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这样表达更高效 > 陈述而不要告诉

陈述而不要告诉




未未暗恋李放。

就算未未真的暗恋李放,你也不能这样直接地告诉听众,这样的故事太直白,吸引力不够。故事讲述者要做的是尽力陈述一切所见,只要陈述到位,需要告诉听众的东西就会不言自明。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如果李放不在,每次经过李放的位置前,未未都会用手轻轻摸摸他的桌面,仿佛指尖能传来一种温度。

画面感的构建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描写各种细节,然后让读者去经历、思考、了解,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精彩。人物通常都不是孤立的,让人物和他身边的人互动起来,用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来展现细节。这样,你就是在展现你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说故事。

不要“宏大”要“具体”

不会讲故事的人固执地坚持理性,认为只要有道理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希望告诉听众某个大道理,但这么做没什么意义,没人喜欢听大道理。不需要试图告诉你的听众某些道理,只需要尽力陈述细节,让听众自己去感受那些没有说出来的道理。比如你说: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是讲道理,但如果你这样说:

这个老人每天都会在教室外面等妻子下课,然后为她开门,每次看到他,我都会说:“让我帮你开门吧。”他每次都会拒绝,他对我说:“能为她开门,我真的特别开心。”

这才是故事,或者你也可以换个故事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奶奶快去世的时候,抢救没有让爷爷知道,爷爷凌晨3点多一个人来到医院,医院电梯坏了,他爬了26楼去手术室楼层,爷爷86岁了。

“道理”当然有道理,只不过太空洞,也太抽象,如果有细节就要好得多。知道得越多的人,通常越喜欢讲道理,因为自身学识的高度够高,也有能力总结出道理;而知道得较少的人,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只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但听众很少为某种空洞的道理买单,他们只想看到故事,有细节的故事。

故事细节越具体,就越有价值。特蕾莎修女[7]曾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就是这个道理。比如:

中国目前的环保形势非常严峻,有将近3亿人生活在严重污染之中。

这样说太宏大,看到的是“人群”,不具体。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向“个人”,它就会变成一个故事。

到了村里,村口一间小学,一群小孩子,其中有一个圆脸大眼的小姑娘,不怕生人,搬个板凳坐在我对面,不说话先笑。

我问她:“你见过星星吗?”

她说:“没有。”

“见过白云吗?”

“没有。”

“蓝天呢?”

她想了很久,说:“见过一点点蓝的。”

“空气是什么味道?”

“臭的。”她用手扇扇鼻子。

节选自《看见》,作者柴静

这就是个人和群体、具体和抽象的区别。相比描述群像,具体的人更能够拉近故事与听众的距离,因为听众也是具体的人。细节越具体,故事就越真实,就越容易调动人们的情绪,也更有煽动性。

不要副词、形容词

“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8]。想要故事写得生动,就不要使用副词。比如你不能说:

“不,”老人(坚定)地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9]

坚定与否不是讲故事者说的,而是听众通过老人的语言自己感受到的。主角与听众的距离越短,就越有力量、越真实。如果加上了副词,读者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看法来了解人物,而不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这中间多了一个中介,就是在刻意拉开主角与读者的距离。因此,最明智的做法是一个副词也不加,哪怕加上一个,都是不好的。副词限制了听众的想象,把听众扔进了牢笼。倒不如把“坚定”删掉,直接用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可以给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就像《红楼梦》的所有人物对话都是“宝玉道”“王夫人说”,顶多加上一个语气词“笑道”,而不会是“乞求道”“鄙夷地说道”。

形容词同理,要表现“美丽”,单找几个形容词,不但会让故事苍白、单调,也扼杀了听众的想象空间。就像任何一部电影,美丽的女主角出场,绝对不会有字幕或者旁白说“她很美丽”,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的穿着打扮、形象气质。因此,告诉听众“美丽”,还不如描述所看到的一切细节,听众会通过故事讲述者的眼睛“看到”,只要你描述到位,听众自然会觉得“美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展示,展示形象、对话、行动、场景,只要细节丰富,故事就展现在听众眼前,听众会脑补一个具体的画面与听到的信息对应,这样的故事就像放电影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不要使用“主观动词”

下班回家,正在对着结婚照说话的老婆一脸惊恐地看着我。

就比下面这样的描述更有故事性。

下班回家,我发现正在对着结婚照说话的老婆一脸惊恐地看着我。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少了“我发现”这三个字。为什么非要这样?很简单,“我发现”这三个字将听众排除在外了,还是通过讲故事者的视角去看整个故事,而不是听众自己的视角,这样听众没办法“亲历”你的故事。因此,在故事当中,应尽量避免“我看见”“我发现”“我觉得”“我认为”这种主观表达,一旦有了,听众就非常容易出戏。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条,但是却经常被忽略。加入一些主观的词汇已经成为某种习惯,并没有觉得任何不妥;或者觉得有了这些词汇会更加自然,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尽量不要使用主观动词:想、知道、理解、意识到、相信、想要、记住、想象、渴望等常用的动词。思想动词还包括:爱和恨。还有些无趣的动词,比如“是”和“有”,也要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