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1分钟物理 > 第23页

第23页



求最速曲线需要结合各处的斜率(决定加速度)和路程,把所需时间t当成曲线方程y(x)的泛函数,也就是把y(x)及其导数放在积分中表示时间。y(x)本身是个不知道具体形式的函数,时间表示成了y(x)的函数,像这样的函数就叫作泛函数。利用变分方法得到的令时间最小的最优解y(x)就是最速曲线的方程。没有变分基础的同学可以大致了解一下,有变分基础的同学……估计你们都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吧。

◆◆◆





58.为什么电场线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我们以静电场为例解释这个问题。电场线作为描述电场的可视化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同时它丢失了对电场描述的精确性。高中课本中提到,电场线密的地方电场强度大,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荷的分布来求出电场强度的大小。这两种方法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它们给出的大小是一致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电场中某一点会有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画一条短线到达另一点,此处也有一个电场方向,再沿这个方向画一条短线,以此类推,可以得出一条电场线。

如果我们在没有电荷的电场中做一个垂直于电场的小圆,以圆周上各点为起点做电场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由电场线围起来的管道。从电场线的画法我们可以看出,管壁上电场方向都沿切向,所以管壁上的电场对于整个管道的电通量没有贡献,电通量只来自管道两端。由高斯定理可以推断,两端的电通量大小相同符号不同,又因为电通量的定义是Φ=ES,所以面积小的一端电场就强,面积小就意味着管壁上的电场线离得近,换句话说就是电场线更密。所以,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

◆◆◆





59.电子不是互相排斥的吗,为什么会有电子对的说法?

首先声明,这里的电子对,确实是两个电子,形成了一对快乐的小伙伴——电子对。

“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法则,物理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法则不仅适用于男孩子和女孩子,也适用于磁和电。用于磁的时候,性质指的是磁极;用于电的时候,性质指的是电荷。那么问题来了,电子之间相互排斥,也就是说它们“讨厌”着对方,那它们又为什么会一起愉快地玩耍,形成“对”呢?

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时候,两个电子确实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对态的。它们就像两个讨厌着对方的冤家,是不会想见到彼此的。要是有一个中间人呢?有个中间人调解一下,两个冤家是不是有时候也能愉快地玩耍了?我们以BCS超导理论中的库珀对为例,这个情况下的“中间人”就是声子,也就是晶格振动。库珀曾经证明:一般来说,只要电子之间存在引力,哪怕很微小,也会使费米面附近的电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库珀对。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有引力,有些电子就可以形成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低温超导中的这个引力是怎么出现的。

晶格中的离子实都是带正电的。当第一个电子在某些离子实中间运动时,引力作用会使该区域的离子实密度出现涨落,电子附近的离子实密度变大。密度大的离子实显然对第二个电子更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大于电子之间的斥力的,这样合成的有效作用就是吸引力了。在这个吸引力下,就能出现电子对了。

◆◆◆





60.为什么反射、折射可获得偏振光?它们是如何使光的振动面只限于某一固定方向的?

考虑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我们一般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就足够了。在经典电磁理论中什么才是最基本的呢?没错,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当一束光照到介质表面时,会形成一个边界条件,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可以通过解这个边界条件得到反射光和折射光二者的电矢量与入射光的电矢量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就是大名鼎鼎的菲涅尔公式。通过分析菲涅尔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当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时(此时反射光与折射光垂直),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但是一般情况下,若入射光不是完全偏振光的话,折射光是无法产生完全偏振光的。

关于菲涅尔公式的更多具体知识,读者可自行查阅电动力学相关的图书,篇幅有限,这里不多阐述。

◆◆◆





61.在橡胶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只有几十米每秒,比室温空气中速度低。请问这里有什么内在原理吗?

从本质上来说,声速对应的是微小扰动在可压缩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在固体中,声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即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在垂直或沿着波传播的方向上来回地振动。我们简单地想一下,如果单个分子或原子自己振动的方向和声波传播方向尽可能相一致,那么在该方向上,分子间碰撞的概率增大,扰动传播的速度就会加快,换言之,声速也就更快了。一般说来,固体中声速的公式为:





其中,K为弹性模量,ρ为固体材料的密度。计算固体材料的声速,要从这个材料的具体性质参数出发。因此,声波在橡胶中的传播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天然橡胶中声速很低,但如果提高了硬度,比如制作出了硫化橡胶,那么在其中传播的声速就会提高很多。

◆◆◆





62.相对论效应能用速度合成来解释吗?物质都以光速c进行时空运动,空间方向分速度变大会使时间方向分速度减小。

哇,这位同学,这个你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的确可以这么考虑。相对论中一切质点的四维速度的模均为光速c,不论其质量是否为0。不过,四维矢量模值求法和一般的欧氏空间中矢量的模值求法不同,这和度规张量有关,不能简单地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这里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建立一个(x,y,z,ict)四维空间,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洛伦兹变换就是(x,ict)平面上的转动公式。

◆◆◆





63.凸透镜可以将物体放大,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显微镜?

我们来分析一下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公式k=f/(f-u),可以看出,放大倍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凸透镜的焦距f,二是物距u,上述公式在u<f时成立。在保持f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增大u来得到更大的放大倍数(相信用过放大镜的同学都有体会)。

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显微镜呢?考虑到实际情况,人眼观察物体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物体的实际大小(线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这里提到的放大率,确切地说是线度的放大率,如果我们不断增大物距u,虽然正立的虚像会不断被放大,但同时它到我们人眼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就实际观察而言,我们并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凸透镜得到很高的放大倍数。当观察非常微小的物体时,显微镜就必不可少了。一般而言,凸透镜上所标注的放大倍数,是指虚像位于人眼明视距离(最适合正常眼细致观察物体又不易产生疲劳感觉的距离)时的放大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放大倍数的公式是在理想凸透镜以及近轴光线条件下导出的,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球差、色差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也会限制凸透镜的放大倍数。

◆◆◆





64.非金属加压之后会变成金属,这是什么原理?为什么质子数会改变?

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废话),它们的导电性要由原子的相互作用方式、空间分布形式给出。如果我们逐渐增大压强,原子的组织形式就可能发生变化,物质的导电性就可能被改变,至于具体怎么变,情况可能很丰富。

比如,有一类绝缘体叫莫特绝缘体,这个物态差一点就可以被称为金属了,但是其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能带劈裂而变得绝缘。不过,人们发现,只要加大压强就能使这些能带移动并交错,使之变为导体。

对于金属氢,这一变化更加剧烈。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氢原子都是两两组成分子,再以范德华力结合为液体与气体。但是人们根据理论预言,只要加上足够的高压,氢原子就会像金属一样构成晶格,而它的电子也会像在金属中一样巡游。这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就更类似金属键了,以类似非金属形式存在的氢也就变成了完全类似金属形式存在的氢了。与之类似,人们也预言许多富氢的材料在高压下会变得类似金属。比如,人们已经成功观察到了H2S的金属化,但是金属氢与其他材料的制备还不是很顺利。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氢离子是裸的质子,所以金属氢可以视为一种电子简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