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2章

第12章



                                    (《奸劫弑臣》)

        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

        功”。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他称之谓“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

        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喻老》)妄意度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

        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最高的。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

        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

        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

        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当然,韩非的矛盾学说,也

        有过分强调对立,把斗争绝对化的倾向,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韩非对矛盾的转化条件,

        也作了辩证的解释。如国家的强弱,他认为关键是实行不实行法治。“国无常强,无常

        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又如祸福的转化条件,他认为

        关键是“行端直”和“骄心生”这两个条件。“行端直”,则祸能转化为福;“骄心

        生”,则福能转化为锅。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

        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

        韩非又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了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

        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

        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当时,韩非的

        历史观还有不少缺陷,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初见秦》、《存韩》是韩非的上秦王书。《难言》、《说难》、《孤愤》是韩非

        被囚禁秦国时写的,借以抒发自己的孤独愤闷心情。《五蠹》、《八奸》、《奸劫弑

        臣》、《六反》,重点揭露奸臣、儒生、侠客、纵横家和商人对国家的危害,必须对他

        们依法加以治理。以上都反映了韩非的政治思想。《显学》篇,是韩非对儒、墨两大学

        派的学术批判,重点是批判儒家学派,为推行法治理论扫清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

        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

        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1  《春秋繁露》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

        此皆其合也”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

        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

        中。

        《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

        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

        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

        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

        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

        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

        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

        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

        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

        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

        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

        《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

        等等。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

        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

        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

        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

        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符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

        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就可长治久安。

        根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繁露》提出了先验主义的人性论、性三品说。董仲

        舒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为纯粹的仁和善,

        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贪和恶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些人即

        使经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对他们只能加以严格防范。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

        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这三个品级的人性,都是天所赋予的。

        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论,是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人性论

        的发展。

        《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

        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

        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

        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

        合各有阴阳。”(《基义》)这里,它承认对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但它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服从的关系,否定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

        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

        是永不可改变的,更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

        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发展

        观。我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为正月(岁首),每月初一日为朔日,朔

        日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刻)、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

        每一个新王朝上台后,都要改变前一个王朝的正、朔时间,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

        朝选择农历正月为岁首,则尚黑色;如选择十二月为岁首,则尚白;如选择十一月为岁

        首,则尚赤色,这就是所谓“正三统”。每个正朝都应按照自己的选择改换新的服色,

        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环变化,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和天一样,是永远不变的。

        “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楚庄王》)。所以,“三统”、“三正”也是董

        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武器,目的是长期维护封建统治。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

        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的。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人

        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

        天意。董仲舒认为“名”反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圣人发现的,并赋予事物

        以名,“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深察名号》),即天的意志决定人的认识,人

        的认识决定万事万物,完全颠倒了名与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

        路线。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

        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