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7章

第47章



                                    

        《旧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它是依据五代实录,而实录多是由当朝人编

        写,所以隐讳粉饰的地方较多,修《旧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时的旧臣,他们不加

        区分地照录了这些不实屈笔的文字,使书中的不少记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另外《旧五代

        史》叙事较为繁杂。这些都引起后人对它的批评。

        北宋时期,《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到后来《新五代史》因为更符

        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越来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诏不用《旧五代

        史》而专用《新五代史》,到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朝乾隆年间修

        《四库全书》时,邵晋涵等人才从《永乐大典》等书中加以辑录整理,大致恢复了原来

        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修的史书。中国古代本来有私家修史的传统,但隋文帝时

        下诏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

        史。

        《新五代史》由本纪、列传、考、世家、年谱、四夷附录六部分组成,共74卷。在

        编撰体例上,欧阳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体系,把五代的本

        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欧阳修还分类编排列传,分列了《家人

        传》、《死节传》、《杂臣传》等等。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也是与他相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

        当时正是北宋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的时候,国内土地兼并剧烈,赋税繁重,农

        民起义不断爆发。同时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它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交

        纳大量钱物。范仲淹等人试图改革,却遭到了失败。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抨击保

        守派,因而被贬。他在给尹洙的信中说:因为我们被贬到外地,所以想通过缩写《五代

        史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欧阳修想通过仿照《春秋》笔法,表现褒贬之意,为维

        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的确切时间,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从他给尹洙、梅尧臣

        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

        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

        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新五代史》修

        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

        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

        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

        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

        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

        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

        《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

        的。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

        的不少错误。

        欧阳修还恢复设表,《史记》创立十表,以后只有班固采用,欧阳修加以恢复,并

        在《职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

        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

        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

        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

        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

        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

        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3  《资治通鉴》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因都复姓司马,所以人们称为“两司马”。

        就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和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年),宇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父亲司马

        池,官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

        光有深刻的影响,时人赞誉司马光是“脚踏实地的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

        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

        士、御史中丞等职。

        哲宗即位,任过尚书左仆射。

        司马光为何要编写《资治通鉴》呢?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

        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于是,他便决心动

        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上),希望宋神宗借以改进政治,安定国家。

        《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

        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

        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

        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

        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

        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

        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就

        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它上起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

        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花了19年的时间,才

        编成这部巨著,据说,他们摘引的资料和底稿,堆满了两大间房子。书未完成,分工撰

        写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刘恕,由于积劳成疾死了。分工撰写两汉部分的刘攽,这时已经62

        岁了。分工撰写隋唐五代部分的范祖禹,这时虽年仅43岁,也显得未老先衰了。司马光

        此时也65岁了,由于操劳过度,双鬓霜白,牙齿脱落,用他的话说:“我的全部精力,

        都消耗在这部书上了。”这年12月,司马光不顾寒冬腊月,请人用锦缎装裱了10个精美

        的匣子,用车马载着,他和刘攽、范祖禹等人亲自押送,从西京洛阳出发,日夜兼程,

        送往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献《资治通鉴》。神宗加封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司马光因

        编纂此书,损害了健康,此书问世时,他已逝世1个多月了。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

        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

        类。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

        中兴之君,如汉宣帝。至于“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

        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陵夷之君

        (《历年图序》),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在司马

        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

        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同上),

        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