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8章

第48章



                                    对于乱亡之君,《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

        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

        对于军事的记载,《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

        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

        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

        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文化方面,《通鉴》也有记载,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

        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

        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

        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

        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史学方面,从《汉书》到沈约的《宋

        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均有记载。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

        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

        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

        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

        是符合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皇家的崇文院,据宋仁宗

        时所编《崇文总目》的记载,共列书籍30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

        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司马光洛阳的住

        宅里,“聚书出五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

        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

        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

        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

        同时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它全

        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自《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发展起来。

        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直到清代徐乾学

        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无不遵循司马光所

        创的义例。不仅如此,由《通鉴》派生出来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资治通鉴

        纲目》,出现新的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成为南宋以后流行的史书体裁。因此,司马光

        主编的《资治通鉴》一向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王鸣盛、钱大昕都

        有赞语。

        钱大昕在《跋宋史新编》中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

        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惟《通鉴》可以当之。”这是符合《通鉴》实际情况的。

        《通鉴》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由于司马光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对待农民起义

        问题上,其立场与观点大有问题。它把历代农民起义均称为“贼”或“寇”。另外,在

        体例上也有失当的地方,洪迈《容斋随笔》和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曾提出这一点。如

        年号问题,在封建社会,一年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司马光只采用后一个年号,而其

        他年号一概不提,这就使读者对在这之前的年号无从知晓,给阅读带来不方便。

        这里还要提一下《通鉴目录》和《通鉴考异》。《目录》30卷,仿《史记》年表的

        体例,纪年于上,列《通鉴》卷数于下;《考异》30卷,说明材料去取的理由。这两书

        虽不能与《资治通鉴》相比,但它们互相配合,这样使《资治通鉴》的体例更为完备,

        这是值得读者注意的。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4  《通鉴纪事本末》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

        (1131—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

        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

        书。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这时由于职掌清闲,可以从容论著。

        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这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一现实,对于抱有“爱君忧国之心,

        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

        情。
        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

        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

        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国欺君。

        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宋史·袁枢传》)当时

        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同上)。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

        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

        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

        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

        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

        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

        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

        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

        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

        《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

        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读《通

        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

        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

        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

        而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对于统治者袁枢是提出警告的,如袁枢

        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曰”,批评了汉武帝“穷奢极

        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

        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

        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

        “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

        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后世君臣的鉴戒。袁枢还

        十分重视汉族政权的恢复事业,对于“祖逖北伐”、“宋明帝北伐”等,大书特书,而

        对于进据中原及举兵南犯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分子,则视为“石勒寇河朔”,“赵魏乱

        中原”。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