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新算法 > 1.11 “经常动的人”=“有工作能力的人”吗

1.11 “经常动的人”=“有工作能力的人”吗




U  分布的有趣之处在于,身体  1  天的运动次数的分布,基本由运动总次数(或者是  1  天中平均每小时的活动次数)这个唯一变量决定。如果运动总次数确定了,那么按照  U  分布,各频带运动所花的时间也就确定了。我们称之为“活动预算”。

如果  1  天的活动总量(身体运动的总次数)确定了,那么分配到各频带的活动预算也就确定了,并且不能超出预算时间。反之,无论多忙,各个频带的活动都必须花掉相应的预算时间。再具体点说,从实验中我们得知,低于  60  次/分的活动,必须花费  1  天活动时间的  1/2  左右,60~120  次/分的活动必须花费  1  天活动时间的  1/4  左右,120~180  次/分的活动必须花费  1  天活动时间的  1/8  左右,180~240  次/分的活动必须花费  1  天活动时间的  1/16  左右。

每分钟的平均活动次数因人而异。这种差异也会体现在分布图中。活动次数少的人,递降分布曲线的倾斜度大,呈快速衰减状态;活动次数多的人,递降分布曲线的倾斜度小,呈逐渐衰减状态(在图  1-1  中,倾斜度的差异消失,纵轴呈现正态化分布)。该倾斜度的倒数称为“活动温度”。统计力学中,根据玻尔兹曼递降分布中倾斜度的倒数定义了物体的“温度”,这里是据此进行的类推(章末注  3)。但在此我们不对统计力学的具体理论做深入探讨,只要大家理解  1  分钟的平均活动多(或者说  1  天的运动总次数多)称作“活动温度高”,反之称作“活动温度低”即可。

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后再去看实验结果,就会发现物体分为冷、热两个状态。同样地,人的活动也分为活跃的“热天”和安静的“冷天”。

我们进一步发现,活动温度因人而异。有活动温度偏高的“热人”,也有活动温度偏低的“冷人”。“热人”的平均活动次数约为  120  次/分,而“冷人”的平均活动次数约为  60  次/分。

活动温度偏高的“热人”,平均来说活动得较多。而活动温度偏低的“冷人”则活动较少。乍一看好像活动温度偏高的人更加活跃,能做更多的工作。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假设活动温度高的人需要做低频带的活动(动作少的活动),比如写稿,即使他们不愿在高频带的活动(动作频繁的活动)上花时间,也不得不这么做。因此,他们无法把时间花在写稿这种低频带的工作上。也就是说,这种人很难长时间伏案工作。

相反地,活动温度低的人(即递降分布图中倾斜度高的人)即使想从事高频带的工作(活动较频繁的工作),也很容易出现活动预算不足的情况。因此,他们很少在这种工作上花时间。