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洋葱阅读法 > 第23页

第23页







综合举例


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练兵场”,即寻找联系、探索背后的底层规律、多场景的应用。记住这三点之后,我们来举一个综合的例子,看看如何应用好这三个步骤,从而进行深度阅读,理解某个概念。

有一个概念叫作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人或者某事在判断的时候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一处。如果用深度阅读的“练兵场”方法来学习和记忆锚定效应这个概念,应该如何做?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Sunk  Cost)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思想固定在某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一步,寻找联系。“锚定”指的是在某人对于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第一步是联想生活中是否有相关的例子。

例如在火车站里,大部分肯德基店的旁边都有东方既白店,东方既白店会告诉消费者“我是肯德基的兄弟品牌”,这就是锚定效应。消费者来到门店前,看到了“肯德基兄弟品牌”这个概念,立刻会联想到品质不会很差,价格应该和肯德基相差无几,等等。

锚定概念可以联想到很多例子。可以继续联想,历史上有没有一些故事跟锚定相关。例如长坂坡一战,曹操的军队追到桥前,张飞站在桥上大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跟我决一死战!”这时曹操的士兵都吓坏了,原因是曹操分析:赵云那么厉害,杀得七进七出,赵云又曾经说张飞很厉害,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轻易惹他。

懂得了锚定效应及其背后的原理,下一步就是应用,多场景的应用。

例如跟HR谈判,就可以用到锚定原理。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希望增加薪水,薪水能不能加500块钱或者其他数目,这种谈法很难达到目标。依照锚定原理,可以换一种谈法。谈判开始的时候抛出锚:这个岗位在同类公司里的地位,之前离职的同事当前的薪资水平,再跟自己的薪酬做对比后,提出涨薪的要求。例如同行业同岗位薪酬是1.2万元,自己只有6000元,这时HR不好意思加很少的数量或者拒绝加薪提议,他会根据公司效益尽可能地往上靠。

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场景,也有锚定效应,就是第一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我们经常讲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因为锚的存在。例如在相亲或者出席相亲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锚定效应,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了这个好印象之后,后面就会比较顺利了。假如第一印象很糟糕,后面想把局面扭转过来会非常艰难。

除了薪资谈判和相亲,读者朋友还可以联想一下其他的可以用到锚定效应的场景,并按照“练兵场”的步骤执行一下整个流程。





拓展资料


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也提出过一些深度阅读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深度阅读的同时,探寻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他们把知识分成了技能、知识点、交叉领域、学科四个部分,知识颗粒度会逐渐变大。例如讲到技能,如何学习手绘、如何学习某个编程语言、如何学习某个乐器……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关于知识点的部分,可以用深度加工的方法,关于交叉领域的部分,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他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但是更复杂的逻辑体系,如果读者学有余力,可以进行额外的深度研究。





深度阅读的前提


深度阅读的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以下的这些前提步骤能够帮助我们在深度阅读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即使没有打算深度阅读,做了这些准备后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入门级的深度阅读,比快速阅读和其他形式的泛读更加有深度。





初级理解


初级理解

★写摘要

★标注重点

★关键词关联记忆

★文本材料图像化

★重读(3遍)





前文讲过,阅读时要进行初步的理解。写摘要、把这个材料图形化……这些内容前文都有讲述。如果觉得某本书或者其中某个章节很重要,就反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可以通过一些图形化的标记来做标识,把重要的、有问题的、未来可能用到的内容逐一标注。这些图形可以自己定义,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标记。





练习性测试


练习性的测试,举个例子说明,有一本书叫作《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这本书是“梦想早读会”拆解过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写剧本、讲故事等。知道了这些概念之后,如英雄之旅和故事模型,如果不去尝试使用,这些知识很难完全掌握。很多时候可以尝试概念的应用,把书里的套路用于实践,检验一下是否产生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分散性练习


分散性练习指的是不需要持续地执行“练兵场”的任务,不需要持续地深度阅读。例如《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讲的东西需要长期反复的思考才能吃透,所以不需要集中一段时间把它读完,可以一年内偶尔翻一翻,在家里放一本,公司桌上放一本,有空了就翻开看几页,这种反复的分散性的学习,有时比集中学习更加的高效。





详尽地审问


第四点是详尽地审问。《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讲了一个概念: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指的是要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具体有什么逐一罗列清楚,也就是要用结构化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清楚整本书讲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概念。

梳理清楚了结构,才能知道作者提出某一个观点的上下文边界,才能清楚知道他的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拆书帮”的“帮主”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给出了我们如何去思考一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前因后果

(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相生相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

(以观后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期待的吗?

(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适用边界

(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成本收益、态度能力)?这件事情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吗?

(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观点还是类似的问题,他们和我的思路的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总结


如果没办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书里表达的核心概念,就无法执行前文所述的“练兵场”的练习。所以,我们要尝试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片段来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指的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大部头书,由于它们的内容太过晦涩,无法执行“练兵场”的步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到“十面埋伏”——找帮手。比如,某个概念很复杂,可以去知乎提问、去果壳提问、去百度搜索相关内容、找一些公众号文章答疑解惑等,寻找一些通俗版的解答。





“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指的是某个概念很复杂,如果某本书很晦涩难懂就暂且放下,先读一些外围的、简单的书。例如《认知心理学》,这本书很专业,读起来很费劲,这时可以先读《图解心理学》,或者《剥洋葱心理学》等,利用一些通俗的图解类图书了解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围点打援”。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先读简单的书,慢慢有了信心之后再来读晦涩的大部头。

“围点打援”和“十面埋伏”不一样,十面埋伏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方式是通过各种角度去强攻,而“围点打援”是暂时不攻击,先去把周边的问题搞定,再回来攻击难点。把周边的问题搞定之后,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看待问题的水平也会提升,再回头看核心读物的时候,会发现它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