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1章

第11章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

        《明鬼》、《墨经》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墨子主张把知识分为

        “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

        “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这就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为此,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说: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

        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墨子还反对儒家鼓吹的“天命论”,他不相信“天命”的存

        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实”关系上,墨家认为“名”必须服从“实”,没

        有“实”作基础,“名”就是虚假的。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墨子又

        相信“天志”,他认为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爱人憎人。他还论证了鬼神的客观存

        在,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说明墨家的唯物论思想还有缺陷,还不彻底。

        《墨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

        6篇中,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经》中,后期墨家提出了“辩”、“类”、

        “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在《小取》篇中论述了辩论的作用,即辩论是要分析是

        非的区别,审查治乱的规律,弄清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

        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墨学建立了相当严谨完整的

        逻辑理论,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开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到今天,

        它仍是人们学习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

        等篇中。由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所以它的军事理论主

        要是积极的防御战术,这虽然不及兵家的军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

        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愿望。

        《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

        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

        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研究《墨子》,进一步发掘其思想学说的蕴

        涵,批判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十分

        深远的意义。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0  《韩非子》

        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韩非列传》中说: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

        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这说明《韩非子》确系韩非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与

        今本《韩非子》55篇相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皆著录《韩子》20卷,这说明《韩非子》从先秦流传到现在,都没有佚失

        现象,这在先秦哲学典籍中,是不多见的。《韩非子》本名《韩子》,后因唐代韩愈的

        名气越来越大,后人为了加以区别,故改名《韩非子》。

        有关《韩非子》各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也曾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书中多数篇不可

        信,有的认为书中只有少数篇不可信。如容肇祖从考察思想入手,断定只有《五蠹》、

        《显学》、《难势》、《问辩》、《诡使》、《六反》、《心度》、《难一》8篇为韩

        非所作,18篇为别家之言,24篇不能断定。梁启雄从考察思想和文字入手,断定只有

        《十过》、《用人》、《安危》、《功名》、《忠孝》、《大体》、《守道》、《观

        行》、《制分》是伪作。刘汝霖认为《初见秦》、《存韩》、《难言》、《有度》、

        《十过》、《饰邪》6篇是伪作。我们认为,《韩非子》一书基本是韩非的作品,也不

        排除个别篇掺入了别人的东西,这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要反映在《难

        势》、《难三》、《定法》、《扬权》、《有度》等篇中。在韩非看来,商鞅治秦只讲

        “法”,不讲“术”;申不害只讲“术”,不擅“法”;慎到片面强调“势”,这都是

        不全面的,“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

        是切实可行的。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

        也。”

        (《定法》)“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在“法”、“术”、

        “势”三者之间,“法”是根本,“势”是基本前提,“术”是执行“法”的必要方法。

        他列举“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说明“势”的重要,又列举“弃隐栝之法,去

        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功,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不

        能治三家”作例子,说明“法”的重要,“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相辅

        为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

        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两篇中。

        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

        义的改造,赋予了客观物质性的内容。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解老》)在这里,韩非又第一次提出了“理”的概念范畴。“理者,成物之文

        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

        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

        亡,有死生,有盛衰。”这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总规律,“理”是区别各种事物的

        特殊规律。

        “道”是“理”的依据,“理”是“道”的体现。各种事物所以客观存在,都是由

        它的特殊规律即“理”决定的,而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即“理”又必然受总规律即“道”

        的支配。各种特殊规律即“理”的总和,就构成了总规律的“道”。

        韩非对《老子》的“德”也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说: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德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事物内

        在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所以韩非又说:“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

        下皆以民为德。”

        (《解老》)在“道”和“德”的关系问题上,韩非主张“德”是“道”的功效。

        他说:“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同上)道是根本的,德是道的功效,两者

        不能割裂。韩非对道和德的解释,涉及到了一般和特殊这对哲学范畴,它标志着人们的

        抽象思维水平又有了飞跃,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况的影响最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

        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

        以他称之谓“天明”、“天聪”、“天智”。他说:“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

        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失别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

        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

        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

        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

        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他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合。”

        (《扬权》)在检验认识标准上,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

        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