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洋葱阅读法 > 第14页

第14页



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一本书在早上完成提问和预习,中午进行扫读,晚上再用一个小时切重点,第二天早上完成一次复习。

什么时候适合快速阅读呢?

如果我们在读某本书前没有任何了解,如同探索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么快速阅读的方法无疑更加适合。先快速地读一遍,是否读懂了没有关系,因为后面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例如《系统之美》,我已经读了四遍,而且我还看了跟“系统思维”相关的书,最后发现还是《系统之美》这本书写得最好,所以更要反复地读。



Photo  Reading

快速阅读和全脑学习法

“因概少切复”,虽然听上去很陌生,但这五个步骤简单且实用。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就完成了整个流程。即使是一个读书新手按照这个流程来做,两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也能读完一本书。如果按这个进度推算,一天读完一本书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知道并不代表可以做到,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呢?有一部电影叫作《倭寇的踪迹》,讲的是戚继光死了之后,戚继光的侍卫为了发扬戚将军的戚家刀法,去挑战江湖上的四大门派,想把戚家刀作为一个门派在江湖上发扬光大。由于这个侍卫使用的刀很像倭寇的倭刀,江湖各大门派以为倭寇又杀了回来,于是对这个侍卫围追堵截。最后这个侍卫跟江湖上排名第一的高手交锋,却输掉了对决。比武之前规定,输掉对决的一方就得退出江湖,从此不能让这个刀法出现在江湖之中。在侍卫心灰意懒地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个排名第一的高手跟他讲,他并没有输在刀法上,而是输在了时间和功夫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步骤学会了,但缺少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磨炼。

我们有很多读者都能够驾轻就熟地做各种各样的分享,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正是因为他们花了工夫在阅读这件事上。初学一个东西的时候,依照步骤循规蹈矩会让我们感到焦躁,一旦熟练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快。练习快速阅读也是如此:先从简单的开始,不能刚上来就挑一本非常专业的书来做练习,而是应该挑一些可以轻松入门的文章或者是一些通用类的书,循序渐进。

在练习快速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过于追求阅读量,应该是先把步骤练好,再慢慢地提升阅读速度,最后追求阅读量。一般来说,只要坚持阅读一百天,就可以达到一天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水平。

切记,阅读一定不能着急,提升速度的前提是先把快速阅读的每步都做好,保证从一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阅读里,速度是我们最不在意的一部分。





洋葱岛第三关攻略回顾


作业


洋葱剑士这么厉害,怎样才能拿到洋葱剑士的勋章?

挑战一下,你能否在一天之内读完一本书?如果可以的话,就开始去练习吧,先尝试着一天的阅读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否则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和工作。在微博上发送带有“#洋葱阅读法#”的话题,和我们一起互动分享,当你实践了快速阅读的“因概少切复”的刀法,就可以得到洋葱剑士的勋章了。





互动


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剑士的,我来替他回答。

Q1:碎片阅读和快速阅读有什么异同?

洋葱剑士:碎片阅读是我们从一篇文章里提取概念;而快速阅读是从一本书中去提取概念,实际上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找出一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再进行下一步,只不过载体不一样而已。

Q2:九宫格笔记和思维导图的关系是什么?

洋葱剑士:你会发现,九宫格笔记的作用是在罗列,而思维导图则重在呈现出其中的关系。九宫格笔记可以转换成思维导图——你提出的3个问题就是3个主干,然后分别用9个概念回答,至于每个概念又是什么就是第三级支干,以此类推。

Q3:电子书适合快速阅读吗?

洋葱剑士:电子书其实不太适合快速阅读,尤其是在扫读的步骤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电子书有它自己的响应速度,比如,你平时用Kindle看书都是一页一页地翻,而不能直接翻到某一页,如果你突然加速就很容易翻过去很多或者延迟,所以在扫读的步骤是不太适合的。





第四章 导航员:卡片笔记法




听完了剑士讲解的快速阅读,接下来我们要挑战的是第四个关卡——导航员。

导航员知道很多很多东西,曾经海贼王的很多航海数据信息都是他帮忙收集的。





场景导入:阅读笔记的相关概念


导航员的故事


导航员曾经和海贼王一起制订了航海的路线,记录了航海的数据,他每次都把信息收集汇总成自己的记录。

今天我们要跟他学习的正是如何做读书卡片和如何写读书笔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你,准备好了吗?





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提醒自己留意

★关键概念理解

★关键概念的应用





我们做笔记不单是为了记住,更多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原因。

我们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同样是带着目的去阅读,帮助你达成读这本书的目的。而不是说,这本书里到处都是精华,那我把每个精华都做成笔记——不是这样的。

即便一本书里有很多精华,你也要明确知道哪些对你有用,并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做成笔记——这是做笔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为什么要讲如何做读书笔记


阅读的进化





在一两千年前,西方的《圣经》还是用羊皮纸抄写的时候,如果有人能把《圣经》里的段落背下来,讲给世人听,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地位非常显赫的人。所以在那个年代,谁要是记忆力好,那一定会受人尊崇。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出版业的繁荣,导致了不再是谁的记忆越好就越牛,而是谁的知识越广博越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而到了现在,光知道得多、记住得多其实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作用,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更快地掌握一个知识点、更快地应对。所以,阅读的进化就不再是我们原来的只要求你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你接下来的这几个能力。





阅读的三大能力


阅读的能力从最开始的只需要记、读得多,变成了需要会搜索、有好奇心、独立思考。我之前还看过一本书叫《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写得非常有意思,任何你觉得不可思议的领域,都会有相应的专业书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所以在当下这个时代,知识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检索信息?如何找到你想要的内容?知识那么多,如何对每一类知识都有好奇心?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笔记的本质


读书笔记的本质,就是从三大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好奇心、拥有检索能力——延伸出来的,即在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并且理解这些内容,之后,这些内容能够被我们更方便地应用。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的本质就是我们这一章的关键,我们会教大家如何获取、如何理解、如何应用读书笔记,把它变成我们重要的输出工具和帮手。

关于精华,又有一个概念要提出来,就是知识晶体。这是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里提到的概念。所谓的知识晶体就是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它不是一些碎片,而是一个框架、一个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在你的脑子里到底能不能把碎片知识利用起来。关于知识晶体,待会儿还会给大家解释,但是现在先把这个概念告诉大家,知识晶体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型、思维结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想跟大家讲读书笔记,如果我没有任何知识晶体,我可能会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比如最简单的“5W1H框架”:原因(Why)、事件(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