡、香附为引药等等。

            宋孝宗患了痢疾,御医们也是束手无措,御医总管也是屡屡受到责骂。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小药铺说能够治痢疾,就把掌柜召进宫中,这位掌柜是个隐名的江湖郎中,问了孝宗的情况后,得知孝宗喜欢吃海鲜,经常吃螃蟹,痢疾就是因为吃海鲜过多造成的。于是就开了一个药方,采新鲜的河藕用金杵臼细细捣成汁,把藕汁和热酒调和后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为此,孝宗赐予药铺掌柜金杵臼,又加官为防御。这家小药铺就打出了“金杵臼严防御”的招牌,从此名声大振。

            御医局限在宫中给皇帝治病,接触的病人自然不如江湖游医那么广泛,而且治病时也多会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因此有时不能药到病除;相反,这些江湖游医,由于他们见识多广,又敢于用药,被召进宫中给皇上看病往往能收到奇效。所以这些“民间御医”在宫廷医疗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54  */

            治病有功不忘谢扁鹊

            许希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后来经过一个神医治疗了很长时间,才好了起来,但是家中为了治他的病耗费了不少家财。许希病好后,开始发愤研习医书,并在家乡行医治病,慢慢有了名气,后来他的父母过世,许希独自一人到京都闯荡,结识了不少著名医家,跟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最擅长针灸,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显贵人士也来找他看病,他曾经受诏到宫中给宋仁宗的姐姐看病,治好后许希更是名声大振。

            景年间,宋仁宗胸口总是剧烈疼痛,非常难受,御医们开了很多药方,吃完了仍然不能缓解病证,于是许希受诏入宫给仁宗诊治,许希看过之后说,皇上的病要在心下包络之间的地方针刺三下就可以治愈了。皇帝身边的御医、大臣和后妃们一听都大吃一惊,说心脏是重要的部位,在心脏附近施针实在太危险了,宋仁宗听左右这么一说,也有点担心后怕,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有讨好皇上的侍臣愿意为仁宗以身试针,看到许希试针之后侍臣并没有什么异样,宋仁宗才允许许希为他施针,许希针刺之后,仁宗的心口疼真的给治好了,宋仁宗高兴地任命许希为翰林医官,又赐给他金银绸缎。

            许希向皇上行礼感谢皇上恩典之后,又转身向西方行了个礼。宋仁宗大惑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许希说,扁鹊是臣的老师,今天治好皇上的病,不是臣的功劳,是臣的老师在暗中帮助,臣怎么敢忘记老师呢?臣希望皇上能够恩准我用这些金银兴建一座扁鹊庙,来表达我心中对老师的敬意。仁宗立即同意,并封扁鹊为灵应侯,扁鹊庙修好之后,引来很多学习医术的人到这里参拜,后来宋政府把太医局也设在扁鹊庙的旁边,许希在这里教学行医,官至尚药奉御。

            针灸从唐代开始作为一个分科在治疗中就起到很好的作用,唐高宗时就曾请御医为自己的头部扎针放血,从而治愈了头痛的顽疾。宋代对于针灸就更为推崇,许希用针灸治疗比起其他御医用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也说明了针灸疗法的独到之处。许希在生前还著有一本《神应针灸要诀》,记录了自己对针灸疗法的心得体会和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

        /*  55  */

            不做御医留美名,却做奸臣乱朝政

            王继先是南宋时期一个很受宠的御医,但是他又勾结秦桧,搅乱朝政,一生功过参半,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

            王继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们家族以“黑虎丹”闻名,号称“黑虎王家”。王继先继承家学,对医术也非常精通,他因为给太后治病,药效显著,因此入宫成为宋高宗的御医,世人也称他“王医师”,还被授予了和安大夫之职。建炎年间,金军突袭扬州,高宗半夜仓皇而逃,因惊吓过度,出现了阳痿的症状,高宗非常苦恼,于是请来王继先,王继先给高宗服用了淫羊藿,这是一种壮阳益气的药,高宗服用后,果然有了效果,从此就更加依赖王继先。

            王继先还奉诏带领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人重修本草,修订后的成书命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称《绍兴本草》,这也是南宋唯一的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这本书主要修订的是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证类本草》也是宋代医学史上一部比较重要的书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高度评价了此书。《证类本草》刊行后几经修订,王继先校订后的《绍兴本草》也是其中的一次修订。修订成书的《绍兴本草》有32卷,收录了药物1748种,还新添了如炉甘石、锡蔺脂、豌豆、胡萝卜、香菜、银杏等6种草药,这部书对于南宋的医学也算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是王继先在医学上的主要业绩。

            不过,王继先没有把他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到医学研究上,这可能跟他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他为人奸诈狡猾,又善于阿谀奉承,虽然只是一个御医的身份,但仗着高宗对他的宠信,在朝中专横跋扈,横行霸道,谁也不敢惹他。他与秦桧两人臭味相投,很快结为兄弟。王继先利用御医之便,向秦桧报告高宗的举动,两人勾结一气。到后来金兵进犯时,他竟然还怂恿朝中大臣向金兵求和,他的这些做法招致了很多朝臣的不满,侍御史杜莘老上书弹劾了王继先,在上书中,列举了他的十大罪状,如广造宅第、侵占民房、私置兵甲、诬陷亲人、贪污行贿、霸占民女等等,宋高宗碍于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只好遵从大臣们的意愿,将王继先及其家族子孙统统罢官,贬至福州,全部家财也被没收。从此,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御医也就销声匿迹了。

        /*  56  */

            辽帝喜欢汉医治病

            辽、西夏、金、元四个朝代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相对于汉人,他们在医疗上还是相当落后的,但是医疗制度关乎统治者的安危,因此这四个朝代,医疗同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都参照前代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

            辽是契丹族人建立的,他们没有医药,治病还崇尚巫祝,但是他们对中原文化还是抱着学习和接受的想法,入主中原后,他们也得到了大量的宋代留下的书籍、医疗设施等等,辽代皇帝还组织人马来翻译这些文献,学习汉人的医学知识。辽代实行的双轨官制,即北院官和南院官。北院官治理国政,基本都是辽官;南院官管理民事及征战,基本都是汉官。在医疗方面设有太医局,属于北院管理,官职有太医局使、副局使及都林牙使。另外还设了承应小底局,由数名汤药小底官组成,他们负责皇太后、皇后、太妃、太子等的医疗。汤药局由南院管理,专门负责制药。逐渐辽代的皇帝也习惯了汉人的做法,生病的时候也会让御医来诊治,当时汉医李爽、陈秘、王继恩、赵安仁等都曾在太医局里任职,辽代皇帝也很重视学习中医,辽景宗耶律贤就是学习颇有成就的一位皇帝,他的针灸术非常有名。

        /*  57  */

            西夏王看病求助邻国御医

            西夏是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在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断接触中,才逐渐改变了以前治病不用医药的看法,并开始学习宋朝传下的医学知识,但是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医疗制度体系。西夏国的皇宫贵族生病的时候,如果本国不能医治,他们还会向外求助,西夏王李仁孝曾经派人到金国求助,希望他们派人来医治患病的西夏大臣,当时的金世宗完颜雍派出了保全郎王师道前去,金世宗担心如果治疗有误会影响两国的交往,还格外指示王师道说,在西夏国治病时要见机行事,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就不要治了,否则治坏了反倒让西夏国不满意;如果病情不重,能够治愈,也不要耽搁太久,必须在一个月内回来。王师道到西夏国后,按照金世宗的旨意,不到一个月就治好了西夏大臣的病。

        /*  58  */

            金代汉族御医备受歧视

            金代的基本设置都沿袭宋,同时根据女真族的特点做了一些调整。金代设有太医院、御药院、尚药局等宫廷医疗机构,金代把宋代的翰林医官院改为太医院,归吏部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