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洋葱阅读法 > 第12页

第12页



★这本书简单易懂,值得读;

★这本书值得读,但是有很多障碍;

★这本书不值得读。





在读目录时,可以勾画一些感兴趣的章节。一本书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目录的标题上就会挖空心思地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看目录可以了解究竟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值得我们阅读。还有就是通过序言来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读。一般来说,序言部分是作者跟读者深度沟通的地方,所以,作者会花非常多的心思去撰写,像导游一样告诉我们,整本书分为了哪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希望读者从中了解到什么。

有些读者可以用目录画一张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是一个好习惯,但要注意如果用目录画思维导图,很可能画出来的还是目录,只不过是把作者提供的列表结构变成了图形结构,这种思维导图用处不大。因为无论我们是看目录还是看思维导图,我们能记住的都是目录,对书里的内容还是不了解,这张思维导图并没有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例如,某本书有10个章节,但是书里有4个章节是重点内容,那我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结构就有4个分支。

或者这本书我提了3个问题,针对这3个问题来画思维导图的主干,然后将寻找到的答案作为分支,完成一张思维导图。

以《系统之美》这本书为例。看了封面之后,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本书不容易读。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本书是作者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使用的教材。上课的时候,他只把前面三章打印出来给学生看。也只用这前三章的内容来讲解给学生听。这些“小秘密”作者全部写在了序言里。也就是说,只要看完序言,就可以了解到只需要看前三章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系统思维。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再举一个例子,如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我们在读这本书之前,可能已经看过一些其他的学习类书,在读这本书时就可以挑着去读(上图右,红色字)——什么是认知深度、哪些知识需要学习、临界知识是什么等,通过目录就能对图书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专业书的快速阅读也是如此。有很多学生在读教科书的时候,会问:这么专业的书该怎么读?方法是一样的——带着问题看目录。

我最近在读《创造性的采访》,这本书是媒体人和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看的书,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我很好奇,好奇那些记者为什么能提出那么好的问题;好奇他们是怎么采访的,我也想学习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因此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只重点阅读关于“倾听”和“提问”这两部分的内容。

预习之后,要记得修正我们对于书本提出的问题哦。





少——扫读




秋风扫落叶

标记:段落的开头、结尾、图表、粗体字、关键词



快速阅读的第三个步骤是扫读——“秋风扫落叶式”的阅读。经过前两个步骤,我们大概可以确定某本书是否值得读下去,或者至少可以确定某本书里哪些内容是跟我们自己的问题相关。到了这个步骤,就是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翻书的同时标记出我们重点关注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标题以及一些关键词。

我们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当关注“提问”这个话题的时候,所有跟提问相关的书都会被我们关注到,无论是一本书、一篇文章还是别人的朋友圈提到了跟“提问”相关的书,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讲过注意力的问题,当我们用荧光笔标记一些东西时,我们的眼睛会自然而然地留意这些内容,以上图为例,加粗、字号很大的字母“L”、红色的字母“L”和贴了黄色标签的字母“T”,这3个非常容易辨认。

扫读的时候,用荧光笔标记重要的图



所以在扫读时,我们要拿着荧光笔标注重点内容,这样在下次阅读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找到这些重点内容。

扫读:关键词位置可以用便利贴突出



在扫读的时候,也可以用便利贴标注一些关键词和具体位置,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一本书非常厚,我们很难从两三百页的书里快速找到某个关键词,如果我们在便利贴上写上关键词并贴到对应的页面,就可以快速定位,这样一张便条就像一本书的索引一样。

扫读的另一个方式是折页。假如我们手边没有便利贴,就可以把某一页折一下,虽然没有贴便条那么明显,但突出重点内容的效果是一样的。

折页——特别重要的内容用折页方式重点突出



在扫读时千万不能长时间停在某一处内容上,做完标记就继续往下进行,把整本书都浏览一遍之后,再对重要的地方进行精读。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处,并不是扫读,而是又变回了我们日常的慢速阅读方式。

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实用类和工具类的书,只需标记关键句子或词语就可以了,因为这种书都是有结论的,所以要特别留意重点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如果扫读的过程中发生默念的情况怎么办?  我们在扫读的时候,翻页和标记的速度很快,其实大脑来不及默念。如果发生了默念的情况,你可以尝试在心里发出“呜呜”的声音来干扰自己,这样一来,就很难再默念了。扫读的部分不需要去记忆,只要把那些看上去有价值的地方标记出来进行突出阅读就好,完成了这一点,也就完成了扫读的任务。



扫读

非虚构类的书,核心的信息约占20%,另外80%是填充数字、细枝末节或者解释说明。

你必须思考应该怎么分配时间来阅读剩下的80%。



扫读中的做标记、贴便条、折书页是为了什么?在非虚构类的图书里,核心的信息大约占40%,剩下的60%都是细枝末节的内容,如一些案例、数据、解释说明、比喻、类比等。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分配这些剩下来的时间。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其实真正有用的信息,只需要花20%的时间就能获得,80%重要的信息集中在20%的内容里。

虚构类图书,说得通俗一点的就是小说类的图书,那么有人会问,小说能快速阅读吗?当然可以,但是你要想想:快速阅读小说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去读一本小说?难道只是想了解一些剧情吗?

在扫读时,虽然我们在目录中标记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但这只是让大脑记住这些章节或者关键词。为什么扫读要翻整本书?因为如果单凭目录判断重点内容,有些内容会被我们遗漏,所以用10分钟的时间把整本书快速扫读一遍,这样对整本书的结构就会有大概的了解,哪些地方该看,哪些地方不值得阅读,这时我们心里已经有谱儿了。





切——切重点


注:RIA便签读书法来自“拆书帮”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九宫格笔记

RIA便签读书法

概念卡片

第四步是“切”——切重点。切重点有很多方式,扫读时引起了大脑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给予了我们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大脑也会对这本书放松警惕,认为读这本书并不困难。

还是以古典老师的《跃迁》为例,书里有几个很关键的概念,并且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系统思维”,而我之所以发现《系统之美》,就是因为古典老师在他的书里用了一整个章节来讲“系统思维”。

一本书里核心的概念不多,如果一个章节讲述一个概念,大概33个概念就可以成书。前面讲碎片阅读时,也讲到了概念的重要性,以及概念是怎样组成一本书的。如果要快速阅读一本书,实际就是把这本书里的核心概念搞清楚,其他的案例、故事等则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