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子夜时分,突然响起一阵嘈杂的人声。茅盾连忙起身。陈绪宗不让他出去,自己走到门外。一会儿,响起陈绪宗和那些人的大声争吵声。原来他们国民党的宪兵,声称奉命搜查一名可疑分子。

            陈绪宗不准他们进屋,把他们拦在门外。负责护送车队的副官闻讯赶来,他亮出朱总司令的通行征,坚决拒绝宪兵的无理要求。在双方各不相让之际,来了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对副官说误会了,请副官到他们的司令部去谈谈。那群宪兵就尾随着溜走了。

            翌日一早,车队又上路了。下午1时,来到桥山脚下。山坡上一片苍翠蓊郁的古柏,簇拥着“轩辕黄帝陵”。车队停下来,茅盾一家、张仲实等人在朱总司令率领下拾级而上,登山拜谒帝陵。黄帝陵管理处的负责人前来担任向导。

            茅盾看到陵墓古朴雄伟而又带点清凉,迎面是一个巨大的土冢,冢前有一座汉武帝时建筑的祈仙台,台前立一块大石碑,陵墓两旁的许多石碑上刻着祭文。

            他们在陵前留影时后,朱总司令要茅盾给大家讲讲黄帝的故事。他推辞不掉,就只好提高声音简略地讲了讲: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姓姬,号轩辕氏,相传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用现代的话说,大概是中国氏族社会最早的各族落公认的首领。黄帝既有武功又擅文治,他先打败了炎帝,后又击杀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他统治下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手下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和缧丝。他又与一个叫歧伯的医生编了中国第一部医书《内经》……。当然,这些都传说,或者是神话但这些神话传说在人们口头传颂了五千多年,正证明了黄帝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他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茅盾讲完后,朱总司令带头鼓掌,幽默地说:“刚才沈先生讲了历史上的黄帝,现在我再讲一讲当代的黄帝──我们这些黄帝的裔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然而近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却遭受了帝国主义的百般欺凌,被称作‘东亚病夫’。现在,这个古老的民族觉醒了!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烽火,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着神圣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我们也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现在有人想阻挠抗日战争的胜利,想妥协投降,这种人是黄帝的不肖子孙!……”

            听着朱总司令的即兴演说,茅盾不住地点头。昨天晚饭后,朱总司令特地来看望他们。在闲谈中,他发现这位名震中外的将军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他们谈的话题是杜甫、白居易。临分别时还提议明天经过黄帝陵时要上去拜谒一番。现在他又发现,朱总司令还有很好的演说才能,他的话虽不多,却极富煽动力,让听的人头脑清醒,热血沸腾。

            下午4时许,三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经过最后一道国民党军队的关卡,进入了陕甘宁边区。汽车停下来让人们稍事休息。

            沈霞、沈霜和其他青年都跳下车去,兴奋地跳着、笑着、唱着,尽情地倾泄第一次踏自由土地的欢乐感情。

            茅盾看着欢呼跳跃的一双儿女和青年们,他也感到浑身轻松、愉快。

            1940年5月26日下午2时,茅盾乘坐的汽车到达延安南郊七里铺。由于他们比朱总司令的汽车迟到了二十分钟,朱总司令和到七里铺欢迎的人群已经进城去了。公路旁还停着两辆小娇车,站着五六个迎候他们的人。

            坐在驾驶室里的茅盾妻子先下了车,忙着向一个穿灰军装、戴眼镜的高个子奔去,一面兴奋地喊着:“闻天!闻天!”

            茅盾正从卡车后面爬下来,听到妻子的喊声,也急忙向张闻天走去。

            张闻天热情地向他们伸过双手,笑着说:“一路辛苦了,欢迎!欢迎!”

            “七八年不见了,你还是老样子。”茅盾说。

            早在建党初期,茅盾和张闻天就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茅盾的弟弟沈泽民与张闻天是同学、好友,曾一起赴日本留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投身革命。

            这时,一位身材瘦小的同志走过来,用上海口音问茅盾:“沈先生,侬还认得我?”

            茅盾仔细端详那人,觉得很面熟,却一时记不起名字,便说:“好像见过面。”

            那人哈哈大笑道:“我就是虹口分店的廖陈云。”

            “哦,陈云!老朋友,老朋友。那年我们一起发动商务印书馆大罢工,你多年青年呀!”

            “沈先生那年不也一样是个小伙子吗!”陈云说,“后来我被党派往苏联学习,我们就再未见过面。”

            “对,对!算起来有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你看,我都成了小老头了。”茅盾感慨地说。

            张闻天、陈云请茅盾、张仲实和茅盾的妻子、儿女换乘小卧车进城。在南门外,他们受到不少机关、学校代表的欢迎。茅盾的弟媳妇张琴秋也来了。

            茅盾他们在亲人和同志们的簇拥下向延安城里走去。这位一向以冷静稳健著称的作家,此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三八、清凉山下路

            初夏的陕北高原,红杜鹃、山丹丹开得格外红艳,信天游有民歌更加嘹亮、悦耳。

            茅盾住进延安南门外中共中央交际处的窑洞里,第二天早餐是小米粥,又糯又香。

            他看到儿子不喜欢吃,就对两个孩子说:“这在上海是难得吃到的。你们不但要习惯于喝小米粥,还要习惯于吃小米饭,因为我们要在延安长住下去,你们将进抗大或其它学校学习。”

            正说时,张琴秋来看望他们了。她是延安女子大学教育长,建议茅盾让女儿沈霞进“女大”。听说“女大”是新创办的学校,专门培养女青年,茅盾觉得这对女儿很合适,而沈霞也愿意进“女大”。张琴秋又建议沈霜进“毛泽东青干校”,但是沈霜连声说:“不去,不去!

            什么‘青干校’,《西行漫记》上有个‘陕北公学’,我要进‘陕公’!“茅盾见儿子执意进”陕公,就同意子。

            张琴秋才离开,张闻天走进了窑洞。他问:“住窑洞,你们是第一次吧?”

            “嗯,平生第一次。真正是别有风味!”茅盾脸上现出舒心的笑容。

            他们促膝叙旧,长谈八九年来上海文艺界的情形。张闻天问茅盾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准备在延安住下去,有机会想到前方看看。”茅盾答。

            张闻天表示欢迎。然后,他陪同茅盾去拜望了毛泽东。茅盾回来后对妻子说:“润芝还是那样,谈笑风生,跟十多年前没有两样。”

            6月初的一天,茅盾正在家里阅读吴玉章主编的《中国文化》,门外忽然响起一个人的湖南口音:“雁冰在家吗?”

            茅盾就声把毛泽东迎进窑洞。

            毛泽东对他说,直到今天才来问候他和夫人、孩子,实在是太忙,请他们原谅,并拿出一本《新民主主义论》送给茅盾:“刚刚出版。您上大作家、评论家,请您看后多多批评呵!”

            两个老朋友无拘无束地从上海、延安的文艺活动,谈到中国的古典文学,还交谈了对《红楼梦》的评价。

            中午,茅盾留毛泽东吃便饭。在饭桌上,毛泽东问到他今后的创作活动。他说:“在新疆呆了一年,使我深感大大落后于沸腾的生活,非常需要补课。我想多读点东西,再到前线、后方走走,体验体验生活。我今后仍想搞我的创作。”

            毛泽东听了频频点头,说:“价钱这个想法,很好!我建议你搬到鲁艺去住。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罢。”

            在这之前,曾有人劝茅盾搬到全国文艺家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去住,并说丁玲等作家都住在那里。现在听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搬到鲁艺,他对毛泽东说:“旗帜我不够资格,搬去住我乐意,因为我是搞文学的。”

            茅盾的妻子看到毛泽东一支接一支地吸烟,甚至在饭桌上也不停,而饭却吃得很少,便劝他戒烟。

            毛泽东摇了摇头,幽默地说:“戒不了罗!前几年医生命令我戒烟,我服从了,可是后来又抽上了。扑克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个顽固分子。”

            送走了毛泽东,茅盾就翻开《新民主主义论》贪婪地看起来,不时用红笔划出重要的句子,并读出声来。

            和毛泽东谈话后的第二天,茅盾就把家搬到了桥儿沟的鲁迅艺术学院。主持鲁艺的周扬领他走进特地为他们准备的两孔窑洞,并对他说:“这里一排排的窑洞,都是鲁艺的学员们挖的。”

            “哦,这两孔窑洞还是套间呢!”茅盾的妻子惊喜地喊。

            茅盾也看到两孔窑洞一孔有门,另一孔只有窗户,两孔间有一通道。洞壁刷了白灰,洞口向阳,窗格上虽糊的是白纸,光线却很充足。茅盾夫妇商量,里面一孔作卧室和书房,外面一孔作客厅兼饭厅。

            窑洞前是一块小平台。周扬说:“您写作乏累了,可以在这里散步;天热了,这里可以纳凉。”

            “晾衣裳、晒被子,也是个好地方。”茅盾妻子插话说。

            平台下面是翠绿的菜地,有许多正在泛红的蕃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