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创意写作书系趣味写作 > 第十一章 维度:多面的《简·爱》

第十一章 维度:多面的《简·爱》




《简·爱》是一部既感动读者又吸引批评家的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魅力有增无减。她丰富的内容和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又包含了哥特式小说的诸多特征,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既是一种浪漫理想的追求,也符合原型批评的要素,更是阐释精神分析理论的范本。小说也是构成圣经文学传统的重要文本。在把它看作一部“成长小说”进行理解时,大家容易达成共识。作为女性主义的文本,在不同阶段,小说则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因为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不同的读者会能这部作品中看到文学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很多文学作品都可以像这样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文学作品的几个要素。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立意、叙述视角,以及不同的风格、象征和背景。这是以作品为中心的阅读与欣赏。

文学的构成至少需要四个要素: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不同的文学观念在于对这四个要素的不同强调。从作品本身的各种要素、从作家的创作、从读者的接受、从作品与世界的互动影响,可以产生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下面我们以《简·爱》为例说明对文学作品的多重理解。



对《简·爱》的不同看法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这部小说的多重象征意义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此外,《简·爱》丰富的内容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它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又包含了哥特式小说的诸多特征,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既是一种浪漫理想的追求,也符合原型批评的要素,更是阐释精神分析理论的范本。小说也是构成圣经文学传统的重要文本。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她反映了女性的成长。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小说则具有不同的寓意。

首先,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描写了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社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展现了特定时代下女家庭教师的地位,她的尴尬、她的希望、她的梦想、她的冲动、她的愤怒和她的追求等。所以,可以把它看成现实主义的小说。

其次,《简·爱》也有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哥特式小说的特征是:神秘幽暗的建筑里,有神秘幽暗的人物,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会做出疯狂的举止和行为。主题也总与情爱仇杀有关,情节发展突兀怪诞。小说中庄严肃穆、气氛怪异的桑菲尔德庄园,罗彻斯特时而阴郁怪异、时而冲动暴躁的性格,还有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存在,都符合这些特征。伯莎·梅森是罗彻斯特的妻子,却被他终年锁在阁楼上,不得露面,没有言语,没有对她的形象描写。最后她将桑菲尔德庄园焚于一把大火中。简被关在“红屋子”里时看到里德先生的魂灵;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正巧倒在莫尔顿庄园并遇到自己的表兄妹;在莫尔顿听到罗彻斯特发出的呼唤等等超现实因素,正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元素。

再次,还可以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这部小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作家的写作是为了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梦想。作家和精神病人的区别在于:作家把自己的白日梦以一种很巧妙的伪装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得符合大众的道德观念,以此来使自己的白日梦得到宣泄和满足,获得他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能力获得的东西,比如权力、财富和爱情。以这些观念看《简·爱》,这部小说体现出来的作家的白日梦是什么?小说既有扎实可信的现实描写,又有超出想象、看似荒诞不经的细节安排。可以说,作者似乎有意表明、或者执意要填平浪漫和现实之间的隔阂。夏洛蒂·勃朗特出身于牧师家庭,她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她希望有一个母亲可以给她人生道路的指引和身处困境时的安慰。小说中缺乏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这可以追溯到作家在实际生活中自幼没有母亲保护的心理根源。作家写小说时并没有恋爱结婚,也没有逃离现实人生,或获得那么多的奇遇和机会。事实上,她希望有一个爱人。所以她一直在小说里寻找这种安慰,寻找一个爱人、一个家。在现实生活中,作家长相平平;在小说中,作家赋予主人公同样平凡的相貌,却有一颗不屈的、高贵的、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灵魂。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就寄希望于笔下的人物去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简·爱》的写作符合弗洛伊德对作家白日梦与文学创作关系的论述。

小说也是原型批评的例证。原型批评的大意是,人类的故事不管有多少,它总是包含着几种基本原型,有着大致相似的结构特征。《简·爱》的故事情节安排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结构,和很多史诗结构相仿。自我发现和成熟的历程契合很多英雄史诗的原型叙事结构。《简·爱》符合童话原型的九个特征:

第一,主人公的孤儿身份。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孤儿,他在人生的道路中,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寻找自己的家庭。

第二,邪恶的继母形象。如果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女孩的话,她一般有一个邪恶的继母,这个继母总是待她不好,总会迫害她,把她逼得流离失所,让她受尽折磨。同时,这个继母会有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她总会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这个继母形象就是小说中的简的舅妈。

第三,受到不公正迫害的女主人公。简·爱自幼的痛苦遭遇就是明证。

第四,邪恶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在小说中,体现为简·爱寄住在舅妈家时,她舅妈的儿子对她很不好。

第五,寻找之旅。小说描写的就是一个孤儿寻找一个家的历程。

第六,替罪羔羊和受害牺牲者。主人公不管命运多么坎坷,总是有人在关键的时候做出牺牲,从而使主人公摆脱相同的命运,走上一条比较光明的道路。小说中这体现在简·爱在寄宿学校时的好朋友海伦身上。

第七,历尽艰险和痛苦考验的成长道路。整部小说都是描写简·爱面临种种考验,而不断成长的历程。

第八,发现真实父母和血缘关系,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体现为简·爱在沼泽地遇到表兄妹。

第九,和意中人幸福地结婚。这是小说的美满结局。

作品所传达的宗教主题和小说故事情节也非常吻合。首先,小说借用了众多的《圣经》象征意象。其次,小说与很多宗教小说在结构与寓意上也很契合。大部分的宗教小说都是主人公踏上漫漫的寻找归宿的道路,中间经过了很多曲折,最后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所以,《简·爱》构成了圣经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文本。小说的主人公和一般宗教小说的人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渴望在这个世俗的世界寻找她的家园,而不是寄希望于未来和到达天国之后的救赎。

《简·爱》和纯粹圣经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她拒绝了牧师圣·约翰·里弗斯的求婚。而选择了世俗的爱情,也就是选择了嫁给罗彻斯特。这样一种在世俗和神圣之间的抉择,给传统的圣经文学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简·爱看来,圣·约翰对上帝的奉献精神固然可嘉,然而,她所追求的却是世俗的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幸福。小说的结尾写道:“我们步入林中,朝家走去。”小说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对真正的家的渴望,就像简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一样。

《简·爱》还是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作品中的每一个人名、每一个地名都有象征意义。这在前面谈到象征的时候我们讲过。



相同的成长主题


尽管关于《简·爱》的各种归类都有,但最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以五所房子为代表。这五所房子就是她成长的五个阶段:童年时寄人篱下的盖茨赫德的舅妈家;少女时代的罗沃德寄宿学校;任家庭教师的桑菲尔德庄园;和表兄一家相认的莫尔顿乡村;最后的归宿芬丁庄园。以这五个地点为代表的人生的五个阶段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结构和故事框架,反映了主人公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每个地方不同的困境、不同的磨难,她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在简·爱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位起主导作用的父亲般的男性起到保护和引导作用,每一个家都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有待简破茧而出,成长和自由的愿望最终都使她挣脱男性的保护和束缚。作为一个孤儿,简在不断地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她也在寻找爱和公正。

在小说开始的盖茨赫德,也就是在她的舅妈里德太太的家里,里德太太的儿子想方设法折磨和羞辱她这个外来人。里德舅舅代表了这个家里唯一的权威和公正,他主动为简提供安身之所。但是里德舅舅去世后不久,简就被舅妈锁在他生前的“红屋子”里。在这里,里德舅舅的鬼魂形象让人恐惧。在简的心目中,里德舅舅是一个善良的父亲角色,如果他还活着,就会给简提供庇佑和爱,但是这种庇佑和爱随着他的死而消失了。简被冷酷的、毫无母爱的里德太太所控制,还要受到她儿子的虐待。这里不是简要找的真正的家。

在罗沃德寄宿学校,校长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成了第二个权威人物。他反复强调要用宗教思想压抑学生的天性。尽管罗沃德学校也有各种让人恐怖之事,但总的来说还称得上是简的一个家。在这里,坦普尔小姐教她学会了自制;海伦·蓬斯为她树立了忍耐与宽恕的榜样。在坦普尔小姐结婚之后,简决定离开这个由规章制度统治的地方,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经受希望与恐惧,寻找生活中的真知。

她带着强烈的追求、变化的渴望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在这里,她发现了和她以往的经验非常不同的浪漫和激情。罗彻斯特既坦诚又专横的方式让简对他也坦诚相待,两人相识相爱。简后来决定逃离,说明了她情感上的无所归依和对爱的失望。在此之前,她一方面渴望一种权威、一个主人、一种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她发现权威总是伴随着专横和不可信赖。小说中的几个以权威自居的男性形象都有这种特点:布洛克赫斯特、约翰·里德、罗彻斯特和圣·约翰·里弗斯莫不如此。在桑菲尔德,简虽然感到了自己长相一般、地位卑微,但她相信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与人平等。离开罗彻斯特尽管痛苦,她却获得了自尊和忠于内心的正直。当罗彻斯特无法娶她为妻而要求她做情妇时,她在梦中听到了自然母亲的声音:

随后碧空中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人影,而不是月亮了,那人光芒四射的额头倾向东方,盯着我看了又看,并对我的灵魂说起话来,声音既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在我耳朵里悄声说:

“我的女儿,逃离诱惑。”

“母亲,我会的。”(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320页。)

这样,她抗拒了她所爱着的、也是她生命中的第三位家长式的权威,开始了心路历程的下一个阶段。

在莫尔顿乡村,简找到了她的第四个家。这里和盖茨赫德一样有她的亲人,三个姑娘和一个兄弟,就像作者出生的家庭一样。里弗斯一家关系和睦,其乐融融。他们对简平等相待。在到达这个代表了俗世的家庭乐园之前,简经历了困顿饥饿等艰难考验。和里弗斯姐妹在一起,简享受到了相互尊重。这一阶段的权威体现在圣·约翰·里弗斯身上。他仪表堂堂,学识渊博,对宗教有着圣徒般的热情和诚恳。他希望到印度传播福音,教化俗众。他向简求婚,提供了让简遵循可靠的道德和精神引导的机会。和罗彻斯特相比,他是个无瑕的圣徒和道德英雄。然而,在简看来,他会像约翰·里德一样独断,和布洛克赫斯特一样霸道。虽然简可以考虑辅助他到印度传教,但却无法忍受嫁给他而没有爱。

他珍视我就像士兵珍视一件好的武器,仅此而已。不同他结婚,这决不会使我担忧。可是我能使他如愿以偿——冷静地将计划付诸实施,举行婚礼吗?我能从他那儿得到婚戒,受到爱的一切礼遇(我不怀疑他会审慎地做到),而心里却明白完全缺乏心灵的交流?我能忍受他所给予的每份爱上对原则的一次牺牲这种想法吗?不,这样的殉道太可怕了,我决不能承受。(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408页。)

简拒绝了约翰的求婚,而选择回到罗彻斯特身边。简最后的家或者说心灵栖居地“芬丁庄园”坐落在森林深处。这里像一个浪漫的迷宫,也是世外桃源。简在这里和罗彻斯特结婚成家,象征着简经历了理性和责任的选择后回归了浪漫的自我。

《简·爱》中的五个家在结构和主题上标志着简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从叛逆无爱的童年起,她开始寻找公正、爱和宗教安慰。坦普尔小姐、海伦·蓬斯、布洛克赫斯特和罗彻斯特分别给过她指引。她对圣·约翰·里弗斯的拒绝说明了她必须听从自己的引导;她的力量在于她自身。然后她才能够获得自由并帮助罗彻斯特解脱。小说的结尾说明:除了建立在宗教原则上的自我品质之外,没有别的权威。当她能够听从自己内心做出选择时,简·爱找到了真爱,完成了自己。



不同的女性主义


如果说大家都认可《简·爱》是一部成长小说的话,那么对于作为一部女性主义作品的《简·爱》,则众说纷纭,看法各异。《简·爱》是女性主义者用来解释年轻女性如何在男权文化中艰难行进的重要作品。小说第一人称叙述带来的紧张的情感体验让一代又一代女性读者深受启发。

自《简·爱》出版以来,它最早期的读者也都发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和“女性问题”的关系,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长期以来都把《简·爱》看做丰富的女性主义作品,从理论的、政治的或者社会学等不同的层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作为女性作家的作品,描绘的又是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说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绘比任何19世纪早期的心理学作品都要细致、复杂,其中有很多女性经验的独特描写。《简·爱》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小说,提出并揭示了女性成长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简的叙述中有对妇女压抑的剖析,也树立了女性成就自我的榜样。

简的成长可以看成象征所有女性必须克服男性家长式统治的历程。简在罗沃德及在沼泽屋两次遭遇的父权制宗教也是绝大多数女性必须面对的。按照犹太教的教义,基督教本身就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教,有一个男性的上帝,教导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在《简·爱》中,像布洛克赫斯特和圣·约翰·里弗斯等男性都相信他们是为上帝代言的,而像坦普尔小姐和简注定要通过布洛克赫斯特和圣·约翰以及其他的男性来聆听上帝的声音。简拒绝接受别人的断言或依靠外在的力量获得拯救的幻想,她要自己判断。她坚持自己有权利判断自己的行动,坚信自己能够听到上帝的呼唤和上帝对她命运的安排。但这不是通过圣·约翰,而是通过自然母亲听到的。

在桑菲尔德庄园,以及后来在沼泽屋,简面对的是很多女性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抗拒一个过分强大的男性意志,避免成为男性意志的工具和依附,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身份。自然母亲告诉她要“拒绝诱惑”,这种诱惑不仅是指屈从于激情的诱惑,而且包括放弃为争取自我身份进行斗争,而让另外一个人、一个男人来彻底控制她的命运。简最终实现了作为女性的理想:和罗彻斯特平等结合——抛开了象征着他男权地位的庄园,失去了他的蛮力,和能够照看她生活的视力;她将照亮他的生命,而不是相反。简·爱因此成为灰姑娘原型故事的女性主义版本。简和灰姑娘辛德瑞拉的相似性毋庸置疑,但与辛德瑞拉不同的是,简不是被动地等待脚上的水晶鞋,而是自己坚持不懈,争取到了平等的婚姻。

随着女性主义对不同种族的妇女、女同性恋和下层妇女的关注,人们发现,传统的女性主义一直以来只是关注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权利,而忽视了对其他种族的、来自不同文化的,或者低收入阶层的妇女的关注。按照这种思路,伯莎·梅森这个被罗彻斯特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不管她是否是白人,她显然不是在英国出生的。她和她的母亲出生在牙买加,是一个西印度群岛的土著人。简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伯莎必然疯掉,因为她没有受到训导;她的没有受到训导,是因为她不是英国人,她被锁在阁楼里理所当然。而西印度群岛不仅是罗彻斯特财富的来源,更主要的还是让简·爱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的遗产的来源。(Heather  Glen,(ed.),New  Casebooks:Jane  Eyr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  pp.78-91.)

伯莎被罗彻斯特禁闭在一座优雅的英国庄园,她成了帝国主义压迫那些19世纪英国早期财富来源的、被掩盖的历史的象征性人物。有女性主义者由此断言,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个英国沙文主义者,这表现在她坚持把英国文化描写成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把英国人描写成最优越的人。简对殖民主义这一男权政治体系的最高形式的接受是明显的,因为她认识不到罗彻斯特的财富,乃至于大英帝国的财富是从被压迫、被奴役的殖民地掠夺来的,或者更直接的是从伯莎那里得来的。简肯定的是英国至上,把伯莎描写成外族的、与真正的英国方式不同的异类。当简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穷困的受接济者,或者一个家庭女教师是低人一等的时候,她没有想到其他妇女作为仆人和女佣等同样是低人一等的。她们的不同仅仅在于这些人出生在仆人阶级和贫困家庭,而且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换句话说,简在自己争取平等自由和个人道德完善的斗争中,没有考虑到她的自由和独立要建立在更底层阶级和被压迫种族的基础上,而这更底层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半是妇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说中关于优越的、白人的、英国中产阶级的乌托邦是有偏见的和有失公允的。(ibid,pp.91-129.)

《简·爱》有很多不同的阅读方式。把它看作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哥特式文学可以,把它理解成女性小说、成长小说、爱情小说、励志小说也可以。因为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不同的读者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文学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很多文学作品都可以像这样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进行阅读和理解。文学的魅力正在于其不可穷尽及无限可能的阐释与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