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完全写作指南》的3个漏洞,就能理解写作的精髓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有点小吃惊或者好奇呢?吃惊的是,《完全写作指南》(如图10-9所示)也有3个漏洞?好奇的是,我如何发现这3个漏洞并帮你理解写作的精髓。

相信打开文章来阅读的朋友,有不少已经购买了美国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二。

网络上很多关于《指南》的书评,对它的价值和用途进行了评述,基本上是持肯定和推崇的态度。

著作的光环耀眼:劳拉·布朗是一位博士,“完全写作”这四个字也足以吸引多数读者的目光,令他们决心一睹风采。

图10-9

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指南》的成就和价值。事实上,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自媒体写作的伙伴来说,用处很大。

为了客观公正起见,我先说说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吧。



1.树立明确和清晰的读者意识


可以说,“读者意识”是作者自始至终都格外强调的。即便是在谈到组织文章(第二章第二节pp.11—13)这一部分,作者也念念不忘“读者”。

组织语言的过程总共也花不了几分钟,但这几分钟却能够解决大问题,能够消除读者的消极反应。这时就可以开始写初稿了,有了这份提纲,你应该知道怎么写了。(《指南》原文p.13)

这的确非常重要。在自媒体平台上写作,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一点资讯和简书,没有读者意识,不会从读者角度考虑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很可能就陷入自娱自乐、自我表达的泥淖。

《指南》在前四章阐述写作方法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更可贵的是,它把读者意识变成可以操作的步骤和工具。

图10-10

作者认为,在你动笔写作之前,要先搞清楚写作的目标和作品的读者。上面一幅图(如图10-10所示)清晰地提示每一个写作者,此图不可忘记,随时成为我们写作时分析对象和完成写作的工具。



2.让写作有具体流程可以依靠


对于初学写作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觉得写作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极其抽象的活儿。当写作有了具体流程之后,这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明确你的目标—了解你的读者—锁定你想表达的内容(头脑风暴)—组织文章—写初稿—修改。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位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作者,都可以按照这个流程写出一篇比较完美的文章。



3.提供强化写作思维的简明工具


除了上述内容提到的转盘图,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正确写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作者给出了一些头脑风暴的规则清单。如图10-11所示。

这些工具图和清单,要么帮助我们在写作中厘清思路,贯彻意图;要么起到完善我们思考角度、思维向度的作用。

毋庸置疑,《指南》为我们自媒体写作提供了极好的方法、工具和案例。

图10-11

不过,仔细思量,还是会发现如此强大的《指南》也存在一些漏洞。看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就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着,我来分享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偏激,纯属个人观点,还望海涵。



10.8.1 漏洞一:把写作等于非虚构类写作


在翻阅全书的过程中,我力求找到作者在某一章节或者序言里,对文章提到的“写作”有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或者说明。可惜没有。我猜想是否是英语中“写作”(write)专指非虚构类写作,后来查了很多实际应用例句,发现“写作”在英文中,可以跟“诗歌”搭配,成为“写作诗歌”。

也就是说,写作实际包含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写作;或者包含文艺性创作和实用性写作。举例来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写诗歌是一种写作;罗贯中、施耐庵和曹雪芹创作小说也是一种写作。

律师写诉讼函,文案写手写软文是一种写作。我们在简书平台写干货类文章和情感类文章也是写作。

《完全写作指南》全书所涉及的“写作”实际指非虚构类写作。作者对此没有明确说明,容易误导部分初学者。



10.8.2 漏洞二:把写作约等于“制作”


作者在书中,清晰地列出了写作的流程、要点和工具,这既是优点所在又是弊端所埋。按照作者的观点和操作方法,写作如同制作一个产品一样,只要按流程走就可以。

而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创造过程。其中会存在灵感、想象和顿悟等多种非流程、非可控的因素。

对于读者来说,哪怕就是纯干货的文章,也要搭配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和灵动的表达,才会令读者充满读下去的欲望。

在简书写作个人成长类干货文的彭小六,就在其文章里面时不时露出自己的个性情趣,显得文字颇有点儿温度,非常讨读者喜欢。



10.8.3 漏洞三:把写作约等于“无情”


全书最能和“有情”挂钩的是关于如何写情书的一小节内容。即便是这样充满个性化情感表达的内容,作者也搬出工具,亮出理智,显得客观气十足。如图10-12所示。

从加粗的文字——目的、读者、头脑风暴和打初稿等,可以看出作者作为西方擅长理性分析的代表作家一贯严谨的作风和特色。

图10-12

真实的写作,尤其是情书写作,应该让情感和自我因素暂居首要位置,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打动对方的文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更符合人的情感属性和自然要求。人,终究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体。

挑了《手册》的3个漏洞,并不代表我不喜欢或者不推荐这本书。毕竟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这部大作,不经意间发现了3个我认为的问题,或许只是提供一种新的阅读角度而已。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读哪位大神的书,我们都不能迷信。阅读写作类的书籍,道理亦然。热爱写作,从理解写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